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总结最终版.docx
- 文档编号:6836195
- 上传时间:2023-01-1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92.62KB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总结最终版.docx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总结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总结最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总结最终版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总结
一、城市:
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之始——成书于战国的《考工记-匠人》,其内容是: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
“匠人营建国度,方圆九里,每边有三座城门,国度中九条纵向道路,九条横向的道路,道路宽度可以允许九辆马车并列行驶,左(东)边是供奉祖先的坛庙,右(西)边是祭祀天地的坛庙,前面是朝(政府的衙署机关),后面是市,市和朝都是方圆百步。
”
2.意义
A.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中心区,从而奠定了都城规划的主框架——突出主权
B.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左尊右卑
C.来源于井田制的经纬道路网正交——合理有效
D.规划科学经过计算
二、元大都、明清北京特点及不足
(简略)特点:
1、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2、道路“划线整齐,有如棋盘”。
南北主干道两侧,等距离的并列许多东西向的胡同;
3、三套城形制
4、城中规划了两条供水河道
5、城中南北中轴线交于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在其附近建有钟鼓楼
不足
(详细)特点
1.最为规整的都城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从崇仁门至和义门之间的横轴线大街,与城市南北中轴线相交于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在其附近建有钟鼓楼。
2.道路“划线整齐,有如棋盘”。
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
但是由于城中间有海子相隔,及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通,故许多干道是丁字相交。
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的平列许多东西向的胡同。
中轴线的大街最宽为28米,其他干道为25米,胡同宽5——6米。
今北京城内许多街道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痕迹。
3.三套城形制
4.水系规划:
大都的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从西北郊外导引了很多小流泉解决大都的给水问题,当时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
一条是由高梁桥、海子、通惠河构成漕运系统;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宫苑内用水系统。
高梁桥自和义门北入城,汇成积水潭,俗称海子。
为了使南方的漕运直达大都城内,开挖了通惠河,置闸截水。
来往的船只停泊在积水潭内,使积水潭北岸、钟鼓楼一带成为商旅繁华区。
5.空间设计城市南北中轴线相交于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在其附近建有钟鼓楼。
三、唐长安突出特征
1、选址:
长安城南对钟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为一片平原,东南为高地,成为龙首原,东南部已深入曲江池和起伏较大的丘陵
2、城市总体布局:
宫城位于城市中部偏北,宫城南部为皇城,城外东北部的龙首原上建造了大明宫,在城中东侧有兴庆宫,为唐玄宗做王子时的王府
3、市肆:
城内有东西两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
4、道路规划:
南北向主要的中轴线上布置朱雀大街,皇城及宫城前各有一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也是长安城的主要横轴,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向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
5、坊里规划:
城市采用里坊制,夜晚实行宵禁
6、水系和绿化:
曲江池与芙蓉园是长安城最好的绿化,大明宫中有太液池,皇帝注重绿化,皇城、宫城中多种梧桐树
四、从《清明上河图》看东京汴梁的城市特点
1、水系在城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周边水系丰富,水上交通发达,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2、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繁荣
3、里坊制已经被打破,这是城市手工业及商业繁荣的结果
五、唐大明宫布局
(PPT上总结):
1.确立了纵向序列
2.附会“三朝五门”
3.开创了在宫后建花园——太液池
(书上详细说明):
唐初利用隋代旧宫,改名为太极宫。
唐高宗时,因太极宫地势卑湿,遂在其东北角御苑内龙首原高地上,将唐太宗时所建大明宫扩建而成新宫。
太极宫从此降为闲散之所,大明宫成为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
大明宫位处高低,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内街市。
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
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
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
宫前横列五门,中间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前两侧有钟、鼓楼和左右朝堂,含元殿高出地面10余米,殿基东西宽76米,南北深42米。
是一座十三间的殿堂。
殿前左右有阙楼一对相向而立,有飞廊和殿身相联,形成环抱之势。
这组建筑造型雄伟、壮丽,表现了唐朝的兴盛与气魄。
含元殿后有宣政门、宣政殿,殿前庭内遍植松树。
宣政殿后有紫宸门、紫宸殿,是常朝所在的天子便殿。
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
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太液池利用龙首原北的低地开凿水面,池中有土山,称蓬莱山,池南岸有长廊,并环以殿阁楼台和树木,形成禁中的园林区。
(网上资料):
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
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
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三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
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
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前朝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龙首塬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俗称“外朝”。
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间。
