《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6926430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92KB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docx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1
《爷爷和小树》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
冬天到了,爷爷为小树绑上稻草御寒过冬,小树不冷了;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树为爷爷遮挡阳光,让爷爷能在树荫下度过炎热的夏天,爷爷不热了。
表现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的密切、和谐。
教学的重点是:
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和练习朗读。
根据1年级学习的重点,我这样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比较好动的特点。
因此我重视在游戏中识字认字,我想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重视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形式多样,认读生字
在儿歌导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和同桌认读,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促使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然后以“我会认”的形式,请学生自由分享自己认识的字,并请读得正确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
接着去掉拼音,全班“开火车”认读,这样不但照顾了大多数,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归类识字的环节,我设置了“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让拿到字卡的学生,在“……朋友在哪里?
”的拍手声走上讲台,并把字卡贴到黑板相应的地方。
也许孩子们表现的欲望被激发了,都跃跃欲试,课堂出现了第一次小高潮。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有10个,相对较多,而且有几个不常见,为了巩固学生识字的效果,我注重生字与学生的反复见面。
因而把课文的10个生字,串联成一首语境歌,帮助学生记忆。
在比较充分地认读完生字后,开始朗读课文。
在此环节,我依然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再点几个相对优秀的学生展示读。
三、察练结合,指导书写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另外还要教会方法。
本课时要写的生字有2个,首先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面的位置,尤其是特殊笔画,然后分享自己的所得,接着一起书空、练写,在写的时候强调写字的正确姿势,当评价完了之后再进行修正写。
虽然在备课时也曾在脑海中预想了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课堂是生成的,在实际处理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许多顾此失彼的情况。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一、关注细节,重视发音
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难读音,在本课中,主要是区分前后鼻音和边音。
对于学生发音把握不准的地方,应该停下来进行典型指导,突破难点。
二、自主学习,相机指导
在识记字形的时候,可以尝试让生调动平时的经验来说,如“我会记哪个字?
我用什么方法记的?
”这样不但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能突出语言训练的特点。
虽然只是短短的40分钟,但是通过这节课,我再一次明白了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才是课堂成败的关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看、多思、多总结,让自己更快成长。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
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冬天,爷爷给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
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
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
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理解重点字词和练习朗读。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识字和理解重点词语,对写字和练习朗读注重太少。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导入自然、条理清楚、教学环节完整。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气随和,很有亲和力。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识字和理解重点词句的目标。
具体说来,认识生字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生字,先让学生自己悄悄读,认识的直接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读。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认字很有帮助。
首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原来不会认的字,让孩子有成就感。
其次,留一点时间给孩子,让认识的孩子多熟悉一下,会更有信心。
这种做法比起一出示生字,就让学生读,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先做示范,让学生学会提问,这一环节收到了好的效果。
但在一开头,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就让学生关上书回答问题,这不太符合一年级上期学生实际。
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效果不好。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提问、释疑,但忽略了朗读的指导。
一方面是朗读技巧的指导,有两次教师说到,读得有点拖,下次注意。
都没有及时纠正,让学生改过来,让学生的朗读技巧没有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是读中悟情的指导。
由于读得太少,对文中的情感体会不够。
其实教师根本不用花大量时间去为了解决问题而费心,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只要多读,并借助图画,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撑开的绿色小伞”指的是树冠。
可以针对年级特点练习说短语,如:
暖和的()、绿色的()等。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3
《爷爷和小树》是一年级课文的第五课,__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冬天到了,爷爷为小树绑上稻草御寒过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树为爷爷遮挡猛烈的阳光,让爷爷能在凉快的树荫下度过炎热的夏天的故事。
__的语言口语化,以孩子的视觉、角度、立场阐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孩子的知作出了引导,为孩子的行树立了典范。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位在孩子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例如词、句中初步认识生字,(通过自读课文,对生字引起注意,词语的认读是对生字的又一次接触,寻找反义词、“伞”字与实物之间的对比、“暖和的”的练说,意在帮助孩子记住字形、理解字义,第二课时中通过比赛、游戏来巩固、强化)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来感受爷爷对小树的关爱,以及这种关爱对小树的作用,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语言表达、释放自己想法的一个平台,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__的语言内化成孩子的语言。
但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并未达到我预设的程度。
在反复的思考后,却又回到原点“我为什么要上课?
