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6912460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21.74KB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docx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南京大学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绪论
1、何为地貌?
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
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
(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什么叫风化作用?
何为残积物?
答:
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其结果:
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
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
答:
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风化剖面经历K、Na、Ca、Mg及Si的淋失过程,能迁移的元素均已析出,硅酸盐矿物也被分解,造成Fe,Al的相对富集。
它的组成物质除粘土矿物以外,还有大量游离的Fe2O3,Al2O3以及与
SiO2所组成的凝胶。
风化壳中由于富含Fe2O3,所以在整个剖面上呈红色或砖红色。
(经历了脱K,Ca,Si,富集Al,Fe,风化壳呈红色)
③造成南北方风化壳颜色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不同。
北方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使得这些区域更多地形成碳酸盐型风化壳;南方的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则易形成硅铝型风化壳,在热带地区则会形成红色的铁铝型风化壳。
3、风化壳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发育阶段?
各个阶段所对应的残积物类型?
答:
(1)岩屑型风化壳,是以物理风化为主的发育阶段,也成为第一阶段。
对应的残积物类型为碎屑残积物。
(2)碳酸盐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初期阶段,也称为第二阶段。
对应的残积物类型为
富钙的残积层。
脱钾富钙
(3)硅铝型(高岭土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中期阶段,也称为第三阶段。
对应形成的是粘土矿物残积层。
脱钙富硅铝
(4)铁铝型(砖红壤型)风化壳,代表化学风化晚期阶段,也称为第四阶段。
对应形成的是富铝残积物。
脱硅富铁铝
4、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滑坡的基本要素?
滑坡的地貌表现?
滑坡的防治?
答:
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
(1)岩性与构造条件:
松散堆积物、软弱岩层、构造面(如节理面);
(2)地貌条件:
地形坡度大小与临空面;(3)水文条件:
地下水、地表水、暴雨;(4)地震(诱发因素):
破坏土体内部结构;(5)人为因素:
开挖渠道、采掘矿石、修路、坡
顶堆积废渣土、生活废水排放一个完整滑坡的基本要素:
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坡壁(体面壁三要素)。
滑坡的地貌表现:
包括滑坡阶地、滑坡陡壁、鼓丘、滑坡洼地与滑坡湖、滑坡裂隙。
滑坡的防治:
一般的工程措施有减(利用爆破开挖削减坡上部质量),固(利用锚固等手段锁定下滑山体),挡(对滑坡下部或前沿填方反压或拦挡),排(注意排水)。
减固挡排
5.蠕动形成的原因?
(1)冻融交替作用中高纬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地面冻结膨胀隆起,松散颗粒被垂直于坡面抬升,解
冻时,这些颗粒不是回到原来位置,而是随重力下滑,向下移动,如此反复,土屑就顺坡向下运动。
(2)干湿冷热的变化
干湿冷热变化剧烈,会使土屑特别是粘土体积发生变化。
干时体积缩小而开裂,湿时土体体积膨大;干冷时,颗粒间形成空隙,使上部碎屑失去支持,因重力而下移;湿热时颗粒膨胀相互挤压,碎屑被挤出原来位置而向两侧和下坡移动。
如此反复,颗粒就不断下移。
*6、注意:
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古土壤、冰碛物、冰水堆积物、风积物概念的区分。
残积物:
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坡积物:
由坡面流水和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山麓沿坡堆积物。
崩积物:
斜坡上的块体受重力作用崩塌形成的堆积物。
冲积物:
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洪积物:
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沙、石块堆积在山前一带形成的堆积物。
(土壤是残积物的表层,经成土作用(即经有机酸对残积物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发育形成,土质富含腐殖质而具有肥力。
是否具有肥力是土壤与残积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古土壤:
指在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古土壤形成于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古土壤与现代土壤的区别在于古土壤的剖面一般不完整,大多没有腐殖质层,即使有也由于易遭分解而颜色变浅。
)
冰碛物: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
冰川消融以后,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堆积下来,叫冰碛物。
冰水堆积物: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风积物:
经风搬运再堆积的物质。
河流地貌
1、河道水流中横向环流产生的原因、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答:
原因:
弯道水流的惯性离心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枯洪水位变化是横向环流产生的原因。
运动特征:
水质点的运动在惯性离心力F的作用下,压向凹岸(河流弯曲方向),使凹岸水面有所抬高,产生壅水现象;凸岸则水位较低,从而产生横比降,出现水位差,使凹岸处产生下降水流,凸岸处出现上升水流,形成一个近封闭的横向环流。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流向偏向右侧(北半球)。
顺直河道中有洪水期、枯水期之分,能产生横比降和水位差:
涨水期时,河床水面中部较高,两侧较低,形成“凸”水面;退水期时,河床水面中部较低,两侧较高,形成“凹”水面。
故能产生两个甚至更多个方向相反的横向环流。
对地貌的影响:
对河道曲流的发展,河漫滩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如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洪水期)会侵蚀河床两测,在河中心堆积,形成江心洲。
底部辐散型环流(枯水期)进一步侵蚀河床底部,在两岸形成浅滩堆积。
2、流水侵蚀作用有哪几种形式?
