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DOC.docx
- 文档编号:6862644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53.07KB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DOC.docx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触网上部技术交底DOC
(接触网上部工程)
技术交底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2009年5月20日
接触网上部施工技术交底资料
一、工程概况
********铁路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西起京广铁路新乡站,经菏泽、兖州、临沂站等主要车站至日照站,全长616公里。
本项目为对该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适当辅以土建技术改造。
该线是中国铁路网煤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铁路网中横贯京广、京九、京沪和沿海铁路通道,是沟通中国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本铁路电气化改造有利于落实中国政府的能源政策、环保政策,有利于提高铁路牵引的能源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1、环境条件
项目名称
单位
数值
区段
新乡~巨峰(含)
巨峰(不含)~日照
最高气温
℃
40
40
最低气温
℃
-20
-15
覆冰时气温
℃
-5
-5
最大风时气温
℃
10
10
吊弦、定位器处于正常位置时温度
℃
+20
+17.5
基本设计风速
风偏计算
m/s
25
30
结构计算
m/s
30
35
覆冰时风速
m/s
10
10
覆冰厚度
承力索
mm
10
10
接触线
mm
5
5
雷暴区
等级
高雷区
高雷区
2、污秽区划分:
全线均按重污区标准进行设计。
3、海拔高度:
不大于1000m
二、供电方式
全线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三、接触网悬挂类型及导线组成
正线接触线在跨中设0.5‰L(L-跨距长度)的预留弛度;站线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直链形),接触线不预留弛度。
项目
悬挂类型
导线组成
备注
正线
带预留弛度的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JTM120+CTAH120
(15kN+13kN)
整体吊弦
站线及段管线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JTMH70+CTAH85
(15kN+8.5kN)
整体吊弦
四、线材规格及张力见下表
项目
线材名称
规格
额定张力(kN)
附注
承力索
铜合金绞线
JTM-120
15
正线
铜合金绞线
JTMH-70
15
站线
铝芯钢绞线
LXGJ-50
3
软横跨上、下部定位绳
(最大张力)
铝芯钢绞线
LXGJ-80
横承力索
接触线
铜合金电车线
CTHA120
13
正线
铜合金电车线
CTHA85
8.5
站线
供电线
钢芯铝绞线
2*JL/G1AF-200-18/1
13
最大张力;变电所供电线出线及线路架设线采用2*JL/G1AF-200-18/1,分区所供电线出线及线路架设线采用JL/G1AF-200-18/1
回流线
钢芯铝绞线(下承桥内采用绝缘线)
JL/G1AF-200-18/1
13
最大张力
架空地线
钢芯铝绞线
JL/G1AF-63-6/1
6.5
最大张力
五、主要设备选择
1、为避免电力机车因非正常原因停在分相关节的中性段内而无法起动,在分相关节的中性段与机车前进方向的接触网之间设置常开电动隔离开关,并纳入远动控制。
2、单独分段的货物线设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3、场间联络开关、较长的供电线上网开关等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4、分区所供电线出所处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电动隔离开关、变电所供电线出所处设置不带接地刀闸的手动隔离开关
5、上、下行间的分段绝缘器应具有消弧能力。
六、技术数据
1、接触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
安装地点
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高度(mm)
接触线最低点距轨面高度(mm)
允许车辆带电通过装载高度(mm)
新乡南(不含)至菏泽(不含)段
6000
5700
5300
菏泽(含)至日照段,按预留双层集装箱设计,条件允许时
6450
菏泽(含)至日照段,低净空跨线建筑物处
6000
5700
5300
注:
新菏兖日全线满足带电通过货物装载高度5300mm要求
2、结构高度
结构高度一般为1400mm,有隧道、下承钢桁梁、跨线建筑物影响时适当减小。
3、跨距长度及拉出值
接触网跨距长度的选用值
曲线半径(m)
拉出值(mm)
选用跨距(m)
曲线半径(m)
拉出值(mm)
选用跨距(m)
300
400
35
1200
250
55
400
400
40
1500
250
60
500
400
45
1800
200
60
600
350
45
2000
150
60
800
300
50
3000
100
60
