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683016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820.96KB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
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
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
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其中,图a代表A过的基本情况,图b代表B国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样的资源,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分工前国内生产组合、消费组合垫分别为A、B,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A国表现为从A点上移至A’点,放弃部分的X产品生产而增加Y产品的生产,B国表现为从B点下移至B’点,放弃部分的Y产品而增加X产品的生产。
7.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
假设有两个规模相近的国家A和B,B生产商品X有比较利益,A生产商品Y有比较利益
Ø当生产在C点进行的时候,表示两国进行了完全的分工
Ø当生产点在AC上的时候,B国实现专业化生产,专门生产X;而A国则同时生产X和Y
Ø当生产点落在BC上的时候,A国实现专业化生产,专门生产Y;而B国则同时生产X和Y
ØA、B两国只要至少有一个国家处于完全分工状态,世界的产出就会增加,福利就会提高
8.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1)比较优势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得利益。
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4)按照该学说差异决定贸易的核心,当今的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5)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
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
(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差异,即两个价格现象,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2)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第三章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1.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它是表明一个国家想要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正如其定义所指出的,提供曲线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提供曲线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对提供曲线的评价:
1提供曲线理论的三个条件:
(1)国际贸易价格总是在提供曲线的交点上,而该点需要满足国际收支平衡,即参与贸易国家的进出口价格相等
(2)要求各国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国生产的商品是另一国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数量应该正好相等
(3)生产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和实现最大的福利水平
2提供曲线提供了价格的自动恢复机制分析:
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会有自动调节机制使之恢复均衡。
3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
相互需求以及提供曲线的理论核心是由供求的变化决定价格和价格变化,是建立在边际想用理论基础之上的,从本质上将是价格决定而非价值决定。
2.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3.出口的贫困增长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
经济中存在着出口的贫困增长,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出口收入的下降,从而造成了福利的降低。
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
1.出口过大多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经济,离开单一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该国经济便会陷入困境
2.该国属于国际市场中的大国,生产的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量占据世界销售量的很大份额,任何增量的出口都会造成供大于求,价格的波动。
3.该国生产、出口的这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影响销量,价格的下降并不以为着销售量的大幅度上升。
4.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属于很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经济高度依赖出口。
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和评价
1.产业结果转化的重要性:
尽早从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向制成品出口的转化
2.平衡出口量与出口价格:
发展中国家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济发展,当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占据相当的份额之后,继续扩大出口该类产品的努力便会造成出口贫困增长的现象。
因此这些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应该特别主义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并考虑价格与出口数量之间的平衡,利用市场的力量减少不应该有的损失。
3.贸易条件:
当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时,如果经济增长使贸易数量增加,贸易条件就会恶化;反之,经济增长使贸易数量减少,贸易条件就会改善,这就是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
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1)
1.H-O模型假设前提和基本内容
提出背景: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提出了有关要素禀赋学说的完整理论体系。
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假设前提: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型;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3.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假设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假设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4.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5.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6.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7.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核心思想: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
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在H-O模型看来,生产商品的成本绝对差异是由生产时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之间的差别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又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图形分析:
A、B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 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X商品由A国输出B国的后果是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 ●消费点提高,两国福利水平提高。 评价: 1)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届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的作用在理论是有益的,且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国际贸易产生和利益分配的因素,更贴近事实,反映实际情况,更具有说服力 2)自然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因为社会因素在确定一国对外开放的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离开了社会因素,很多问题都无法得到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H-O模型比较强调静态结果 3)H-O模型在假设条件上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在今天的国际贸易中是绝对违背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的,坚持这样的观点会使得世界经济结构凝固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挥所谓资源优势的同时,无法转换生产结构,从而阻碍其经济发展 4)这一理论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 5)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考察,H-O模型实际上是三要素说,即资本与利息、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联系在一起论述,并不涉及经济关系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给予了彻底的批判 1、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也称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1)物质定义法 (2)价格定义法 要素禀赋图示 Pa>Pb A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B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 (K/L)X,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 (K/L)Y,且有: (K/L)X>(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图示 kx>ky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A国的PPC比B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宽,这反映A国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且X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H-O定理的图形说明 (2) A、B国开放条件下的相对变化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Ø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Ø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Trade)。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Ø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 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 Ø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 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不同国家间的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2.经济合作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3.大量的转口贸易; 4.政府的外贸政策; 5.季节性产品贸易;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 同一类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产品产生差异。 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制鞋和服装等行业比较普遍。 2.技术差异: 是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 这种差异在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 3.