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明德外语实验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886781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05.86KB
深圳明德外语实验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深圳明德外语实验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明德外语实验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明德外语实验学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含答案
深圳明德外语实验学校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
7
3
9
乙
6
4
9
丙
X
Y
6
丁
5
5
Z
A.Y可能等于8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D.Z一定等于7.5
2.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3.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4.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
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5.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6.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
取液时挤入空气B.
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
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7.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B.46C.92D.96
1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
1
D.乙不是化合物
13.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14.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3
15.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简称LED)技术,已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多个领域。
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金属元素B.镓原子核内有31个中子
C.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gD.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16.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无限的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7.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18.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
A.Na2CO3和H2B.Na2O和O2C.NaOH和O2D.Na2CO3和O2
19.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可能是氧化物B.②可能是金属
C.③一定是混合物D.④包含组成元素相同的不同物质
2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
(1)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
B中黑色粉末
C中液体
①
不浑浊
变成亮红色
不浑浊
_____
②
不浑浊
变成亮红色
变浑浊
_____
③
变浑浊
变成亮红色
不浑浊
_____
④
变浑浊
变成亮红色
变浑浊
_____
(2)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22.下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比较____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____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结论。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
“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
可能是H2O;
猜想②:
可能是Na+;
猜想③:
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该装置需做一点改进的是________,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时,便可开始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一组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图G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
________。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E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_______;如图F向装满CO2的软塑料瓶注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
(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烧瓶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____
(4)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氧气用于性质实验。
欲调整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
______
26.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A装置来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时不再上升。
(3)C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指出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
(4)D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______________。
(5)河水经过E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7.根据图1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
(2)写出以纯净物为原料用装置A制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3)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氨气应从________口进(选“b”或“c”),若检验NH3是否集满,需将湿润的________色石蕊试纸放在____________管口。
(4)医用H2O2在常温下难分解,但在双氧水溶液中加入铁锈,就会迅速分解,且反应结束后过滤出的铁锈可重复使用。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若需要控制该反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装置序号)。
某学生利用烧杯、球形干燥管和单孔橡皮塞等组成制取氢气的装置(如图2),根据图2回答以下问题。
(5)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6)实验前,该装置B处应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
(7)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只需回答一点)。
(8)若使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可以通过________来实现(写出操作过程)。
28.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
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
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
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
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甲同学的反应不是恰好反应,如果A剩余,则B完全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g,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9g-3g=6g,即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
3:
9,乙同学的反应中有1gB剩余。
【详解】
A.根据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
3:
9,Y=
=2,此选项错误;
B.X=6-2=4,此选项错误;
C.X=4,此选项错误;
D.A、B两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6:
3,5gX与2.5g的B恰好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5g+2.5g=7.5g,故Z一定等于7.5,此选项正确。
故选D。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B、分子之间有间隙,正确;
C、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正确;
D、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错误。
故选D。
3.A
解析:
A
【解析】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4.C
解析:
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5.A
解析:
A
【解析】
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
故选A。
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错误;B、胶头滴管不可代替玻璃棒搅拌,易造成损坏,错误;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引起试液污染或腐蚀胶头,错误。
故选C。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反应中有氧气参加,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g+2H2S+O2═2X+2H2O,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正确;
D、在反应4Ag+2H2S+O2═2Ag2S+2H2O,中硫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D。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的质量为:
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则
=
,解得x=46,故选B。
1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常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错误;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C错误;
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以是氮气等,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理解和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反应后甲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反应后丁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
20g-18g=2g,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反应后乙质量增大,乙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乙的质量为:
2g+8g=10g,该反应是:
甲+丁==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
10g:
2g=5:
1,此选项正确;
D、甲和丁反应生成乙,乙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3.C
解析:
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5.4g×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为
,据此分析。
【详解】
A、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B、乙为氧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错误;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错误;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故正确。
故选D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不符合题意;
C、由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故不符合题意;
D、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由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失电子,显+3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故符合题意
16.A
解析:
A
【解析】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有利于是淡水资源很少,错误;B、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正确;C、通过蒸馏可得到纯水,正确;D、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正确。
故选A。
1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硝酸铜分解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氨气,氮气是无毒气体,二氧化氮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
选B
18.D
解析:
D
【解析】由题中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与另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中必定含有钠元素和碳元素,故选D。
点睛:
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解题关键。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能是氧化物,正确;
B、该图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是单质,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可能是双原子分子,故错误;
C、图中有两种分子,故是混合物,故正确;
D、图中的两种物质都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故正确。
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是现象),错误。
故选B。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氢气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
解析:
氢气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若不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B中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说明气体中有还原性的气体.即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
B中黑色粉末
C中液体
①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氢气
②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③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二氧化碳和氢气
④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故填:
氢气;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一氧化碳的检验造成干扰。
故填: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化合①③③④乙2Mg+C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 明德 外语 实验学校 上册 期中 初三化学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