900
300
50
4000
100
60
1000
300
55
直线
200
60
说明:
1)非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应较上表的选用值缩小5m(R-300除外)。
2)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应较上表的选用值缩小10m(R-300除外)。
3)大桥、特大桥及高路堤等风口地带跨距不宜超过55m。
4)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计算跨距的条件时可适当加大,最大不超过65m。
新乡南~菏泽(不含)段最大跨距可为65m。
4、锚段长度
1)正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800m,困难时不超过2×900m。
2)站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850m,困难时不超过2×950m。
3)为避免在钢桁梁内布置锚段关节,长东黄河特大桥钢桁梁处锚段关节约为2000m。
4)附加导线锚段长度一般情况不超过2000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3000m。
八、接触网上部工程施工技术补充标准及施工工艺要求
1、一般规定
1.1在进行上部安装前,工程所用金属零部件、线材及绝缘子应按《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和试验,规格型号及电气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不得安装使用。
1.2接触网上部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螺栓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严禁使用活口扳手。
安装后金具连接螺栓的紧固力矩均应符合设计或验标要求,新零件应符合该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具体螺栓紧固力矩参考值见下表(如表中力矩值与产品说明书不符,以厂家产品说明书中提供的为准)。
表1接触网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参考值表
序号
名称
螺栓类型
紧固力矩值
备注
1
腕臂底座槽钢
直螺栓M20
80N.m
2
腕臂底座
直螺栓M16
60N.m
含顶紧螺栓
3
棒式绝缘子
U螺栓M12
44N.m
4
定位管卡子
直螺栓M12
44N.m
5
锚支定位卡子
U螺栓M12
44N.m
6
承力索座
直螺栓M12/M10
44N.m/25N.m
7
套管双耳
直螺栓M12/M10
44N.m/25N.m
设计联络厂家提供的图中M10螺栓为25-32N.m
8
(长)定位环
直螺栓M12
44-56N.m
9
定位器
直螺栓M12/M10
44N.m/25N.m
10
防风拉线套管耳环
N.m
11
定位线夹
直螺栓M10
38±2N.m
12
线岔
直螺栓M10
25N.m
13
承力索终锚线夹
直螺栓M12
46N.m
14
接触线终锚线夹
直螺栓M12
44N.m
15
承力索电连接线夹
直螺栓M12
44N.m
16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
直螺栓M12
44N.m
17
整体吊弦
直螺栓M10
25N.m
18
(长)支持器
直螺栓M12
44N.m
19
(双)横承力索线夹
U螺栓M12
44N.m
20
接地线夹
钩螺栓M16
60N.m
21
接地线连接线夹
直螺栓M12
44N.m
22
钩螺栓
钩螺栓M16
60N.m
23
承(线)锚角钢
直螺栓M22
98N.m
含顶紧螺栓
24
钢锚角钢
直螺栓M22
98N.m
含顶紧螺栓
25
特型钢锚角钢
直螺栓M22
98N.m
含顶紧螺栓
26
软横跨固定角钢
U螺栓M16
44N.m
27
套管双耳
直螺栓M12
44-56N.m
28
承力索座
直螺栓M12/M16
44-56/60-70N.m
29
电连接线夹
直螺栓M12
65N.m
30
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
20N.m
31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
直螺栓M12
100N.m
32
定位支座
70N.m
33
杵座鞍子
U螺栓M10
25N.m
1.3为保证工程质量,使用防松效果好的止动垫片机械防松措施的零配件安装时,应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进行安装。
各项目部要进行专题技术交底和样板示范。
1.4开口销安装后的劈开角度不应小于60°,开口后不得有裂纹、断裂现象。
垂直于地面安装的穿钉、销钉由上向下穿;垂直于线路安装的穿钉、销钉由线路侧穿向田野侧;顺线路方向水平安装的穿钉、销钉分上下行均穿向行车方向;螺栓安装完毕后,必须满足受力条件要求;以上标准设计与厂家有特殊要求的以及按上面要求无法安装的除外。
1.5上部金具安装及悬挂调整时不应给接触线施加外力,严禁踩踏接触线。
1.6上部安装前,必须按《施组》、《验标》及“接触网线材和零部件抽检”要求对所安装的零部件进行检验和试验,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
1.7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应大于或等于表2中的要求。
表2空气绝缘间隙数据表
序号
项目
最小距离(mm)
备注
1
接触网、供电线等带电部分至接地体的净空距离