”是我要孩子学吗?
不!
作为一名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在课堂吸引孩子,让孩子要学。
虽然这已经是一个每位教师都熟知的教学理念,但是面对我的课堂,面对自己的“公开课教案”,能否理直气壮的说一声“我的教学是吸引孩子要学”呢?
我却不能!
在课堂上,忘记教学流程,纵然有紧张的因素,但是也正是因为课堂上,我墨守于教学设计,没能够根据学生实际的课堂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在教案的设计时,就仅仅想我要怎样把这些知识点去教给我的学生们,没有想到他们想要怎样去掌握,他们到底在怎样的一个水平上。
例如:
词语的认读时,仅仅停留在认读,没有考虑孩子们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从而训练他们记忆的深度;朗读课文时,每一次的朗读目标不明确,有层次、有目标的朗读更能带动全班的朗读上的进步;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也是很值得思考的。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偏差、朗读时总是纠正不过来的读音时,自己该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策略来纠正孩子呢?
面对一年级这些天真、无瑕的孩子,又应该用怎么样语言和形式进行更为亲切、生动、深入的进行交流呢?
我想这些都应该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发生的故事。
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冬天,爷爷给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
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很有童趣,非常适宜孩子朗读。
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识字和理解重点词语,对练习朗读注重太少。
从教学过程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识字和理解重点词句的目标。
具体说来,认识生字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生字,让学生互相说说记生字的好方法。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想到的办法还真多,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认字很有帮助。
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原来不会认的字,让孩子有成就感。
在教学课文时,我注重了提问、释疑、但忽略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是读中悟情的指导。
由于读得太少,对文中的情感体会不够。
通过反思,我了解到,学习本篇课文,只要多读,并借助图画,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撑开的绿色小伞”指的是树冠。
可以针对年级特点练习说短语,如:
暖和的()、绿色的()等。
听了于老师的朗读教学的报告后,更加觉得朗读的必要性了,接下来的课文我将会尝试以读代讲。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5
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后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给出了两幅情境图,这两幅图突出了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第一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时间是冬天,树木凋零,爷爷穿着棉衣在室外活动;第二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时间是夏天,树叶茂盛,爷爷穿着汗衫坐在树下摇扇、喝茶。
我在教学时就充分利用这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冬天、夏天的景物特征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穿厚薄不同的衣服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
提高。
然而,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理解难度比较大。
教学时,我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逐层深入,如:
课件出示“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这两个词语,学生认读后,启发他们想一想:
生活中那些东西是暖和的?
那些东西是绿色的?
这样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说出许多这样的词语来。
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和积累,而且还学会了扩展词汇的方法。
才能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细节问题。
1、教学设计上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我安排了导入、初读感知、学习1、2自然段、学写两个生字这样四个环节。
这对初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偏多的,所以在上课时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有些内容就无法深入开展。
初读感知中有学生自学的环节,出示了自学要求,学生看不懂,要老师解释,不如不出示。
本想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和语段结合在一起学习,但因为赶进度,没有落实,反而影响学生读课文的效果,不如把生字在学习课文之前单独列出来教学,有助于课文朗读。
朗读的时间不够,安排的背诵就内容偏难。
整堂课的容量太大,所以最后的书写环节无法落实。
2、语言还不够儿童化。
说话的语气不够温和、柔软,太过干脆。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唱歌、跳舞、玩游戏为主要校园活动的幼儿园过度到小学,有很多地方还不能适应,需要老师也像幼儿园阿姨那样细声软语地来跟他们交流,教他们学习。
如果语速太快,他们的思维就跟不上,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达不到你想要让他们听懂的效果,就失去的教学的意义,也就是欲速则不达吧。
如果语气太生硬,孩子们就会觉得老师很凶、很可怕,就不敢也不愿意跟老师进行交流,不敢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会使我们失去很多聆听充满童真、童趣的回答的机会,也会严重遏制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现在,七八岁的孩子,有很多人在家里还是要缠着妈妈抱的,一个说话硬梆梆,冷冰冰,吐出来就消失的老师自然是不受他们欢迎的。
所以,以后我还需要在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语速上有所改变,多加练习,争取达到“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的境界!