影响流水下蚀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
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形式:
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按照侵蚀方向的不同,河流侵蚀作用分为三种形式,即:
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影响下蚀作用的因素:
(1)水流动能的大小
(2)河床坡度的大小(3)河流挟沙能力(4)河床抗侵蚀能力(5)紊流、环流等因素
3.什么是冲积物?
冲积物的特征
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平原是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冲积物的特点:
冲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粘质砂土或砂质粘土组成。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
冲积物有比较明显的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如层理、波痕。
冲积物在沉积剖面上常具有韵律性特征。
(分选,磨圆,沉积构造)
4.述河床纵剖面发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均衡剖面。
侵蚀基准面为什么会发生升降变化?
它对河床发育产生什么影响?
答:
每条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不能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其下蚀的最大深度往往受到某一基准面(水平面)的控制,当河流下切到接近该水平面时即失去下切侵蚀能力,下蚀作用停止。
此水平面成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溯源侵蚀:
指河床纵剖面上坡度变陡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增强,下切作用从此点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这种作用称溯源侵蚀。
均衡剖面:
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河床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这是河流纵剖面呈现一条凹形平滑曲线,称为河流均衡剖面。
侵蚀基准面升降的因素有两点:
(1)海平面的升降:
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造成冰川规模的扩大或消融,引起海平面的升降。
海面下降时,河流总比降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海面上升时,河流总比降减小,沉积加强。
(2)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尤其是差异升
降运动,可引起侵蚀基准面的相对升降。
5.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
答:
就各个河段而言,河床中的坚硬岩坎、河流水库、大湖泊水面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
(主流对支流有顶托作用)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因此,这种坚硬岩坎、
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口处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
而一般的大江、大河都是外流河,最终汇入大海,多数学者把海平面作为它们共同的侵蚀基准面,称总的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比较稳定。
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河流的下蚀起着总的控制作用,而地方侵蚀基准面只能暂时控制其上游河
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河床,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植物增生,河源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
7.冲积河床的类型有哪些?
弯曲型河床的类型和成因?
分汊河床中汊道形成过程?
冲积河床的类型:
(1)顺直微弯型河床
(2)弯曲型河床(曲流型、河曲型)(3)分汊型河床(4)游荡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的类型与成因:
平原河流的自由河曲/山地河流的深切河曲平原河流的“自由河曲”:
主要发育在有松散沉积物的平原地带,河曲在冲积平原上或河漫滩上迂回摆动,河床位置非常不稳定,称为“自由河曲”,如长江的“荆江河段”。
自由河曲的发育与单向环流、螺旋流的作用密切相关。
当河流沿弯曲流动时,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主流线逼近凹岸,形成下降水流,侵蚀凹岸、河底,使凹岸崩塌、后退、加深,深水区也随之向凹岸后退移动;当水流在凸岸上升时,挟带的泥沙沉积,浅水区也向凹岸移动,使河流弯曲度越来越大,形成自由的河曲地貌。
弯曲河床一旦形成,则要不断发展下去,这样上、下两个河曲就会靠近,形成两个反“S”形的曲流颈;当洪水冲断曲流颈时,就发生河曲的“截弯取直”。
裁弯取直后,被丢下的弯流的流速很小,很少参与主河的流动,主流在交接处堆积,将它逐渐隔离,形成“牛轭湖”,原来的曲流就变为顺直的了,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山地河流的“深切河曲”(嵌入河曲):
山区河流虽然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但也常发育刻蚀基岩而下的河曲,称为深切河曲(即嵌入河曲)。
发育分为两给阶段:
a.在山地还没
有抬升以前,河流的侧蚀作用已经很强烈,并发育为河曲形态。
(在构造地貌上称为“先成河”。
)b.在整个流域内,由于地壳的上升,河流由侧蚀作用为主转变为以下蚀作用为主,
使得河谷加深,嵌入基岩。
若在下切过程中,并继续进行侧蚀,曲流更加弯曲,曲流颈也越来越窄,洪水期水流漫溢而截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
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基岩山丘,称为“离堆山”。
分汊河床中汊道形成过程:
(江心洲的形成过程)雏形心滩(流速减小,水下淤积)——心滩(两岸后退,滩淤积)——江心洲(洪水期悬沙落淤)
①雏形心滩阶段在某些河段因流速减小,发生水下泥沙淤积,枯水期也不出露,很不稳定.
