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框架.docx
- 文档编号:6854740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3.17KB
郎溪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框架.docx
《郎溪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郎溪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框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郎溪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框架
宣城市郎溪县
工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1-
(一)发展成就-1-
(二)存在问题-3-
二、发展环境-4-
(一)主要机遇-4-
(二)主要挑战-6-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思路-9-
(四)发展目标-11-
(五)空间布局-12-
四、发展重点-15-
(一)加速推进“444”工业体系建设-15-
(二)夯实产业集聚发展平台-30-
五、主要任务-32-
(一)以“素质增强工程”为抓手,提升企业家队伍-32-
(二)以“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推动项目建成见效-33-
(三)以“创新驱动工程”为抓手,加强技术集成创新-34-
(四)以“调转促实施方案”为抓手,培育一批重点企业-35-
(五)以“园区建设工程”为抓手,培育现代产业集群-36-
(六)以“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推进企业管理创新-36-
(七)以“推行绿色制造”为抓手,发展工业循环经济-37-
(八)以“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打造工业品牌-38-
(九)以“强化服务工程”为抓手,支持大众创新创业-39-
六、保障措施-40-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40-
(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41-
(三)实施人才强县战略-41-
(四)加大政府财税支持-42-
(五)加强金融扶持支撑-43-
(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44-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上升的生产要素成本、日益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全县上下抢抓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建设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1.工业规模迅猛扩张
“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加快增长,成就斐然,实现了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数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翻番”。
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98家增加到236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8亿元,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及主要指标增幅在全市均排名第三。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县围绕主导产业“生态链”,瞄准苏锡常、面向沪宁杭、开拓福深广,深度挖掘产业转移资源,积极拓展境外招商、精准招商,培育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2015年,特种设备及装备制造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新材料、金属循环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户数达到55户,实现增加值10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5%。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5年,建立了动力源、古南丰、华菱精工三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30家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动力源公司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运行,成立合肥工业大学(郎溪)特种设备技术研究院;扶持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个;获批专利1069件,高新技术产品41个。
4.集聚水平显著提升
园区扩容整合持续推进,信息网络、环保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对园区产业进行块状规划,引导项目分类集聚,涌现出一批特色“区中园”。
郎溪经济开发区主区逐步形成了特种设备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十字经济开发区逐步形成了纺织新材料产业园、食品产业园。
其中,特种设备产业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50家,年产值达50亿;纺织新材料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首个“中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知名度得到较大提升。
5.公共服务平台日臻完善
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健全,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扩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推动各金融机构与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不断开拓金融产品;搭建了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相继与6个省内外高校、科技研究院所、知识产权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帮助企业建设创新团队、挖掘技术潜力以及加大研发和产学研合作;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进一步增加,深入实施“万人培训、万人回归、万人引进”三万工程,为园区提供了大量合格的产业工人和中高级人才。
6.绿色发展取得实效
围绕“生态县”创建要求,按照产业政策,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强力关停“五小”企业,加快推进高危行业、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退出转产,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十二五”期间依法关停300户“五小”企业。
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符合省市标准;工业循环经济持续发展,新发、涛城工业园建成了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园区,其中新发镇被认定为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循环经济试点镇。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
一是总量偏小与层次偏低。
与周边县市比较,产业层次依然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企业规模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二是产业链偏短与分工协作偏弱。
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高端项目不多,产业引领型龙头企业培育缓慢,以大企业为核心、相关配套产业的小企业集聚其周围而形成的产业间分工协作集群相对较少;三是人才短缺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江浙沪等周边大中城市吸纳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极化效应,导致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均较为短缺,企业缺乏人才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少。
二、发展环境
(一)主要机遇
1.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为跨越赶超提供新途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技术创新多点突破、融合发展,给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带来一场深刻变革,特别是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融合渗透,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网络化、柔性化、绿色化先进制造模式深入普及,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广泛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我县工业实现“弯道超越”创造了“机会窗口”。
2.“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为加快“走出去”开辟新通道
中韩、中澳、中俄、中美经贸务实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实施,一方面将加速高水平引进和大规模走出去,有利于化解我国优质过剩产能,推动我国钢铁、家电、汽车、有色、水泥等行业走出去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欧专列和中亚专列开通,大大地降低了家电、汽车、建材等大宗商品出口的物流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国内石油、矿石等原材料进口的物流成本。
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困顿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并购、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石油、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我们以较低价格获取能源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大好机会。