3、板书的书写还不够细心。
现在的书刊杂志,大都采取文字横的排版印刷,小孩子习惯于阅读这种版式的作品,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最好也写成横的,单个的生字如此,连贯的句子更是如此。
而在这方面,我的随意性较大内容,通常会根据板书的内容来选择横写还是竖写。
在写板书时,要注意学生能不能一笔一画都看清楚。
竖着写,特别是写到下面几个字时,内容容易被自己给遮掉,学就看不见了,教生字尤其忌讳这一点,而横着写就能更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
在标注拼音时,应该写得清楚些,不要把拼音跟字写得太拢,使学生不能看得非常清楚,影响学习的效果。
在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上,选择粉笔的颜色也要慎重,亮一点的颜色更能引起注意。
还有,在教学偏旁和生字时,应该用两种不同颜色粉笔来写偏旁和部首,这样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更有效地学习。
而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却因为疏于准备和担心后面的内容来不及上而简单、随意地只用了一种颜色的粉笔来完成这个环节。
事后想来,生字就是这堂课最重要的内容,这样的疏忽不能不说是因小失大!
4、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不到位。
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一个同桌互读互查的环节,但班上有一个孩子是没有同桌的,而我却没有关注到她,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误,今后必须注意并改正。
在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生字和不认识的字之后,没有及时反馈,而只是在他们自学时作单独的交流,这也没有达到让所有学生都注意到本课难读难认的字的目的。
5、其他。
在教“棵”字时,没有结合组词来让学生记忆字形;教“爷爷”、“暖活”、“衣裳”等重要词语时没有作更多的强调;教“穴”时,教的是老的读法“穴字头”,而不是“穴宝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不够丰富,只有简单的语言评价;教“冷”字时,组词太简单,没有教给学生更多更好的词语;在某一次让学生齐读时,说了一句“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样不伦不类的病句等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上课的人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取得进步。
所以,这次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6
《爷爷和小树》一课以图中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情:
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表现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1、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时,我至始至终围绕着字、词、句、段、篇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我设计了“我来比划你来猜”、“猜字谜”、“邀请字朋友做客”等趣味性十足的游戏,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达到了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复习巩固生字词的目的。
在学习课文环节中,我先出示四个词语,在学生自主搭配的基础上,在进行词语搭配的拓展训练,再出示“穿上”和“撑开”两个动词,通过动作演示体会“撑开”的意思后再次进行词语搭配,达到学习语言和积累词语的目的。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安排了用“因为……所以……”进行句子训练。
课文仅代表性地安排了冬、夏两个季节,我通过补白,设计进了春、秋两段,在经历文本时,又超越文本,通过拓展练说、内化迁移,有效地运用了语言。
在课末,我回归整体,把课文改成小诗,做到美读升华,活读课文。
模仿写诗更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个性化的想象说话,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深层次的阅读。
在《爷爷和小树》一课中,我安排了大块的想象说话环节。
在学习课文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想象说话训练:
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在风中的小树,你想说什么啊?
穿上暖和衣裳的小树们,现在你想说什么呢?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小朋友你有什么感觉?
在树下乘凉的爷爷,你想说什么呢?