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
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
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塬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
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
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内庭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
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
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称作蓬莱山。
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
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
六、故宫的艺术成就
中轴线的艺术——宫殿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重合
七、陵墓:
陵墓的组成,各部分的演变;利用地形来设计陵墓的优秀实例
1、陵墓的组成:
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陵园建筑(后人祭祀)
2、各部分的演变:
A、地上部分——从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课本139——140页)
方上——以山为陵——宝城宝顶
起初为“墓而不坟”,到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地面封土,春秋战国时期冢墓已经非常普遍,墓的成为由“墓”发展为“丘”,最后称之为“陵”;汉代承袭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陵台亦属此制;汉文帝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座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曹魏也延续因山为陵;唐代吸取因山为陵的经验,乾陵是代表;元帝葬漠北,不起坟;明代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用墙垣包围,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地面陵体变化:
方形土台——土山——圆形人工构筑物
B、地下部分——从黄土小丘穴到地下宫殿(课本137——139页)
原始社会多为土穴,商代已经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的杀殉坑,用木椁室作为墓室;汉代多采用砖墓室和石墓室(崖墓、石拱墓、石板墓),拱顶墓室在东汉时期成为主流;唐宋多采用叠涩砌的穹窿顶;明清墓室以中间三晋为主,用石做拱券结构。
C、陵园建筑(课本140页)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汉代基本承袭秦代制度,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唐代因山建陵,山上陵园南门外设上宫,相当于庙,山下设下宫,相当于寝,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生增多;明代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突出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只是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与明代稍有不同。
利用地形来建造陵墓的优秀实例——唐乾陵
(简略0
唐乾陵依梁山而建,梁山主峰最高,为陵墓主体,四周有方形神墙,接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开门,四角有角楼,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成为陵墓入口的门阙,两山之间随山势自然坡起的地势成为神道,神道上成对布置华表、飞马、朱雀、石马、石人。
(详细)
1.以山为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
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
南门内原有献殿
2.因山为阙,并设神道,长达3.5公里
乾陵双阙:
梁山分三峰:
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
乾陵神道:
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
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迄今无损。
明十三陵
共用神道,利用自然
长达7公里
八、坛庙:
坛庙的类型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
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
第二类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
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后有寝(后殿),设衣冠几杖。
庙有两种形制:
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
第三类十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九、佛光寺大殿的艺术成就
参照一
参照二
佛光寺大殿的艺术成就
中国留下的最早的木构建筑
建于唐857年,壁画、墨宝、塑像、建筑被称为唐代四绝
成就
1.解决了较大跨度和出檐的悬挑问题(3.96米)
2.梁架采用叠梁式和三角屋架向结合的形式
3.初步建立了模数化的规格化的技巧
4.斗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拱解决面阔方向悬挑问题,柱头上5.斗拱解决悬挑问题
6.体现了宏伟雄大的唐风
A、斗拱雄大(斗拱层占二分之一柱高)
B、屋面坡度缓和,出檐深远
C、采用侧角,生起,卷杀
D、色彩简洁,灰瓦,红柱、斗拱,白墙,门窗简洁,直棂窗,基座低青砖
十、正定隆兴寺整体布局
(PPT上):
进深380米,靠群体变化产生丰富的轮廓线。
(书上):
此寺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
其总平面至今仍大体保存了宋代风格,呈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形。
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
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
以北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四周回廊和后端的韦陀殿已不存)、慈式阁、转轮藏殿。
再北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
方丈室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香火厨、马厩等。
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网上):
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
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
南面迎门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龙泵牛亭、中轴线末端为1959年正定城内崇因寺迁来的毗卢殿。
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十一、塔的类型,形成,作用,怎么看待塔能一直延续下来