3.产城融合新模式为促进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围绕郎溪经济开发区与十字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产业新城,产城融合进一步深化,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和加速产业升级提供更多机遇,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口。
根据工业园区定位和主导产业发展,一方面大力引导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各类综合性和专业型市场,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担保、商业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配套企业的商机不断涌现。
4.新一轮国家战略机遇为转型升级搭建新平台
中国制造业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四大战略叠加实施,扬绩高速郎溪段、芜申运河定埠段改造、商合杭高铁等重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将加快我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步伐;特种设备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成长产业增长迅猛,正成为引导资金导向,引领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我县全面加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快车,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大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二)主要挑战
1.经济新常态面临新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和缓慢复苏期,总体复苏疲软态势短时间难有明显改观。
在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的局势下,我国经济很难维系由出口需求快速增长来拉动国内经济的老路。
发达国家纷纷掀起“再工业化”浪潮,“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我国产业同构竞争加剧,工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
我国经济受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消费需求短期内难有大的提升,告别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度,告别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暴发。
2.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
传统产业占我县工业比重为7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新常态下我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仍然肩负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和任务。
产业层次不高、部分产能落后,工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要素制约加剧,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倒逼我县转型升级。
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快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传统产业要致力于“挖潜开荒”,推动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化、高端化改造;要着力压缩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赢得时间。
3.经济发展约束面临新挑战
由于郎溪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县工业发展面临资金、人才、环境等多重约束,必须发展“优二兴三”模式,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产业结构升级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是大势所趋,资源要素和环境压力可想而知,倒逼现有传统企业加大技改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题,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落实“九大抓手”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444”现代工业体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集成创新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实现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人才为本,创新驱动。
坚持把人才作为工业强县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机制,加快培养工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品牌战略。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的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
唱响“郎溪工业品牌”,通过扶优、扶强,建立三级梯次认定体系,帮助企业创建品牌、发展品牌,实现郎溪工业由制造到自造的历史跨越。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的关键环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变,走提质增效发展道路。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业强县的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工业体系,走绿色发展道路。
(三)发展思路
我县工业总体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业研磨时间太长,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我县工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理清发展思路和突破路径,在未来5-10年时间实施弯道超车,实现向工业强县的历史跨越。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工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
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智造”升级,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根本性转型。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必由之路,支持传统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改进产品工艺和生产流程,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拓展与创新商务模式,从重视人力资源到强调人力绩效转变。
2.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县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0%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
必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主动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跟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革新技术工艺,改良产品品质,全力推动资金、人才、技术、服务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倾斜,重点引进特种设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创造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商贸等新兴业态,重点培育。
3.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加快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
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4.着力强化集成创新
我县工业总体不强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其原因主要是支柱产业如特种设备、电子信息等公司总部都不在郎溪,现有本土企业虽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不高。
因此走自主创新之路任务艰巨,由技术引进到集成创新是必由之路。
鼓励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和互动,强调高等院校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网络专家、管理人员等多元化创新主体积极思考、有效沟通、相互激发和协作创新,创造协同效益;推动信息化网络应用实现协同运作,努力实现技术集成创新、服务集成创新、资源集成创新和平台集成创新。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县工业要在扩大总量、提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自主创新能力要有显著提升,节能降耗符合省市标准,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
1、总量规模明显扩张。
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到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达45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00亿;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1-2家、超20亿元企业3-5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
2、结构质量明显改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升。
