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docx
- 文档编号:689040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60KB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docx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
这是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
生:
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
南极也有?
生:
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
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
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
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
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
为何每块大陆都有?
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
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
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
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
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
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
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
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
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
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
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
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
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
生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
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
瞄准器。
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
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
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
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
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师总结: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佐证
恐龙无处不在————板块理论的正确
(生物学)(地质学)
一个领域——————其他领域
影响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范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
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
(1)háizhěnànsù
(2)遗骸:
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灾祸。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研读课文(25分钟)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
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
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
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
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
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
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
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难点:
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提示导入)
二、预习检测
过渡语:
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
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
臀、褶皱、两栖、追溯
(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
(3)齐读生字词
2.作者简介
过渡语:
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
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
明确:
事理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
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
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
恐龙为何无处不有)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
大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这个事理的呢?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龙无处不有?
(2)恐龙是如何跨大洋到达南极的?
(3)什么是“泛大陆”?
请简述“泛大陆”最后一次的分裂过程。
(注意时间词)
(4)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分裂过程:
大约2.25亿年前,泛大陆是完整的——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4)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
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
小结: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一个生物学上的发现对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也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例如物理学上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等等。
四、研读文本
过渡语:
本文作为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处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点。
1.找出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2)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学法总结】
说明文中分析某个词语如何体现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方法:
解释词语的意思+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过渡语:
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语言的准确性外,还因为它具有生动性这一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的。
2.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试举出一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形象。
)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
我们除了了解到本文语言科学严谨外,也了解到了科学家们思考、处理问题时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本文对你日后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1)要善于联想、想象。
(2)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3)多角度思考问题。
(4)……
总结语: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一等奖第4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习应用举例子、做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学习应用举例子、做比较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并体会作者准确简练,浅显易懂的语言特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基础沉淀
基础沉淀
(一)默读课文
1、注意生难字读音及意义。
⑴正音变形
携带()褶皱()()地壳()骨gé()深yuān()鸟tún()目恐龙
⑵据义填词
①: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这里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②: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
活动2【讲授】探心知
(一)快速浏览课文
1、图解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南极发现恐龙--------------大陆漂移学说
(化石)
解决下列问题。
⑴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
说明内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活动3【活动】学习反馈
(一)学以致用
1、说说下面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③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示例:
“得到了囊胚胎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删去。
“大部分”表明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夭亡的非常多,但不是全部夭亡;删去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带领同学们做小结活动5【活动】知识拓展(课外知识补充)
附部分查阅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恐龙 无处 教案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