300
困难时240mm(不包含上跨建筑物)
2
接触网带电部分至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净空距离
350
3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的瞬间间隙
200
困难时160mm
4
25kV带电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
100
困难时75mm
5
接触网、供电线等带电导线跨越非电化股道时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轨面
7500
不包括绝缘锚支
6
区间上、下行间接触网带电设备净空距离
2000
困难时1600mm
7
接触网、供电线等带电部分与信号机净距
不设防护时
2000
设防护时
1000
8
供电线与建筑物间最小距离
最大弛度时垂直距离
4000
最大风偏时水平距离
3000
9
供电线带电部分至接地支撑、斜杆的净空距离
300
一般为400
10
接触网下部定位绳带电部分至雨棚上部边缘垂直距离
300
一般为500
11
分段绝缘器空气间隙
300
12
25kV隔离开关带电部分与支柱水平距离
500
13
隔离开关电连接跨越接触网在最大弛度时至承力索等带电体的垂直距离
500
14
绝缘关节处两工作支之间水平距离或需要分段的导线与支撑之间的净空距离
450
15
25kV电连接线至支柱等接地体或另一25kV电连接净空距离
500
16
供电线通过居民区、站台及公路时(不包括电气化铁道道口),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
7000
17
供电线通过非居民区(包括站场内非居民区)、区间、电气化铁道道口,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
6000
18
供电线通过交通困难地区在最大弛度情况下距地面
5000
19
供电线跨越非易燃材料为顶盖的建筑物,在最大弛度时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
4000
尽量不跨越
20
不同相序供电线跨越接触网在最大弛度时距承力索等带电部分垂直距离
3000
21
供电线在最大风偏时与建筑物间的水平距离
3000
22
不同回路或不同相序供电线间悬挂点处水平距离
2400
23
不同回路或不同相序供电线间垂直距离
3000
24
供电线与回流线合架时导线间的垂直距离
2000
25
供电线悬挂点处在风速V=10m/s时至支柱水平距离
1000
26
供电线、接触网非工作支带电部分在非悬挂点处至其他接触网支柱,风速在10m/s时水平距离
1000
27
供电线在安装风速10m/s时至支柱水平距离
1000
28
避雷器及其引线距接触网支柱
1000
29
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
500
加绝缘导管时300
30
隔离开关引线、电连接线(包括跨另一支接触挂时)及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间隙。
330
―――
31
回流线在最大风偏时(或最大弛度时)距接地体(包括支柱支撑、挡墙等)的净空距离
200
1.8电力复合脂
用作电气连接的各类线夹、钳压管等均应涂电力复合脂。
主要包括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并沟线夹、各种钳压管、附加悬挂导线接续管等。
操作中应先将电气接触部位表面清洗干净,根据材质的不同选用细钢丝刷或铜丝刷除去电气接触部位的氧化膜后再涂电力复合脂。
1.9防腐
钢质螺栓(不包括不锈钢螺栓)螺纹部分涂防腐油防腐,主要有拉线UT型线夹、腕臂上下底座、下锚角钢、软横跨底座等安装螺栓材料。
上中下部接地线应采取防腐措施,防腐方法应符合设计及验收标准的要求。
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的触头涂中性凡士林防腐(施工中严格按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进行施工)。
1.10安装图中,悬吊滑轮处的保护条长度,软横跨上悬吊滑轮处保护条长度为2000mm,腕臂柱上悬吊滑轮处保护条长度为1000mm,中心锚结处按设计图中要求施工,如发现图中与此原则不同者,请按此原则提料、预配安装。
1.11跨线建筑物、上承桥内、人行天桥、隧道口等处,承力索及供电线增加绝缘套管,一般条件下为出口向内不小于1米,向外不小于3米(对于跨线铁路上承桥等上部非封闭式的跨线建筑物下及钢质人行天桥的承力索及供电线应贯通安装绝缘套管)。
1.12本补充规定未涉及的仍严格执行《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施工设计技术文件。
2、腕臂安装
2.1腕臂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
2.2上部安装前应积极与工务部门联系,了解线路中心线及轨顶标高稳定状况,尤其是变动区段及线路设计外轨超高达标情况。
双方应达成共识,采取相应措施方可进行,特别是起落道区段,根据线路施工进展情况,采取双方签认共同遵守线路中心线和轨面标高,采取预留法进行上部安装。
2.3为保证测量精度,各项目部应成立专业测量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支柱倾斜率尽量采用经纬仪测量,限界、底座安装位置采用丁字尺、水平仪和钢卷尺测量,并严格控制测量误差。
2.4计算软件应根据该线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并应进行现场验证,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推广应用。