工业对GDP贡献进一步提升。
到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50%;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80家,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0%。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到2020年,全县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10家,培育1家以上企业进入省创新企业百强计划,扶持1家以上企业与高校合作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4、节能降耗明显进步。
工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工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制造业深入推进,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氨氮化物)等指标均符合省市标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省内领先水平。
5、集约水平明显提升。
全县产业集群化特征更趋明显,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显著增强。
工业要素投入产出比明显提升,工业集中度达到100%,全县形成2个产值超200亿元的特色园区,6个产值超100亿元的特色园区。
(五)空间布局
郎溪县工业发展形成“两区”的空间布局:
郎溪经济开发区和十字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
1、郎溪经济开发区
郎溪经济开发区于2005年启动建设,同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设立,12月正式成立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200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建设安徽省郎溪经济开发区。
郎溪经济开发区完成编制扩区总体规划,面积达22.44平方公里,并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
加快推进区中园建设,无锡工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常州工业园电力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郎溪皖沪合作开发利用上海白茅岭农场土地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分布于主区、梅渚工业园和新发工业园内。
郎溪开发区包括“一区两园”:
“一区”为主区,“两园”分别为新发工业园、梅渚工业园。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居住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完善“一心两轴三片区”的产业空间结构,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
“一心”:
指开发区的公共服务中心,位于开发区中心区域,钟梅路与锦城路交汇处。
“两轴”:
指以沿钟梅路形成的南北向空间发展主轴,联系县城和梅渚镇;另一条为沿锦城路形成的东西向空间发展轴,为开发区空间主要发展方向。
“三片区”:
指钟梅路、锦城路为界限形成的三个功能片区,并形成不同主导功能的产业片区。
“西片区”指钟梅路以西的西部产业集中片区,以发展装备制造、大健康产业为主的工业片区。
“东南片区”指钟梅路以东、锦城东路以南区域的东南片产业集中片区,以发展电子信息为主的工业片区。
“北片区”指钟梅路以东、锦城东路以北区域的北片产业集中片区,以发展汽车零部件和新型装饰材料为主的工业片区。
2、十字经济开发区
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初创于2005年12月,前身为十字镇工业园,县委、县政府成立十字工业园建设指挥部,由十字镇政府和十字铺茶场合作开发建设。
2010年6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同意筹建省级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1.93平方公里。
2010年11月,总投资554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正式签约落户开发区,由郎溪县人民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建设。
同月,郎溪县人民政府与皖垦茶业集团(十字铺茶场)签订垦地战略合作协议。
2011年2月,正式组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011年7月,郎溪经都产业园产业规划及总体规划通过安徽省发改委(皖发改产业〔2011〕811号)批复同意,近中期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
郎溪经都产业园先后获得“2011安徽最具潜力投资项目”称号,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首个“中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被列为全省五个重点合作共建示范园区之一。
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位于十字镇镇区北部,规划以鸳鸯枫路为界,路北为开发区,路南为十字镇生活区。
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发区与镇区形成“南居北工”的整体空间构局。
规划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条件、功能布局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区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及配套项目,城市功能、娱乐设施配套以十字镇区为主,开发区功能结构可概括为“一区三组团”。
“一区”指环绕二号水库四周规划的公共服务区。
“三组团”指位于开发区经编新材料产业、健康食品产业、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个工业组团。
四、发展重点
大力实施超百亿园区、超百亿产业、超千亿投资三大工程,重点培育壮大特种设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纺织新材料板块四大特色板块,打造新型装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精密制造四大产业基地,集聚发展物流、商务、金融、信息等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444”现代工业体系。
(一)加速推进“444”工业体系建设
坚持工业立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强调区域融合,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推动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形成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1.培育壮大四大特色板块,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和支撑,通过资金引导、基金投入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瞄准高端、挺进智能,进而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和支撑力,重点培育壮大特种设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纺织新材料板块四大特色板块,锻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力争到2020年,四大特色板块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1)特种设备
发展目标:
打造具有国内知名的特种设备产业基地,省级特种装备检测中心1个,获批成为省级集聚发展基地。
力争到2020年,特种设备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
依托华菱精工等企业,建设电梯及其配套产业项目,积极壮大电梯配件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电梯配重块、铂金件、曳引机等配件产品,加快推进华菱精工上市步伐;依托恒云机械、佶龙机械、润德机械、海龙机械、安盛石化设备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筑路机械制造及安装、智能控制纺织机械设备、大型包装机械设备及移动加油特种设备等产品;依托灵峰耐磨等企业,大力发展精密锻件和精密铸件,推进精深加工。
发展思路:
提升现有企业品质、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加快形成现代特种设备及装备制造企业梯次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及服务化转变。
以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特种设备产业转移。
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形态下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企业生产模式,全面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生产工艺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特色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规划开发园区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特种设备及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平台;依靠国家政策调控、产业政策扶持,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特种设备产业重点项目
郎溪经济开发区特种设备产业园项目、金象坩埚有色金属冶炼用坩埚项目、佶龙机械环保型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圆网印花机项目、安盛石化的石化设备项目、普力德机械低温压力容器项目、巨博重工年产200台起重机械项目、信邦机械年产800台套高浓度废水处理成套设备项目、宝辉清洗年产5000台洗涤机械项目、恒云机械年产300台智能筑路机械项目、润德机械年产3000台瓦楞纸板包装设备项目、元财顺机械年产2000台空气压缩机项目、中昊石化年产800台套低温除尘器项目、联合重工年产15万台套减震器技改项目以及华菱精工的轿厢门板、电梯铸件、曳引机、扁平合成钢带、补偿缆扩产技改项目。
(2)电子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郎溪 十三 工业 发展规划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