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853874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29.18KB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补充内容
一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
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1952年):
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4)杜能:
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
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
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
1954年:
《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
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年):
《人地学原理》(1910年)
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年):
“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年):
“适应”论思想
A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
B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年):
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
(2)苏尔(1889—1975年):
文化景观派的代表
(3)哈特向(1899—):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5、俄国学派
地理学派:
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如: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第2章主题与理论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试举例说明。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3章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典型模式: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
按课题研究目的分:
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
根据课题的来源分:
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
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
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
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
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
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
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五、分析研究(数据初步分析与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数据补充、分析结论可靠性评价、征求意见):
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
课题分析需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原始资料)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
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
(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那些途经和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
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二、科技文献
1、地理科技文献:
按种类分为各种书刊、资料、数据、文物、图表、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为原始性文献、工具性文献、再造性文献。
2、因特网信息资料库: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第四章
1、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口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有突出特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1957年,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
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带来了人口迅速增长。
1950~1954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在37‰以上。
此后有所下降,但都在30‰以上。
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很快得到控制。
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口死亡原因就由以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转为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为主,使得死亡率急剧降低。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0‰。
随着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且转变速度之快,世所罕见。
第二个阶段是从1958~1998年,这个阶段相继经历了一个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和两次增长高峰,突出特征是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由于政策方针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年达到25.43‰,导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此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
1962~1965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从196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和计划生育政策在70年代中期推行,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但是,进入1980年以后,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期。
除1984年外,1981~1990年的出生率均在20‰以上,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在15‰左右波动。
不过,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比较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进入90年代之后,在死亡率保持低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到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20‰以上下降到10‰以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增长的状态。
从趋势上看,由于人口逐步老龄化,人口死亡率将略有提高。
如果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那么,人口数量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按照联合国中位方案预测,在未来50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出生率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率保持缓慢上升趋势,大约在2030年前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接近,人口数量达到高峰。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基本相同。
2030年之后,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
2、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
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
利:
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弊:
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的流失。
3、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
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
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4、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衣:
服饰受各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西北地区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西南和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食:
饮食文化的中西差异、国内的地区差异等等。
住:
不同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上的迥异的风格。
民间文化:
在物质、精神、礼仪等方面与别的民俗的差异以及和流行文化的不同。
第五章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一)原始农业阶段:
主要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
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1.埃及
尼罗河的影响因素:
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
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农业因素:
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
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
便利的运输条件:
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比伦
气候:
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
水源:
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农业方面:
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
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
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
地形上:
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
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2、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比如梯田,是人们根据地理环境而建的。
依水建水田。
农业景观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根据当地的日照、降雨、河流分布、干旱/湿润、平原或山区等条件因地制宜。