2.5项目部应成立预配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预配人员应严格依据计算数据,在专用平台上进行预配,预配完毕后应进行复检,各部尺寸偏差严格按设计及《验收标准》的要求,复查合格后,方可标识堆放,并做好施工记录。
2.6预配腕臂前,水平腕臂打孔处及因长度不合适而锯掉处,应进行喷锌防腐处理。
2.7支柱的设计埋深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时腕臂下底座采用孔内安装,设计埋深超过允许误差时,下底座采用孔外安装,计划按20%比率考虑孔外安装材料。
腕臂上底座安装高度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导高6000mm时上底座安装高度为7270mm;导高6450mm时上底座安装高度为7720mm),施工允许偏差应控制在±10mm以内。
施工中尽量保证平腕臂水平,允许略微抬头,不得低头。
2.8水平腕臂与斜腕臂连接的套管双耳与承力索座的间距在150mm至350mm范围内调整,预配中按200mm;水平腕臂外露(承力索座外余量)约200至300mm,超长部分应截掉。
2.9腕臂安装后,水平腕臂不得低头,并应保证承力索距轨面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且承力索应在接触线的正上方,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2.10腕臂下底座采用孔内安装时,支柱埋深必须满足设计要求,计算腕臂时应现场测量出上下底座的间距及其它相关的数据,按实际测量和数量进行软件计算。
2.11腕臂在平均温度安装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腕臂在偏移平均温度安装时,腕臂偏移量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的要求。
2.12上下行间绝缘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600mm。
2.13腕臂安装后,应进行动态包络线检测,确保腕臂各部在动态包络线以外(正线动态包络线以受电弓抬升160mm,直线左右摆动量为250mm,曲线左右摆动量为300mm)。
2.14腕臂支撑安装时与斜腕臂的连接。
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60型支撑卡子)在定位环的上方,距离一般为100mm;与平腕臂的连接,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在平腕臂安装尽量靠近绝缘子根部,一般取0~150mm,其长度现场测定(设计给出型号的按设计图安装)。
2.15棒式绝缘子排水孔向下。
3、软横跨安装
3.1软横跨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
3.2固定绳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mm,杵头杆螺纹外露为20~60mm。
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后应呈水平状,允许有一定负弛度(3~4股道车站为0~150mm,5~8股道车站为150~300mm)。
调整螺栓调整螺丝外露应在20mm至螺纹全长的1/2之间。
横承力索最低点到上部固定绳的最小距离统一为400mm。
3.3软横跨的横承力索在悬挂6支及以上时均采用双横承力索,双横承力索受力应均匀,与V型联板连接的双耳楔型线夹的受力面应相对安装。
3.4对于股道多,轨面高差大,且为“人”字坡排水的车站,上、下部固定绳安装高度,以最高轨面和最低轨面高度的平均高度为准,但必须保证正线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设计高度,还应保证导线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中主要看最高轨面与其它轨面的高差,保证正线线索的标准高度后,侧线高度满足设计规定的可调整的范围内就可以。
3.5正线股道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连线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单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双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偏差为±60mm。
3.6对软横跨节点中设计上下对齐的绝缘子串在软横承载后应严格对齐,允许施工偏差≤60mm,站台边缘绝缘子串带电侧的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对齐,允许偏差≤60mm。
3.7每组软横跨在上、下部定位绳安装弹簧补偿器,且安装在软横跨受力小的一侧(即在松边侧),弹簧补偿器的选型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准。
3.8软横跨站线定位器坡度按与下部固定绳的开口为300mm,允许施工偏差为±50mm。
3.9软横跨接地跳线安装绑扎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绑扎应平整、密贴,美观。
3.10软横跨施工工艺要求:
3.10.1双股直吊线、斜拉线应缠绕自然顺直,直吊线应垂直,斜拉线应顺直,上端煨成20~25mm的圆环,并用本线缠绕三圈,下端回头长度为400mm(含回头环长度),回头线与本线密贴缠绕,回头的端部圈成环形,回头环直径约为60mm,且与软横跨平行、与本线密贴,并保证本线在回头环的中间通过,形成“φ”形。
