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文化000.docx
- 文档编号:6828491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82MB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文化000.docx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文化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文化00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文化000
中国建筑屋顶
一、中国建筑屋顶分类、装饰构件概述
1、屋顶装饰特征
2、屋顶形式
3、形态的演变
4、装饰的地域性
二、中国建筑屋顶装饰的功能
1、实用功能
2、装饰功能
3、寓意功能
三、中国建筑屋顶装饰的材料和工艺
1、装饰材料与色彩
2、装饰的材料与工艺
四、中国建筑屋顶装饰的文化探索
1、传统建筑营造文化
2、“天人合一”文化
3、远古生殖与图腾崇拜文化
4、地方气候、民俗文化与屋顶
5、宗教与巫术文化
二、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的功能
1、实用功能
(1)保温、隔热、保持室内温度
(2)防水功能
(3)有宽大的出檐
古建筑的实用功能
(1)檐部倾角小可以加大出檐深度
(2)脊部坡度大,可使排水流畅
(3)屋檐伸出上反,可以遮阳,有利于采光,还可通风,解决视线问题,达到“反宇向阳”的目的。
2、装饰构件的功能
主要保护木质构架。
(1)鸱吻的作用:
在脊端的正吻处,有一根雷公柱,意在防雷。
且是承重木构件的交汇点。
为防止雨水侵蚀,在此处覆盖一件陶片,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陶片逐渐演变为鸱吻和宫殿建筑上的龙吻。
(2)脊兽的作用:
最初完全出于实用,为了防止瓦件滑落,须将下端脊瓦固定,照以陶制走兽,防止雨蚀、渗漏。
(3)钉帽的作用:
防止雨水从钉烟中漏下而腐蚀木结构,之后再实用功能之外,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3、装饰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通过一系列美化处理,构成了极富表现力的形象,消除了庞大屋顶的沉重压抑感。
装饰原则:
除了对构建本身的修饰外,装饰的主要部分集中在结构的框架部位与连接部位。
这充分说明,装饰功能是由构建实用功能演化而成。
修饰的主要手段有雕刻彩绘等。
主要材料有青砖、琉璃瓦、白灰和麻石等。
审美功能:
美丽的屋顶为人们提供视觉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
突出与强调功能:
装饰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可以体现建筑的主题或某种文化涵义,产生深刻感染力。
符号与标致的功能:
建筑中的装饰常常是历史和文化信息的主要承载物。
在建筑里人们可以阅读一个时代的信仰,道德技术和情感。
4、寓意功能
(1)吉祥寓意
屋顶装饰寓意吉祥好运。
表现由三大类:
比喻以莲花象征圣洁高贵的气节和情操;谐音以童子坐麒麟,谐音为“麒麟送子”;寓意以牡丹图案寓意出类拔萃,天下第一。
(2)镇宅寓意
中国人崇尚风水命理,住宅格局朝向皆有定式。
(3)防火寓意
鸱尾安放在屋顶上,寓意防火灭灾。
(4)象征功能
屋顶造型象征和建筑等级象征
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的材料和工艺
1、装饰材料与色彩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选用并不只是为了美观,还与古代的五行学说有关。
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金、水、土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五种元素还各代表一个方位——东、南、西、北、中,也各代表一种颜色——青、赤、白、黑、黄。
而黄色属土,土方居中,《易经》里又说:
“君子黄中通里,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所以黄色自古就被认为是居中的正统颜色,是等级最尊贵的颜色,为皇帝专用之色,所以皇宫的屋顶也就以黄色琉璃瓦为主了。
而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蓝色琉璃瓦是代表天空的。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
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
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
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
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
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清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
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
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
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
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
一组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
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
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
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
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
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建筑色彩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也是一种象征“符号”。
比如,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基本色调突出黄红两色,黄瓦红墙成为基本特征,而且黄瓦只有皇家建筑或帝王敕建的建筑才能使用。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五方、五色是相对应的,典型如社稷坛方台上铺的五色土。
五色土象征疆域国土,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以五色象征五行与天下五方的传统文化观念,并与春夏秋冬四季流变相联系。
具体些说,即天下五方由五帝统治,黄帝居中,其色属黄,土神是其助手,手拿一根绳子,雄视四方;东方太皞,其色属青,故称青帝,由木神辅佐,手持圆规,以掌春时;南方炎帝,其色属红,由火神相助,手握秤杆,以司夏天;西方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由金神相助,手拿曲尺,以管秋季;北方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由水神相佐,手提秤锤,以治冬日。
与此对应的还有古代都城的城郭四门,东方苍龙门(对应青色)、南方朱雀门(红)、西方白虎门(白)、北方玄武门(黑),其建筑色彩的象征含义也是脱胎于五色、五行与五方的传统文化观念。
天坛祈年殿的色彩象征兼顾皇家建筑与祭祀的主旨,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扩建时,三层檐由上至下分别覆盖蓝色、黄色和绿色琉璃瓦。