②心滩阶段
过水断面缩小,流速增大,两岸冲刷后退弯曲,环流加强,滩周围及滩顶淤积,滩面淤高,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不大稳定,一般向下游移动或左右偏移。
③江心洲阶段
洪水期悬沙落淤,形成粘土覆盖层,心滩淤高增大,滩面逐渐高出平水位而形成江心滩,仅在洪水泛滥时才淹没,并不断加厚覆盖层.相对比较稳定.缓慢下移。
8.什么是河漫滩?
试述河曲型河漫滩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河漫滩沉积物的二元结构特征是
怎样形成的?
浅滩(凸岸堆积)——雏形河漫滩(河曲发展,凸岸进一步堆积)——河漫滩(洪水期悬沙落淤)
答:
河漫滩是指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底滩地。
极广阔的河漫滩又称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
河漫滩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滨河床浅滩阶段:
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侵蚀后退,凸岸有少量的河流冲积物堆积,颗粒粗大,形成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都出露水面,就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③成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粗粒物质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堆积,在以往沉积的粗粒推移质之上覆盖较细的悬移质冲积物,至此,雏形河漫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
河漫滩成因:
河漫滩的形成与河曲的发育、发展密切相关。
河床的侧方移动以及洪枯水位变化是形成河漫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单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动力。
河漫滩沉积物的二元结构特征怎样形成:
指的是河漫滩沉积物的垂直结构特征。
下层是较粗的粗砂和砾石,由推移质组成,称为河床相沉积物;上层是较细的粉砂和粘土,主要由悬移质组成,称为河漫滩相沉积物。
河床相沉积物是河漫滩发育过程中由横向环流堆积而成,细小的颗粒不发生堆积而随水流向下游搬运,因而颗粒较粗;河漫滩相沉积物是洪水漫过河槽在滩面上堆积而成,因其流速小,挟沙力弱,堆积的一般是细颗粒物质。
河漫滩上覆的细粒沉积物与下伏的粗粒沉积物是两个互相联系的单元。
河床相(粗粒,侧向移动)与河漫滩相(细粒,洪水漫滩)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在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造成的。
9.什么是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成因?
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有哪些(并用图
表示)?
各有何特征?
试述第四纪环境变化(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和海面变化等)对河流阶
地形成的影响。
答:
(1)原先河谷的谷底(河床或河漫滩),因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以上,并
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称河流阶地。
(2)基本条件:
①要发育较为宽广的谷底:
在一个流域内,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或缓慢下降阶段,河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侧方侵蚀和堆积过程,塑造一个宽广的河谷,堆积发育宽广的河漫滩。
(此为物质基础)②要有显著的河流下切侵蚀:
即要发生自然环境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a.地壳运动;b.气候变迁;c.侵蚀基准面下降。
(此为动力条件)
(3)阶地成因成因三点:
一、地壳运动(上升运动);二、气候变化;三、侵蚀基准面下降地壳运动
1)以大面积上升运动为主的流域地壳上升,使原河床抬高,水流下切侵蚀加强,下切侵蚀最快的在下游河段,特别在河口区,故在下游河段两侧首先形成阶地,然后随河流的溯源侵蚀而向上游发展,当溯源侵蚀进行到源头时,整个河谷中都形成了阶地。
2)以间歇性上升与暂时相对稳定交替进行的流域当地壳上升时,河床抬高,下切侵蚀加强,形成阶地;当地壳相对稳定时,侧蚀作用加强,拓宽河床,同时发生堆积,形成河漫滩;当再一次上升时,又转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又一级阶地。
当间歇上升与相对稳定交替进行多次反复,在谷坡上会形成多级阶地。
3)差异升降运动为主的流域同一流域当地壳差异抬升时,上升幅度大的地方形成高阶地,上升幅度小的地方形成低阶地。
同一流域不同地段发生差异升降运动,在上升地段河流下侵形成阶地,在下降地段不形成阶地,发生堆积,它可以覆盖在老的阶地之上,形成埋藏阶地。
气候变化与阶地形成
1)气候的干湿变化(形成气候阶地):
气候变干,地表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剧,水量少含沙量多,河流发生堆积,反之气候变湿,河流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对减少,发生侵蚀。
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作用与侵蚀作用的交替,就形成气候阶地。
2)冰期-间冰期的更替(形成交叉阶地)冰期时源于冰川作用区的河流携带大量冰川侵蚀的碎屑物质在上游段发生加积,而下游段则由于海面下降引起下游河段下切,形成河流阶地;间冰期,气候转暖植物增生,河源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上游段河流下切冰期加积的河床,形成阶地,下游段则因海面上升,填塞冰期时河床,形成埋藏阶地。
侵蚀基准面下降(由气候变化或地壳运动引起)与阶地形成
侵蚀基准面下降是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向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
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纵剖面上出现好几个裂点,每一个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
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是从下游不断向上游扩展,因而同一级阶地下游的时代比上游的时代要早。
(这些河流阶地都是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变迁、侵蚀基准面的波动作用下形成的,代表河流由堆积过程转化为侵蚀过程的地貌发展的产物,明显反映了地貌演化的旋回性质,故它的级数、高度也能代表下蚀作用的次数和强度,把这种河流阶地称为旋回阶地。
)
(4)类型及特征(侵蚀阶地(基岩,零散冲积物)、堆积阶地(未切穿冲积物/正好到达谷
底)、基座阶地(切穿冲积物)、埋藏阶地)
1、侵蚀阶地(构造抬升,河流急剧下切)A;2、堆积阶地(分为上叠阶地B和下叠阶
地C)(侧蚀加强,形成河漫滩,其次河流下蚀形成阶地,分上叠和下叠);3、基座
阶地(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有两层)4、埋藏阶地(早期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
下降,形成多级阶地而后发生堆积把早期阶地埋藏)
第四纪环境变化对河流阶地的影响
10.