3.10.2.钢柱软横跨的球形垫块安装方向为球形面侧贴角钢,平面侧贴螺母。
3.10.3安装横承力索线夹、固定绳线夹时,安装方向应一致,安装下部固定绳定位环线夹时,安装方向上下应竖直,线夹上带凹槽的一面与定位器的拉出值方向一致。
3.10.4软横跨横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回头长度统一按300mm,回头端部用φ1.6软态不锈钢丝绑扎三圈,回头与本线在距回头线端部30mm处开始用φ1.6软态不锈钢丝密贴而不重叠绑扎100mm,施工允许偏差±10mm。
3.10.5双横承力索应长度应一致、受力均匀,V形联板不得偏斜。
4、承力索、接触线架设
4.1承力索、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由厂方按锚段配盘供应。
现场架设时应对号架设。
4.2承力索、接触线尽量采用恒张力架线车架设工艺,架设承力索张力为2-3kN,接触线架设张力为3-4kN,架设张力差应严格控制,不得大于8%。
4.3为使新线初伸长一次出尽,保证接触悬挂安装一次到位,按设计交底要求分别对承力索与接触线进行超拉;或采取自然拉伸法,即承力索与接触线架设架设2周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5、中心锚结安装
5.1承力索架设、超拉完毕后即可进行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
接触线中心锚结应在架设超拉完毕后,中心锚结柱定位器及相邻两跨吊弦安装完毕后进行,但应先检查起、下锚两端坠砣高度(b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未达标,先使一端达标,另一端待调整完成后再调整到位。
5.2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规格及连接件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5.3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安装应端正,牢固,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与最近吊弦处导高等高,施工允许偏差±05mm。
5.4站场防窜中心锚结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必须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端正,不得歪斜。
6、定位管、定位器安装
定位管及定位器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
6.1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水平面内,定位管坡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控制。
反定位的定位卡子与长定位环的间距为1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定位管吊线两端均加装心形护环,采用压接法固定。
反定位定位管端部外露长度宜为200~400mm,安装后应及时将多余部分锯掉,并安装好管帽。
6.2安装定位器的定位环(或限制定位环)调整余量不应小于100mm。
6.3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及腕臂成等腰三角形,夹角为60度,困难时为45度~70度。
6.4定位器上的定位线夹,安装时应保证定位线夹螺母受压(即定位线夹的本体应在线索的受力方向)。
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
6.5限位定位器间隙(d)应严格厂家产品说明书中提供的值一次安装到位,限位间隙(d)采用异径塞钉检测。
图异径塞钉示意图
6.6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7、整体吊弦制作及安装
7.1整体吊弦(主要是压接式)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测量数据化、计算微机化、预配工厂化、安装一次到位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
7.2在承力索架设结束并就位后,测量小组应利用激光测量仪实测承力索各悬挂点与钢轨水平面的距离,用钢尺实测跨距,测量人员应相对稳定,实测数据力求精确。
7.3根据成熟计算软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后,依据实测数据,先预配一至两个锚段整体吊弦进行现场验证,根据验证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
7.4整体吊弦计算布置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吊弦布图施工,安装时以承力索悬挂点为基准。
7.5整体吊弦预制应依据计算数据,利用吊弦制作平台集中预制。
整体吊弦长度应严格控制,预制施工偏差应控制在1.5mm以内。
7.6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测量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接触 网上 技术 交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