这样能节省人力物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农业产出。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大都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
那里有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利用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等等是农业的自然基础。
天气和气候条件:
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例如,今天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料和果品中的茶、咖啡、香蕉、橘子、荔枝等都是热带和副热带的植物,它们对寒冷与霜冻非常敏感。
第六章
1、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
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动力方面:
1702年,纽卡门发明第一台用于煤矿抽水的原始蒸汽机。
1769年,瓦特发明单动式蒸汽机,1784年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蒸汽机的优点:
使厂房脱离地理条件的严格限制,蒸汽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
蒸汽机用于纺织业,促进了其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业的发展。
3、钢铁工业:
1709年,达比发明焦炭铁,其子发明水力鼓风机。
1760年,斯米顿改进鼓风技术。
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4、采煤工业:
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
煤炭在诸多领域取代了煤炭。
煤炭运输导致对机械工业与运输工业的需求。
5、运输业: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
陆路方面1750年发现修硬质路面的办法,道路可全年通行。
1812年铁路机车采用有轮边车轮的办法。
1821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第一条铁路建成,后来逐渐掀起英国国内建设铁路的高潮。
第一艘商用汽船由美国罗伯特·富尔顿建造,1833年,横越大西洋的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海上帆船时代结束。
6、机械工业:
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7、化学工业:
由纺织业最先带动,以化纤为原料的纺织厂选址常接近化工厂。
8、食品工业:
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法国与1810年发明沸水灭菌法,1839年又发明马口铁罐头保存食物。
后来又有氯化钙、沸水灭菌。
这些都都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
动力方面:
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
运输业:
汽车、飞机等的发明。
通信产业:
电力与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电报、电话、广播的相继发明。
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
转炉和平炉等新炼钢法的相继应用、合金钢的研制,石油燃料的提炼、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工业生产的扩散:
1、向欧洲大陆的扩散:
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德国在国家统一后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战前夕已经是欧洲大陆第一。
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瑞典等主要国家开始。
2、向北美的扩散:
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
3、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直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位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1.新英格兰区(最古老、中心是波士顿为美国东北的硅谷)
2.中大西洋工业区(出版业最集中的地方、中心是纽约)
3.摩霍克河谷区(廉价电力促进炼铝业发展)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最古老钢铁工业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运输网络中心)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以汽车装配闻名)
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位于墨西哥湾北岸,以新奥尔良、休斯顿为中心)
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以洛杉矶和圣迭戈为中心)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
1.英国工业区(英格兰的中部、北部以及苏格兰的南部,生产场所集中在西海岸现向东南沿海转移)
2.莱茵—鲁尔工业区(鲁尔区,鹿特丹世界最大港口,煤铁资源丰富)
3.莱茵中部工业区(欧洲第二工业区,法兰克福是地理中心)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热香蕉”地带)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俄罗斯首都及其附近地区)
2.伏尔加工业区(位于伏尔加河、卡马河沿岸,廉价水电供应、丰富油气田)
3.乌克兰工业区(位于顿涅茨煤田区,以钢铁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世界上矿种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位于西伯利亚,铁矿煤田区,工业集中于新西伯利亚城)
(四)日本工业带(出口导向,工业布局面向太平洋)
1.京滨工业区(东京及东京湾地区,鹿岛是工业最集中区)
2.阪神工业区(日本最大贸易港—大阪大阪、神户)
3.中京工业区(以名古屋港口为依托)
4.北九州工业区(原是钢铁与军火工业基地,现为综合性工业区)
(五)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1.拉美工业区(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墨西哥中部)
2.亚洲工业区(四小龙、中国大陆、印度、西亚)
3.非洲工业区(埃及、尼日尼亚、肯尼亚、南非)
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采矿业)
3、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一)第三产业与工业
第三产业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与第一二产业的空间格局有紧密联系。
商业、商品交换等参与产品流通、分配、交换的各环节,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推动了第二产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产业部门都是为了保证第二产业生产和在生产活动持续进行而各自运转。
(二)第四产业与工业
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第五产业与工业
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产业下游化的产物。
4、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在诸因素中重点考虑限制性条件)
1.自然条件:
地形条件:
厂址的选择,较大面积平坦地形区利于安排生产活动。
防御自然灾害,香港、日本劈山、填海造陆。
气候条件:
棉纱厂需要车间的湿度
水文条件:
供水排水问题
2.资源条件(限制性条件):
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
日本企业临海型利于进口原材料
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
瓶装物品就地销售
消耗能量多的工业:
连铝厂靠近水电站
需新鲜原料的工业:
牛奶加工冷藏技术的应用
3.能源条件:
能源类型:
水电、火电、核电
能源输送:
西气东输使东部方便的使用能源发展耗能工业
能源成本:
核电的运营成本远高于火电
4.市场条件(限制性条件):
成品体积增大的工业:
塑料工业
产品要保鲜的工业:
食品工业
对不生产主机只生产配件,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受主机厂与提供副产品做原料的工厂所在地的限制,如钢铁联合企业。
市场对港口城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日本的临海型工业。
5.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素质: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不同区位选择,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外商投资,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三废排放、温室效应:
各国关注减小工业发展、工业区位选择对不同范围环境的影响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沿海是跨区域协作的理想区位:
北欧国家加入世贸后,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
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泰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同:
都涉及了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
异:
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以韦氏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韦氏从简单假设开始,假定一些相同的条件。
2、克氏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相结合,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区位论。
韦氏抽象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
3、克氏理论对某些工业部门布局有指导意义。
韦氏理论由于诸多缺陷,只对单个生产企业的区位布局做出分析。
6、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一、1.劳动时间缩短和劳动强度缩小,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
2.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表现在饮食、居住、服装等方面。
3.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表现在影视、旅行、交友、服务等。
4.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表现在医疗、防疫、卫生、养老等方面。
5.交通向快速、舒适、安全发展,道路的变化、工具的变化。
6.通讯设备更新换代十分频繁。
7.享受教育的程度和普及率。
二、1.工业产品需求萎缩(P187)
原因: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如英国。
(2)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需求下降,如家电。
(3)技术提高导致需求下降,如汽车工业所需钢材量在减少。
后果:
产品积压、经济滑坡、就业困难
对策:
刺激消费、加速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
2.工业生产力过剩
原因:
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
生产竞争,生产力过剩。
1、行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2、新产品开发与老产品生产之间不平衡的产物。
3、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后果: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第二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