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docx
- 文档编号:6842534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65KB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docx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2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
策略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1、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
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
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
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
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
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
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
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
故选A。
总结:
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
方法:
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
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
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
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
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
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
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
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
A.空气 B.石蜡 C.氨水 D.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
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
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
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
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策略 2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2、“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
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
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
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
经典题:
例题1 :
在100mL0.1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1
方法:
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
题中n(Ag+)=0.1L×0.1mol·L—1=0.01mol,n(Ba2+)=2.08g/208g·mol—1 =0.01mol,n(Cl—)=0.02mol,n(Cu2+)=0.01mol,n(SO42—)=0.01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
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
在生成的溶液中n(Cl—)=0.02mol—0.01mol=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0.05mol·L—1。
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
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
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 :
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 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46g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 在1L2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方法:
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
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
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
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46gNO2即为1molNO2共含有3mol原子。
D.n(NO3—)=1L×2mol/L×2=4mol。
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
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 :
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 )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
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
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故选D。
总结:
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策略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试题的分析技巧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试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概念判断一些说法的正确性;二是比较粒子中电子数及电荷数的多少;三是原子及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
此类试题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项分析法、电子守恒法、比较分析法、分类归纳法、推理验证法等
经典题:
例题1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方法:
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而离子由于有电子的得失,当失去电子时,其离子的电子层数不一定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如Na+等。
A选项错。
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正确。
氦的最外层为第一层,仅有2个电子,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正确。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D选项错。
以此得答案为AD。
总结:
此题要求考生对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不难,但容易出错。
例题2 :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 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 C>D>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方法:
采用分类归纳法。
捷径:
首先将四种离子分成阳离子与阴离子两类,分析其原子序数及离子半径。
阳离子为aA2+、bB+,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a>b,离子半径A;阴离子为cC3-、dD-,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c,离子半径C>D。
再将其综合分析,因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A、B位于C、D的下一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b>d>c,离子半径A。
故正确答案为C。
总结:
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单核离子,其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
例题3 :
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
A.XY B.XY2 .XY3 D.X2Y3 C
方法:
先找出所属元素,再分析反应情况。
捷径:
根据题意X可能是Li或Si。
若X为Li,则Y为H,可组成化合物LiH即XY,若X为Si则Y为Li,Li和Si不能形成化合物。
因此得答案为A。
总结:
部分考生因未分析出X可能为Li,而造成无法解答
策略 4 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必经过三态,即起始态、变化态和最终态。
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它化学反应方面的计算,如能根据反应方程式,对应地列出三态的变化,哪么便可使分析、解题变得一目了然。
此方面的试题的题型及方法与技巧主要有: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关键是要看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及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是否还随时间发生变化。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分析
要充分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
(3).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
影响因素主要有:
浓度、压强、温度,其移动可通过勒沙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浓度、温度、压强等客观因素对正、逆反应速率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使V正≠V逆,原平衡状态发生移动。
(4).等效平衡的分析:
主要有等温等容和等温等压两种情况。
(5).速率与平衡的图象分析:
主要要抓住三点,即起点、拐点和终点。
经典题:
例题1 :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方法:
图象分析法。
捷径:
从图中得到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
从0→t2min,M增加2mol,N消耗4mol,且到达t3min,M、N的浓度保持不变,即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式为2NM。
t2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相等,此时不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当t3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t1时n(N)=6mol,n(M)=3mol,由于在同一容器中,所以c(N)=2c(M)。
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D。
总结:
选项B最容易被误认为正确说法。
造成错判的原因有三:
①没有看清纵坐标的物理量;②概念错误,认为物质的量相等时,化学反应速率就相等;③没有读懂图。
例题2 :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
2SO2+O2 2SO3,并达到平衡。
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 )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
方法:
平衡中的等效转化分析法。
捷径:
设乙容器压强保持1.01×105Pa,因甲容器中体积保持不变,2SO2+O2 2SO3的正反应是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强小于1.01×105Pa。
又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甲容器中SO2转化率低,乙容器中(定压)SO2的转化率高。
以此得答案为B。
总结:
将两平衡态先相联系,再依据平衡移动原理相互转化,便能快速方便获得结果。
例题3 :
在一定温度下,向a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气体和2mol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X(g)+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l:
2:
2
D.单位时间消耗0.1molX的同时生成0.2molZ
方法:
从平衡状态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分析。
捷径:
此反应为一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故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说明巳达平衡。
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巳达平衡状态。
浓度为一固定比值不能说明巳达平衡。
D项中的所述均为正反应,未提到逆反应,故不能判断。
以此得答案为AB。
总结:
平衡状态的判断,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平衡中的重点。
此类试题只要抓住平衡状态下速率相等,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即可求解。
25℃时,pH+pOH=14
3.盐类水解的应用
策略5 电解质溶液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5、本策略内容主要包括: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三部分。
从近十年的高考试卷来看,水的电离与溶液pH的求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共存,是高考中常考不衰的热点内容。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与溶液有关的废水分析与处理问题,将会与离子共存、pH求算及中和滴定一起融入未来的高考试题中。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可通过平衡状态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
(2).溶液的pH计算
酸可直接计算,碱可通过pOH转换成pH。
pH=-lg{c(H+)},pOH=-lg{c(OH-)},pKw=-lg{Kw}。
25℃时,pH+pOH=14
例题1 :
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
①CH3COONa②NaHSO4 ③NaCl④C6H5—ONa,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④>①>③>②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D.④>③>①>②
方法:
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情况决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决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
此类试题要求准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
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②NaHSO4,电离显酸性,pH<7;③NaCl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7;①④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CH3COOH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 ④>① ,以此得答案A。
总结:
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
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根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
题中溶液除为盐溶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
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
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⑤NaHCO3⑥NaCO3 ⑦NaOH⑧Ba(OH)2 ,其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例题2 :
已知一种c(H+)=1×10-3mol·L-1的酸和一种c(OH— )=1×10-3 mol·L-1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其原因可能是 ( )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
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①盐的水解,②酸碱用量。
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可。
捷径:
题中两溶液中的c(H+)=c(OH— ),采用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一定呈中性。
现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须是弱酸。
以此得答案B。
总结:
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决定。
该题给出c(H+)=c(OH—),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
如未理解题意,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C、D。
策略6碳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6、碳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巳波及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锗、锡、铅三种元素的内容。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1 :
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
5,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
1 B.1:
2 C.1:
3 D.1:
4
方法:
利用假想法。
将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
5假想成消耗6molH+和产生5molCO2,然后再行分析求算。
捷径:
设二价金属碳酸盐为RCO3,碳酸氢盐为R(HCO3)2,其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
根据题意有:
2x+2y=6mol,x+2y=5mol。
解得x=1mol,y=2mol。
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选B。
总结:
部分考生在解题时,将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解成CO32-和HCO3-,而出现错选D选项的较多。
例题2 :
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和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灼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 ( )
A.Cl2 B.CO C.CO2 D.N2
方法:
找对气体来源,分析好气体去路。
通过剖析来龙去脉求解。
捷径:
A.Cl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Cl2全部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B.CO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都不能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发生反应:
2Cu+O2 2CuO,CuO+CO Cu+CO2最后得到的尾气是CO2,故C选项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C.CO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CO2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全部吸收,最后得不到尾气。
D.N2与O2混合后,通过NaOH溶液,都没有被吸收,再通过热铜屑,O2被吸收,最后得到尾气N2,所以D选项也为最后得到的尾气。
故本题答案为CD。
总结:
本题的难点是对题意的理解。
有学生误认为选项中的某种气体混入氧气后,再按题意依次反应后的尾气仍然是原选项中的气体。
这是对题意的片面理解。
正确的理解是,尾气可以是原选项,也可以是其他选项。
对于这种设问尽管比较少见。
但只要认真阅读,题中的设问是可以理解明白的。
策略7氮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7、氮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
其主要内容有氮族概念的分析与判断、氮的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硝酸及硝酸的性质分析与计算、磷及磷的化合物的分析与应用等。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工业生产中的用量比较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1 :
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2%~3%的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
人们用NH4Cl溶液来处理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NaNO2+NH4Cl=NaCl+NH4NO2
第二步:
NH4NO2 N2+2H2O
下列对第二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NH4NO2是氧化剂 ②NH4NO2是还原剂 ③NH4NO2发生了分解反应 ④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⑤NH4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方法:
根据方程式,对照叙述,从化合价、反应类型等方面综合分析。
捷径:
NH4NO2==N2+2H2O这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NO2—被NH4+还原生成N2,显然都是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以此得答案为D。
总结:
同一元素,如果一种显正价的微粒,另一种显负价的微粒,若它们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往往生成该元素的单质,如2H2S+SO2==3S+2H2O,NaH+H2O==NaOH+H2等。
例题2 :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
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时,还原产物是( )
A.NO2 B.NO C.N2O D.N2
方法:
据题可知,2mol金属失去的电子给了1molHNO3。
可采取讨论试算的方法确定选项。
捷径:
令金属为+1价,失2mol电子,N被还原后显+3价。
令金属为+2价,失4mol电子,N被还原后显+1价。
令金属为+3价,失6mol电子,N被还原后显—1价。
选项只有C符合。
总结:
金属与HNO3反应后的价态,是该题求解的关键。
部分考生因难以确定金属的价态,而造成无法获得结果。
策略8氧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8、氧族元素包括了初中化学中氧气、水,高中化学中的臭氧、过氧化氢,硫及硫的化合物等。
内容多,知识广,且有时还可能扩展到硒、碲、钋等元素。
因此对其解题方法的掌握尤其重要。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由于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故在解题时,还必须注意,反应进行时浓度变化引起的反应变化。
经典题:
例题1 :
向50mL18mol/L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
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
A.小于0.45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mol和0.90mol D.大于0.90mol
方法:
根据方程式,将参加反应的硫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氧化作用,一部分为酸性作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
但又要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稀硫酸不能与铜片反应,以此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值。
捷径:
浓H2SO4与足量的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O4(浓)+Cu CuSO4 +SO2↑+2H2O,从方程式看,被还原的H2SO4应为所给H2SO4 0.90mol的一半,即0.45mol(中间值),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越来越稀,反应停止,故不可能等于0.45mol,一定小于0.45mol。
故答案为A。
总结:
该题存在着一个隐含信息,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自行停止。
在解题时必须特别注意此类隐含信息。
例题2 :
为方便某些化学计算,有人将98%浓硫酸表示成下列形式,其中合理的是 ( )
A.H2SO4· H2O B.H2SO4·H2O C.H2SO4·SO3 D.SO3· H2O
方法:
质量假想法。
捷径:
假设原98%硫酸的质量为100g,则98%浓H2SO4中有纯H2SO4 98g,水2g。
则H2SO4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 ,可判断A正确,BC错误。
D
项是A项略作变形,H2SO4· H2O → SO3·H2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解题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