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2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6865116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5.78KB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2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2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2单元教案
福鼎市前岐中心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
圆柱和圆锥
教学时数
11课时
教学重点
1、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计算。
2、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1、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要
求与训练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与圆柱侧面积以及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措施
1、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形物体的观察,抽象出圆柱。
2、通过学生自制圆柱模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感悟、推理、判断得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公式。
3、圆柱体积、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帮助,合作完成推导过程。
课题一: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书P18~2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学生自带圆柱和圆锥形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后感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
教师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物体,如书P18中的各种图。
教师提问:
图上的这些物体认识吗?
分别是什么?
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要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你会怎样称呼它们呢?
3、师:
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类物体分别叫做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学生先出示自己的实物,然后老师也出示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2)结合学生手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
A.摸一摸你手中的圆柱体,你有什么感觉?
B.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C.在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的特征。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指出我们所研究的是直圆柱并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4)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追问:
圆柱的高有多少米?
(5)再出示不同的圆柱让同桌之间再相互指一指、说一说,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研究圆锥
(1)谈话:
认识了圆柱后我们再认识一下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2)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说一说。
(3)全班交流,教师相继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5)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首先让学生各自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属于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2)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1)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分别看到什么形状。
(2)在书中连线。
3、完成练习五第3题。
(1)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
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一下:
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2)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3)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
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
自己做一做。
4、完成练习五第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圆柱和圆锥各有怎样的特征?
你通过这次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
圆柱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无数条)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一条)
课题二: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书P21-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含义,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圆柱模型,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例题2和例题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过程与方法: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纸制圆柱模型、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圆柱。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2
1、出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午餐肉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一张商标纸。
谈话:
这种午餐肉罐头大家都吃过吗?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午餐肉罐头外面的一圈商标纸的面积有大呢?
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1)拿出圆柱形的罐头,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2)学生汇报交流:
你们是怎么算的?
将午餐肉罐头的商标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们的面积。
(3)教师追问:
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呢?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师指出: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2中的罐头。
(1)教师提问:
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你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数据:
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3)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4)教师提问:
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教师追问:
如果知道的只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教师小结:
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追问:
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1)提问:
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2)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
教师板书:
长:
3.14×2=6.28(厘米)宽:
2厘米
(3)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
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1)教师提问:
这个圆柱有几个面?
分别是什么?
(2)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
分别画多大?
(3)在书中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4)教师提问:
你是怎么画的?
并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方格图的特点,注意合理布局。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1)讨论:
什么是圆柱的表面?
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2)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方法。
(3)提问:
还有其他方法吗?
若学生出现用底周长×(高+半径)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理由,教师再进行演示和推理。
4、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2题。
(1)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2)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
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
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周长×高
(由曲变直)
长方形=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24页练习六的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包括哪几个部分?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
侧面积呢?
2、揭示要求: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二、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
2、师:
第一行已知什么?
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3、教师提问:
第二行中,已知什么?
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4、教师提问:
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交流方法和得数。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题。
(1)讨论:
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是算哪个面的面积?
为什么?
(2)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1)讨论:
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
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的面积?
为什么?
(2)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完成练习六第6题,并讨论练习六第7题。
(1)出示“博士帽”问:
认识它吗?
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土帽?
(2)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
(3)出示条件:
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
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吗?
(4)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5)如果要做10顶呢?
怎么算?
4、讨论练习六第8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
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
分别怎么算?
5、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1)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尝试列式。
(3)交流算法:
这题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追问:
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四、全课小结
教师谈话:
今天我们解决了一系列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题三: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书P25—2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原著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2、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把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圆柱的体积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题4和相应的“试一试”,并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原著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教师提问:
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是怎么算?
3、教师谈话:
那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图形,提问:
(1)这三个立体图形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
为什么?
(3)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
为什么?
你有什么方法验证呢?
2、实验操作。
(1)谈话:
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2)提出要求:
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
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3)讨论交流: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
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1)教师提问:
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出:
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2)想一想: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4)引导学生将猜想的结果与圆柱体体积公式进行对照。
三、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列式解答。
(2)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
想一想,算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了?
分别怎么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1)说一说:
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
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2)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3)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练”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第二课时圆柱的体积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的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
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七第l题。
各自算了填在书上,然后核对。
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
(2)半径5厘米,高15厘米
(3)直径6分米,高8分米
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三、讨论实际问题
1、讨论练习七第2题。
(1)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
(2)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
2、讨论练习七第3题。
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3、讨论练习七第4题:
怎么算一枚硬币的体积?
4、出示一个圆柱形茶杯,讨论:
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
四、作业
练习七第3、4、5题。
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七的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的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2)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做练习七第6题。
(1)各自练习。
(2)交流:
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
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
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
为什么?
二、综合练习
1、讨论练习七第?
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2)小组中讨论:
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然后求什么?
(3)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
2、讨论练习七第9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
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3、分别怎么算,
三、讨论思考题
(1)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2)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想到什么?
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3)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四、全课小结:
对于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题四: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书P29-3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指导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应用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2、一些水或沙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后感想:
第一课时圆锥的体积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29—30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并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l一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经历猜想、探索、发现的过程,推导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参加探索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
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再出示一个圆锥形容器,提问:
如果要知道这个容器容积,怎么办呢?
3、揭示课题:
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例5
1、引导观察:
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它们是等底等高的。
2、教师提问:
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的几分之几?
3、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估计呢?
(1)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大家评议操作的可行性,并且提出验证时的注意事项。
4、分组验证:
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5、交流:
(1)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板书:
这个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的三分之一。
(2)在验证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什么问题?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6、讨论: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
应该怎么说才准确?
(2)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
(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字母表示呢?
板书:
V=
sh
7、完成“试一试”。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170×12算的是什么?
为什么还要乘三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1)各自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
(2)交流:
这两题的条件有什么不一样?
知道半径怎么算?
知道直径呢?
(3)对照板演校正。
(4)如果知道的是圆锥的底面周长呢,该怎么算出圆锥的体积?
(5)说一说,在求圆锥的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2、做“练—练”第2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2)各自尝试列式解答。
(3)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怎么算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3、讨论练习八第2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2)怎么知道圆柱里的水深多少厘米?
为什么?
4、讨论练习八第3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帐篷的占地面积指的是什么?
帐篷占有的空间呢?
(3)学生列式解答。
四、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sh
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八的第4~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探究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第十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