河流袭夺产生的地貌现象?
河流袭夺:
分水岭的移动导致分水岭一侧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河流袭夺。
7
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
袭夺弯
(2)、裂点和瀑布、断头河(3)、风口
(1)。
11.什么是准平原?
何为夷平面?
试述戴维斯关于河流侵蚀循环的思想。
准平原:
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夷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戴维斯(1899)的“侵蚀循环”地貌发育模式:
幼年期:
沟谷狭窄,谷坡陡峭,谷间高地宽阔平坦。
壮年期:
分割加剧,沟谷加宽,谷坡变缓,分水岭狭窄。
老年期:
沟谷下切侵蚀停止,侧蚀加强,分水岭降低,成为具残丘的准平原。
一个地貌发展旋回,一般包括一个地势迅速增加的短促的幼年期,一个地势起伏最大和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一个地势逐渐变缓的过渡期,和一个地势平缓、变化特别缓慢的老年期。
12.是洪积物?
洪积扇的形成原因?
洪积扇变形的原因和类型?
试用图示说明洪积扇的变形是怎样发生的?
答:
(1)洪积物是由暂时性洪流挟带的沙、石块堆积在山前一带形成的堆积物。
(2)洪积扇的成因:
暴雨或久旱后的大雨或冰雪融水形成的暂时性洪流,水流迅速流量大
加之山区沟谷坡度大,使洪流能挟带大量碎屑物。
到了山前或山口,坡度减小,水流扩散,洪流所挟带的物质大量停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堆积体。
堆积体体积大而坡度小的称洪积扇,体积小而坡度大的称洪积锥。
(3)洪积扇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为:
①、气候变化(干湿变化)(内叠式/上叠式):
②、新构造运动(上升/差异上升)(重叠式/串珠式/不对称)
13.入海河口区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入海河口的水动力特征是什么?
入海河口区指在平水期涨潮所引起的回水到达的地方至口外海滨间的整个地段。
有“两界”:
潮流界、潮区界;“三段”:
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滨海段。
潮流界:
涨潮时,潮流进入河口,并上溯到某一点,此点的潮流流速与河流流速正好相抵消,潮流停止上涌,此处称潮流界。
(潮流到达范围的上界)潮区界:
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位受潮流顶托的影响,有定期水位涨落和流速增减变化,在顶托作用消失的位置叫潮区界。
(潮流影响范围的上界)由海向内陆:
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滨段近口段:
位于潮区界与潮流界之间。
河口段:
位于潮流界与口门(口门是指海陆交界线)之间。
口外滨海段:
口门以外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处(或称水下岸坡)入海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
特征1:
入海河口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由河川径流与潮流相结合的双向水流作用的。
特征2:
咸水和淡水混合后也影响到河口动力状况和沉积状况的变化。
特征3:
入海河口地区还受到波浪的作用。
波浪的作用可分为破坏作用(侵蚀)和建设作用(堆积)。
入海河口区水动力特征:
(双向水流,咸淡水,波浪)喀斯特地貌
1、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
为什么在碳酸盐地区咯斯特地貌最发育?
答:
(1)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积)、机械过程为辅
(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2)碳酸盐类岩石是可溶的,且孔隙度大,且分布广。
2.试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岩石条件(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可溶性岩石,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
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
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
在以上三种可溶性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
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气候条件:
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
当水中含有大量的CO2时,水的溶
蚀力就大大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 原理 期末 复习 重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