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docx
- 文档编号:689564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13KB
实录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docx
《实录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录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录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关键字】实录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
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
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初识于永正老师
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
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
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
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
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
我们需要深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
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
他说道:
“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对啊,读与写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
深思自己,离名师真是差的太远,一个月下来才写几篇文章?
哎,相比之下,真是汗颜啊!
还是应该勤奋些,多写点教育中的所思所想。
正如于老师所说:
“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成为有思想的老师。
”
3.一个特别接地气儿的人。
仔细查看了于老师经历,44岁被评为江苏省特级老师,还坚持去徐州市鼓楼小学带作文实验班,从来没有脱离语文教学实践,还是实实在在去做语文教育。
二、以读代讲
话说并不是初识“以读代讲”,去年郑州市“以读代讲”活动虽然没有机会到现场观看,但也找到了几个视频看了看进行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老师说得少,学生读得多,交流得多,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时还想,也许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吧。
当我读完了《于永正阅读教学实录》之后,我不知不觉地感叹到“篇篇都是以读代讲”,于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孩子们去读,去品味,在读中理解词语意思,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思想情感。
整堂课,都是一个美得享受,学生不仅不会觉得累,甚至还会觉得很有趣,因为他们的学习热情,无形中被激发了。
例如:
于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这节课时,于老师播放一首“西皮原板”梅兰芳的演唱。
引入梅兰芳,可是梅兰芳在小时候被他的师傅说眼睛没有神儿,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
然后,又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正确。
接着,又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读得慢一些,当然也不是太慢,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
最后,又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
文中对话部分在理解基础上,应背下来,注意语气、语调、表情,甚至加上动作表演下来。
你看,光读书,也是有方法可循,层层递进的。
我还是很喜欢《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惊弓之鸟》这样故事性很强的文本,让学生去读一读,演一演,课堂就会变得特别有意思啦。
三、注重方法指导
在理解文本时候,于老师注重方法指导。
当然这个方法包含了学习课文方法,理解词语方法,朗读课文方法,创造性写作方法指导。
1.学习课文方法,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可以变换顺序地学习,也可以某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开始学习。
例如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就是一段一段地读与学习,而《燕子》这一课,就是变换顺序进行学习的,于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燕子外形,燕子飞行时情景,以及燕子休息时状况,最后学习了课文第2自然段,燕子从南方飞来。
在《全神贯注》这一课,是由第5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开始学习的,学生在交流名言导入新课以后,由课文的第5段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提问题,进行朗读比赛,最后进行写名言比赛。
2.读书方法上,于老师一直秉承“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每一次课堂都是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词,圈、读、画、批注,哪一样都不少。
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地读,去感受、体会、理解,从文本中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除了提出有层次的朗读目标外,他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比如《惊弓之鸟》这一课,他告诉学生要想读正确流利,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
要想读得有感情:
除了要做到基本的“眼到、口到、心到”,还要像“过电影”似的,去想象画面,甚至可以想象人物的身份、动作、表情。
在指导朗读上,除了给学生提供方法之外,于老师也是以自身生动的读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表率。
3.在理解词语的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教学实录中,我大致总结了四种:
联系上下文,变换近义词,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演一演方式。
其实,前四种倒是最常见,最让我有特殊发现的就是“演一演”的方式。
如《梅兰芳学艺》这一课,在理解“紧盯”和“注视”时,于老师把学生叫到讲台站在凳子上参与表演,老师手指着上空,对这位小朋友说:
“天空中有一位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
老师一边说“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一边从左上空迅速滑到右上空,又从右上空迅速划上左上空,然后在空中极速画了个圈儿,最后静止在前上方,说鸽子落在房屋上了。
”学生在这样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紧盯”,又在观看水池中的鱼这样的情境中理解了“注视”。
又如在《狐假虎威》这一课,理解“骨碌”这个词时候,于老师也是让学生表演给大家看。
4.在写作方法上给予渗透。
如《翠鸟》一课,翠鸟外形一段,于老师先是引导孩子读正确,再要求读出特点,最后读出自己感受,在读中感悟体会,明白以后描写小动物外形要抓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
再如《给予树》这一课,于老师抓住了契机,训练学生写信。
一个得到洋娃娃的女孩给金吉亚写一封信,学生在理解文本同时,又锻炼孩子写作能力。
最创造性地就是《全神贯注》这一课让孩子写名言,可谓经典之笔。
又如《珍珠鸟》让学生以鸟的身份来写写“冯骥才”。
四、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尤其注重学困生
于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那些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
如《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课文第3段有点难读,老师故意降低自己的水平和学生比赛,他没有挑那些小手举得最高的孩子,而是找了一个不举手的孩子,名叫朱丽丽。
有老师从名字说起,朱丽丽比朱丽厉害多了,朗读水平肯定很高,先是这样激发孩子读书的信心,又在读后给孩子更好的鼓励。
又如在《全神贯注》这一课,哎呦这个读音,学生读错了两遍,于老师没有着急进行纠正,而是说“再看一看,心里拼一拼,大胆地读,勇敢一点,你能读好的”终于孩子还是读对了。
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于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般,让人看来也是惬意,给人以美的感受。
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于老师在课堂上音乐、绘画素养更让课堂增色不少。
在《燕子》《梅兰芳学艺》等课,于老师能提供一些音乐,让学生沉浸其中。
在《翠鸟》《草》《燕子》等课例中,运用了简笔画,在画一画方式下,不仅激发了孩子兴趣,更加深了对文本理解,尤其《翠鸟》一课,画完后,还让孩子进行描述,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深思自己
虽然学习了这些新的理念与方法,但还不能运用自如地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就拿《惊弓之鸟》这一课,我对照教学实录做了一份课件,在班上进行实验,效果却大相径庭,一节课下来,我发现教学进度很慢,第一课时就解决了生字词和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我也是按照简笔画导入,课题质疑,生字检测,词语理解,品读课文,知识拓展,这样的环节进行上课的。
但,问题重重。
进行深思之后,我发现在词语理解方面就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学会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和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在学习课文,朗读感悟前两个自然段的时候,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想象的画面,总是用书本上的词句。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进行深思,大致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1.之前课堂上在词语理解方法上指导练习过少,不能很快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2.尤其在说段落大意时候,学生不会用自己话叙述,可能缺乏教师指导,缺乏耐心,在课文第5自然段,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时候,我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我仿若看到了更羸左手里拿着一张弓,伸出右手开始拉弦,眼睛瞄往天空之中,突然嘣得一声响,大雁就掉了下来。
其实,在教学中关注了很多优等生和中等生,很少关注了学困生,因为总是觉得他们上课不举手,即使提问他们,他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久而久之,后进生就成为我们忽视的对象了。
读了于老师的书后,我开始觉得应该多关注后进生,给予他们指导,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读完了这本书,写了学习心得,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得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虽然在实践中自行摸索的过程很缓慢,成长的速度也很慢,但是还应迈着步子向前。
走在教育这条路上,时而艰难苦涩,时而甜蜜快乐,虽任重而道远,但且行且学习。
努力做一个学习型教师,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
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
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
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
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
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初识于永正老师
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
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
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
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
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
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
我们需要深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
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
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
他说道:
“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对啊,读与写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
深思自己,离名师真是差的太远,一个月下来才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录 名师 课堂 学习 教师 课堂教学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