塔的分类
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又有不同的分类
按材料:
木塔、砖石塔、琉璃塔、砖木混合塔按结构形式分:
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变体等
塔的平面唐以前几乎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行为数较少砖塔早期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改用双层塔壁
塔的形成
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时间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在我国,古塔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东汉到唐朝初年,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第二阶段,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
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
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第三阶段,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如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琼岛白塔,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等。
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
明代以后还出现一种塔的形式,那就是金刚宝座塔。
塔的作用
1.经塔:
藏经文,藏舍利,供佛
2.墓塔:
少林寺塔林
3.登高远眺:
“九层云外倚栏杆”
4.料敌塔:
应县木塔
5.导航引渡:
“点燃八百灯龛火,指引千帆夜进航”
6.风景意义:
多建于山上,当山势不够挺拔时,利用塔来修饰轮廓线。
7.风水塔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塔开始在我国兴建,并逐渐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它们历经时代风雨,饱经人世沧桑,依然挺拔峻秀,竞放异彩,使祖国的锦锈河山更加雄伟壮丽。
古塔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十二、正定木塔的价值
应县木塔的价值(仅供参考)
1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是研究中国建筑的重要实例
2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式的布局
3全塔共有60多种斗拱,是研究中国古代斗拱技术的重要实例
4单体建筑的内外两层柱与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相似
结构组织方式:
(ppt)
1采用暗层形成刚体的结构层
2筒体桁架结构形成塔身
3叉柱造形成稳定的结构
4使用了60多中斗拱形成柔性的榫卯结构
十三、园林:
园林创造意境的方法
园林:
园林创造意境的方法P205
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佛家追求空寂、超脱、其手法有三:
一曰彪。
即标志出与世俗不同的存在价值与意境,营造出一种原理市,没有喧闹,只有钟声梵呗和香烟缭绕,还有高出云表的塔、崇高华丽的殿、庄严辉煌的佛像金身。
二曰藏。
深山藏古寺,寺庙为了创造与世不同的幽静气氛,往往建于深山密林中。
三曰隔。
就是隔红尘。
庭院是“隔”最好的办法,随意寺庙历来就是用院落来组成。
2.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登高远眺理景与城邑治水理景都能展现开阔、辽远的场面,形成“旷如”之景,引人豪迈的联想。
3。
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江南邑郊风景中,有大量的题记、碑刻和摩崖石刻。
这些文字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使风景富有内涵,充满诗情画意。
十四、皇家园林的特色
皇家园林的特点
1、规模大,占地广,选址好
2、平面构图,建筑几何关系,水面拓扑关系
3、水面大比例,主体建筑外向水面,有景可观,背后水面幽深
4、园中园内向,自成一体
私家园林的组织方式P191
十五、私家园林的组织方式
参照一
园林布局
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或院落,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丝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意境,这是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的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布园中不足。
参照二
(一)把全园分成若干相互连贯、不同主题的景区——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
(二)景区的分割手段多样化——通而不塞
(三)每个景区建筑要素的关系是拓扑向心关系
(四)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石峰、堆山等都讲究尺度。
(五)景观的组织是多层次的——近景、中景、远景
近景——掩,中景——透,远景——借
(六)多层次的景观是通过游线实现的——步移景易
需要掌握的概念、实例
敦煌莫高窟(4世纪):
始建于东晋,直到清代。
鸣沙山由砾石构成,不宜雕刻,多用泥塑和壁画
早期有塔心柱,以后有窟前设木廊者
造像过程
悲惨世界——舍身饲虎,割肉侍鸽,主要宣扬佛家的拯救世界
虚幻颂歌——浪漫向上,开拓的振奋,是石窟艺术最有魅力的时刻
世俗世界——塑造现实世界人物,宋以后完全失去了浪漫,变成了世俗的东西
总结
城市、住宅、宫殿:
代表中国本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的现世文化的重要特征:
封闭的心理表现。
其中“墙”是非常重要的特征,门是重要的空间等级限定,又有装饰、等级的作用。
作为皇家建筑一部分的陵墓、坛庙也表现出强烈的等级、尊卑、秩序
园林建筑作为对理想的追求,是宫殿或住宅的补充,在设计手法上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
佛教建筑注意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需要掌握的概念、实例
最早的榫卯结构:
浙江余姚河姆渡
最早的四合院: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
最早的石窟:
克孜尔石窟(3世纪)敦煌(4世纪)
最早的敞肩券拱桥:
河北安济赵州桥(隋)
现存最高的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加塔
最早的建筑平面图:
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兆域图(战国)
高台建筑:
春秋出现,秦汉普及
砖石:
汉代用于墓葬,唐宋发展,多用于塔、桥,明代在民间普及。
明长城:
最大的砖石结构建筑
人物著作
春秋:
鲁班(公输班),鼻祖
《考工记》:
春秋晚年齐国官书:
工程技术的专著
隋李春:
安济桥(赵州桥)
都料:
唐至元代掌握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
宋李诫《营造法式》:
第一部建筑法典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大都的规划:
刘秉忠,也黑迭尔,水系规划:
郭守敬
明计成《园冶》
北京故宫的设计者:
蒯祥
雍正年间《工部工程作法则例》相当于现在的设计手则
样式雷:
清代从事宫廷建筑设计、施工、预算的家族。
烫样:
模型
清姚承祖《营造法源》在苏南一带影响广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复习 要点 总结 最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