在拓展训练中,我又设计了两个想象训练:
美丽的春天到了,给,小树。
金色的秋天到了,给,爷爷。
立足于文本的想像说话训练,加深了学生对爷爷和小树的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爷爷与小树》这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问题确实不少,如在动作演示“撑开一词时,当学生懂事地把伞合拢时,未能抓住教育契机,渗透“撑开——收拢”这一反义词训练;有学生说出“五彩的彩虹”时,我竟然充耳不闻;一位学生说了一句不太完整、规范的话,我纠正了他,却没让他再次重复,失去了一次训练语言的机会;因为时间没有控制好,以致于把自编诗留到了课后,要知道我面对的学生是才入学不到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课堂只有为了孩子才精彩!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7
《爷爷和小树》是一年级课文的第五课,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以段落的形式出现的课文。
它以浅显的文字讲述了冬天到了,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爷爷为小树绑上稻草御寒过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树为爷爷遮挡猛烈的阳光,让爷爷能在凉快的树荫下度过炎热的夏天的故事。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位在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记汉字。
如这个“伞”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以实物形象帮助识记字形,这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写字教学的时间,是安排在下课前十几分钟呢,还是安排在专门的写字课来指导比较好,这个问题我也不很清楚。
总觉得在一堂课中,写字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的突出。
一年级孩子朗读课文与识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学读书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在之前的课文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读懂课文,然后在理解过程中,在没有教给读书方法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试着练读。
等学生读了以后,老师觉得不对,再去一句一句地教。
这看起来好像是在培养自读能力,但是效率低下。
其实,一年级学生学朗读,就是要由老师教的呀。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道德生活——爱护树木,保护植物。
通过讨论、汇报信息等形式,学生能够感受到树木对人类的用处,及应该保护树木,引申了对做人的教育,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一些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__的语言口语化,以孩子的视觉、角度、立场阐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孩子的知作出了引导,为孩子的行树立了典范。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8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
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
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设计意图
1、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
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
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3、运用想象,延伸课外。
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
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
”“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
”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
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
认识1
笔画“乚”和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1)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
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
教学生字“爷”
(1)比较爷——爸
(2)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
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
(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
(1)自由说
(2)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5、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
爷爷和小树暖和不冷了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
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2)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
是怎么记住的?
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偏旁(采用开火车)
二、初步认识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说,及时肯定学生的新发现)
2、老师也有一个新发现:
认识“自然段”
3、教师和男女同学合作读课文三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图一
(1)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想想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A、“暖和的衣裳”指什么?
B、假如你是小树,这时你会说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A、理解“绿色的小树”B、让学生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齐读
五、读读说说(完成课后作业)
1、指名说
2、挑选你喜欢一个,说一句完整的句子
六、我会写
1、请学生看田字格里的生字,读一读
2、师范写
3、学生写
七、课外延伸
1、人们为了保护树木做了哪些?
2、树木为人类做了哪些?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教一年级语文,四五十个可爱的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天真、活跃。
拼音教学时尤为突出,进入课文教学后,有一段时间课堂上显得较为沉默,但当我教过《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后,我发觉只要遵循孩子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们一样热情洋溢。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师语句充满童趣,将他们带入童话世界教《爷爷和小树》时我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与学生进行启发性的谈话:
“我家门前种了一棵树,冬天到了,风儿呼呼的刮,你是小树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答案精彩纷呈,童趣十足。
像“我好冷呀,谁来帮帮我呀?
”、一边哆嗦一边说:
“天公爷爷你就行行好,不要这么冷了,我快受不了了。
”等等。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了起来。
2、联系生活,学生感同身受,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了解爷爷为小树穿衣裳,小树为爷爷撑开小伞这件事后,学生自然想到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
讨论后知道给小树穿衣裳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如:
刷白漆、捆草绳等,还知道为什么小树不冷了,体会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互相关怀。
3、反复朗读,情感熏陶,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学生理解后反复读,便能读出爷爷和小树互相得到帮助后的快乐,从而想到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帮助。
总之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掌握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识,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和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相信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乐趣。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9个字。
2.认真观察两幅图,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正确、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爷爷和小树 爷爷 小树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