垂直差异: 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 第三节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意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 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外部规模经济: 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行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由“聚集效应”而带来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某种产品的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贸易中获益。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的图形解释 假设: 有两个国家,为了排除要素禀赋或比较利益的影响,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有相同的要素禀赋,相同的生产函数以及相同的需求,也就是两个国家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如果一国专门生产X,另一国家专门生产Y,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X和Y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C2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衡点C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更高。 小结: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益: 各国既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商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可以被看成是一国国内贸易的延伸。 一种产品是否生产,首先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须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 •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 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如果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 重叠需求图示 y-该国人均收入水平 q-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质量或等级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范围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Ø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Ø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 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最初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并走向大规模生产,产品生产只需标准化技术和大量非熟练的劳动力即可,此时产品投入要素比例从资本密集型转变成劳动密集型,因此产品的生产优势逐渐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弗农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美国对某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 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 •第三阶段: 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 •第四阶段: 美国开始了进口竞争时期。 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图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一种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比较优势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但其缺陷是把美国当作永久的技术创新国,这本身就是一种静态分析。 要素增长与雷布津斯基定理 仅劳动要素增长的雷布津斯基定理 (一)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 即一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与另一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之间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的流出和流入。 •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 1、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动因: 1.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资本国际流动;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 3、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 对全世界来说,资本流动后总的资本收益增加了,由以前的OFGA+O’JMA增加到OFEB+O’JEB,新增加的收益量为GEM。 全世界收益增加了,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总量的增加,而是由于资本存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合理的流动。 小结: •资本跨国流动后产生了福利的增量,这是由于B国相对富余的劳动与A国相对富余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的结果。 •资本流动过程也会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影响。 随着资本的流出,投资国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而受资国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这使得两国的劳动受到与资本相反方向的影响。 •尽管投资国的资本收益增加会增加其国民收入,但这部分资本收益是汇回国内还是用于追加投资,这对本国的福利水平也有不同的影响。 一、关税的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二、关税的特点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关税的种类 (1) 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 •进口税: 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出口税: 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过境税: 又称通过税,它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国外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关税的种类 (2) 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分类: •财政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关税的种类(3) 按照征收的标准分类: •从价税: 是以商品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 它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积等计量单位计征的关税。 •复合税: 指同时订立和征收从量税和从价税; •选择税: 是同时订立从价税和从量税,选择其中较高的进行征收。 四、征收关税的作用 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关税可起到的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 •在出口方面,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 •在进口方面,通过税率的高低、减免来调节商品的进口。 二、进口关税经济效应——小国情况 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小,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它只能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 (二)小国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图示 小国关税的经济效应 •生产效应: 其数量为Q1Q3,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增加的部分,也叫进口替代效应,或保护效应; •消费效应。 在图中其数量为Q2Q4。 由关税带来的国内消费的减少; •贸易效应。 由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即Q1Q3与Q2Q4之和; •税收效应。 是政府对于进口征收关税财政收入。 在图中这部分税收为PwPt*Q3Q4。 小国关税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影响 •生产者剩余增加1这个部分; •消费者剩余下降了1+2+3+4; •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1的部分为生产者获得,3的部分为政府关税收入; •而两个小三角形(2十4)则是征收进口关税后的净损失,为“保护成本” 三、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大国情况 经济学意义上的“大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大,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一)大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大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生产效应: Q1Q3 •消费效应: Q4Q2 •贸易效应: Q1Q3+Q4Q2 •税收效应: c+e。 大国进口关税的福利效应 •关税导致大国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关税导致大国生产者剩余增加: a; •国家的关税收入: c+e; •关税导致大国福利净损失: b+d-e; 小结: •关税对进口国消费者产生影响,它提高了商品的国内价格,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关税可以增加进口国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保护了进口国的进口商品竞争部门; •征收关税会引起国内再分配效应; •大国在征收进口关税后,其保护作用往往并不那么强。 一般情况下,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保护效应相对于小国会小一些。 •但是大国征收进口关税造成的进口下降比小国也要少,得到的收益会较大,这是由其大国地位决定的,即在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压力下,出口国在这时不仅要被迫减少出口量,而且出口价格也要降低。 第三节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是指对最终制成品进口征收的进口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是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和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关税所共同决定的一种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反映了关税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生产者的实际保护水平。 关税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V’为征税后单位产品的增加值 •V为征税前单位产品的增加值。 •有效保护率测度了关税使国内增加值增长的百分比。 有效保护率的测算: 一个例子 进口一件衣服的价格为40元,其中投入布的价格为30元。 如果对衣服征收10%的关税而对布免税,则: 14–10 EPR=————×100%=40% 10 如果对衣服和布都征收10%的关税,则: 11–10 EPR=————×100%=10% 10 有效保护率小结 •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有效保护)越大; •一般来说,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率必须大于其中间投入品或原料的名义关税率,才能对本国产业有较高的有效保护率。 •从关税政策上讲,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当对中间产品部门和原材料少征收或免征进口关税。 一、进口配额 1、定义 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 4、进口配额的分配 分配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学 重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