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鞍山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 文档编号:6866006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0.53KB
上海鞍山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上海鞍山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鞍山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鞍山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上海鞍山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
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
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幕,
微闻钟磬声。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示例1: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
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
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
示例1: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
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
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
(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
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
(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4.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
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
(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故答案为:
(1)C;
(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和王质。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
(1)降职(贬官);向秀
(2)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
【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
“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
“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
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降职(贬官);向秀
⑵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
【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书湖阴先生壁》开头两句写出了湖阴先生家环境________特点,《宿甘露僧舍》开头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________特点。
(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
(1)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2)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解析】【分析】
(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从“净无苔”可以看出其洁净的特点,从“花木成蹊手自栽”可以看出其“清幽”的特点。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的意思是云气弥漫,让人记起山寺之高,松涛传来,让人想象万壑风鸣。
因此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气势壮阔(雄伟壮丽)的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王诗,从“护”“送”可以看出诗人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还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公亮诗的后两句设想新奇,使人有惊天石破之感。
诗人住的地方,窗外毕陡的山崖下面,便是长江。
据说,当时长江有十八里宽,风浪加上海涛(镇江长江受大海潮汐影响),十八里江面的潮汐和风势,诗人脱口吟出后两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猜想这是诗人在清晨,感受了一夜水气,听了一夜松涛声,起来想看一看窗外,一看“银山拍天浪”,推开北面窗户,“放入大江来”。
大江如何了?
风水相激,排山倒海,波浪翻卷,风起云涌,犹如银山当头压来,使人吃惊吟出“放入大江来”,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成为千古名句,叹为观止!
由此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故答案为:
⑴洁净清幽;气势壮阔(雄伟壮丽)
⑵王诗中绿水为主人“户田”,青山为主人“送靑”,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和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表达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曾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这不仅是山河的雄伟,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豪情与胸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足见他豪迈与进取、方厚与庄重、深沉与周密的伟大人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阙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分析】
(1)“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
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
⑴卷;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⑶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
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
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
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鞍山 初级中学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项 练习 详细 答案 模拟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