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备课全册教案有三维目标表格式.docx
- 文档编号:692595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00
- 大小:65.81KB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备课全册教案有三维目标表格式.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备课全册教案有三维目标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备课全册教案有三维目标表格式.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备课全册教案有三维目标表格式
导学内容
大课题
大自然的魅力
备课人
柯金呈
课时
第一课时
本节
内容
1.观潮
导学
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
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
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
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
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A)
2、完成补充练习。
(B)
3、投影练习显示。
(C)
明确:
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齐读第三段。
讨论:
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
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大自然的魅力
备课人
主备
柯金呈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2.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1.2学时
导
学
目
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导学
重、难
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二.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
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3、整体感知:
⑴ 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⑵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⑴ 读一读:
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
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3、整体感知:
⑴ 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⑵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 读一读,想一想: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⑶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交流汇报,交流自读疑难:
⑵ 读一读:
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⑶ 读一读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大自然的魅力
备课人
主备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鸟的天堂
第1.2学时
导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导学
重、难
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
(指名回答。
)
2、板书:
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
在旁边写上批注。
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
“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
“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
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
去了几次?
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
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
1、出示课件: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
(热闹)
三、出示课件,学习重点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
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⑴ 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⑵ 当学生讲到“不可计数”和“卧”字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⑶ 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
说出来讨论讨论。
⑷ 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指名读7~8自然段。
评价:
读得怎么样?
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
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
(读出它的静态美。
)
齐读。
四、小结课文
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环保意识谈。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
(活泼可爱、鸟多。
)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
(自由发言。
)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级交流“树大、美”:
① 学生讨论:
联系上下文理解。
原因可能是:
A、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
B、“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C、有风吹过。
② 出示课件理解。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第一单元
备课人
主备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4.火烧云
辅备
第1.2学时
导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
重、难
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
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感知课文内容,主动参与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
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4、师:
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
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
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
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第二单元
备课人
主备
钟成华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5.古诗两首
辅备
刘毅
第1.2学时
导
学
目
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导学
重、难
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
(知作者)
二、学诗文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出示庐山图。
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
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
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按步骤学习《游山西村》
1、解诗题,知作者:
作者当时罢官闲居,住在浙江的三山乡。
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乡的村落,这里的风俗很有意思。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质疑,理解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莫:
不要。
腊酒:
腊月酿的酒。
豚:
猪。
疑:
以为。
)
朗读两句诗,理解,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三山村,受到了很热情的接待。
淳朴的村民,用什么来招待他们?
(酒、猪、鸡)
诗人和他的朋友,对这样的招待,高兴吗?
从哪里看出来?
还想到了什么?
(来的路上……)
教师边译,屏幕右边依次显示“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
3、悟诗情,多诵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练习说话。
(做作业、弹琴等)
4、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朗读两句诗,理解,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三山村,受到了很热情的接待。
淳朴的村民,用什么来招待他们?
悟诗情,多诵读:
运用古诗名句,练习说话。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事物的奥秘
备课人
主备
柯金呈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6.爬山虎的脚
导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导学
重、难
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3、解释生字词。
默读、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事物的奥秘
备课人
主备
柯金呈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7.蟋蟀的住宅
导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导学
重、难
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顺学而导品词句
⑴ 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比研读,指导朗读,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特点。
)
⑵ 学习住宅特点部分,感受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认识课文表达的一些方法,指导朗读。
)
⑶ 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进一步的了解蟋蟀的住宅。
边读边做批注。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
(学生谈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读中感悟。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新词
二、积累好词佳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写下来。
三、领悟写法,练笔运用
1、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仔细观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交流阅读《昆虫记》的感受。
2、推荐阅读《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
五.总结谈话,读写结合
1、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2、下节课下节课,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新词
二、积累好词佳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
三.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导学内容
大课题
事物的奥秘
备课人
主备
柯金呈
学
时
共2学时
本节内容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导
学
目
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导学
重、难
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导学个性化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导语: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
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
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
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
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
赶快读一读,划一划。
交流。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 理解重点词语:
⑵ 引导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备课 教案 三维 目标 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