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祈年殿的三层檐统一为蓝色琉璃瓦,其建筑色彩的象征意义更加单一、明确。
祈年的主旨在祈求农事丰年,以青绿(蓝)色来突出植物的生机勃发与天时的风调雨顺。
祈年殿的西南方有一个斋宫,是皇帝祭天期间斋戒的住所,作为帝王寝宫,当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但斋宫仍然铺蓝色琉璃瓦,并且不是通常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
这是因为,帝王虽为人君,但作为“天子”,应表现出祭天的虔诚,因而在建筑色彩象征上也体现出了“奉天承运”的天命思想。
宗教建筑中以古塔的色彩象征最为典型。
比如见于各地的白塔,如北京的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辽阳白塔、扬州莲性寺白塔等,塔体洁白,意在暗示佛性洁净无暇,而且白莲也常作为佛性的象征。
此外,琉璃塔五色斑斓,其象征意义与佛经记载的佛国五色宝珠暗合。
殿的黄色、红色都是正色,代表帝王位尊,特别是黄色
江南一带园林以淡雅为主,体现淡定、宁静的审美趣味
北方就要浓艳一些。
2、材料与工艺
1.深远的出檐2.凹曲的屋面3.反宇的檐口4.翘起的翼角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
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
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
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
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八)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
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九)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五、屋顶的文化探索
第一节1、传统建筑营造文化
对于用茅草作为屋顶覆盖材料的建筑来说,坡面的交接转折处和坡面的边缘容易被雨水、大风吹坏。
正是这种很自然的构造要求,使得建筑的侧影脊部膨大,檐口部分凸起,从而形成了被视为及其神秘特异的中国屋顶曲线。
“大式”屋顶上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吻兽脊饰,是屋脊交接点或屋脊节点的构造演化,是对护钉构件的艺术装饰。
屋脊的装饰重点在正脊上,民居垂脊大多处理为简单的硬山,少数民居采用马头墙。
同是马头墙,由于不同地区文化渗透与差异性,在线形上也相去甚远。
第二节“天人合一”文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中国表示时空的“宇宙”两个字,都是用的反应屋顶形象的宝盖头。
明清的北京城,始终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规划上,外城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用来祭祀天地日月,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顺序。
在内城设置“紫禁城”,“乾清”“坤宁”“太和”“中和”“保和”几大宫殿,可见明清的北京城以追求天地人及万物的安定平和,“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在建筑中以凤鸟装饰屋顶,就是中国“天人合一”
第三节地方气候、民俗文化与屋顶
(一)地方气候与屋顶的形式关系
中国各地民居的屋顶丰富多彩,传统民居相对于各个时期的官式建筑来说,其结构形态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一,民居的规模小而分散,接触的自然要素比官式建筑多,所受到的影响也更为强烈,其二,居民受经济上的制约大,要以最经济和直接的方法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所以,传统民居建筑最能反映出人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情况。
温度,是较重要的环境因素。
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由于冬天寒冷多风,而雨雪较少,故保暖防寒问题较稳重要。
屋顶除了用硬山式两坡坐泥小青瓦顶外,还有不少采用微弧形囤顶的,两面坡水。
囤顶压缩了坡顶占用的三角空间,缩小建筑体积,有利于冬天防寒保暖,适应风大雨雪少的气候条件。
我国江南一带气候湿热,四季无特别气候,所以民居主要考虑的就是隔热遮阳及通风。
在屋顶的处理方式上恰与北方寒冷地区相反,主要采用加大层高,构做阁楼,双层屋顶隔热,出檐出廊遮阳等。
处于湿热静风环境中的傣族民居,竹楼屋顶硕大,几乎占据整个建筑体量的二分之一。
屋顶的大坡做法,是屋内空间加高,利于室内热空气的上升。
屋檐出挑深远,又另加一圈腰檐,在腰檐的上端与屋顶的结合处留出一定的间隔。
做镂空处理,,不但防止了雨水对竹墙体的侵蚀,减少阳光对墙体的直接照射,还能在室内形成穿堂风。
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最直接的影响传统民居屋顶形式的构筑形态。
在南方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的构件形式如,挑檐,腰檐和坡檐都是以防止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的。
因此多雨地区有其特有的构筑形态。
另外降水量的大小孩直接影响了屋顶的坡度。
传统民居在当时五年材料的限制下,如果屋顶没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下流速度慢,会难以避免产生垂直渗透。
所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而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屋顶全部是平的,用作屋顶活动平台或暴晒粮食等。
(二)民俗文化对屋顶形式的影响
传统民居与当地的风俗息息相关,它们是绚丽多姿并随心所欲的。
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在造型装饰上都十分注重和谐美观。
虽然采用的多是朴素的自然材料,却纯朴雅致,表达丰富的自然情趣。
传统民居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同时受到地区经济技术条件的严格制约。
与官式建筑的奢华要求和优越条件是无法相比的。
所以他总是以最经济的方法满足地方风俗习惯的基本需要。
各地多姿多彩的传统民居形式不同于官式建筑强烈统一的要求,其强烈的表现出地方民族特点,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各地传统民居建筑有了显著的差别。
而在建筑上的表现形式可以在屋顶文化上得到集中体现。
中国的传统建筑的屋顶装饰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的特点,它是和当地传承的各种祈福消灾的文化相符合,相沿成习,传承下去。
在各种民俗中,吉祥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它除了具有美的形式外,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
其中古建筑屋脊装饰中那独有的吉祥图案的造型手法深刻的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民俗。
由于各地方的民俗不同,建筑的脊饰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例如长江沿岸的大量普通民居一般将脊饰简化处理,多用青砖或小青瓦堆砌,也有少数人加以各色碎瓷片镶嵌于屋脊的表面,有的还拼组成不同的图案,既经济又大方。
处于防火的需要,民居中大量的山墙高出屋顶,形成起伏错落的形式。
山墙顶一般覆以青瓦,仅在尾部翘起,饰以不同的图案。
屋脊装饰常见的有:
(1)在屋脊上用砖雕刻成瓶状,上面插三把戟,名为“瓶盛三戟”(平升三级);
(2)屋脊上的吻兽,以吻的样子(龙之子,传说能生水灭火)装饰。
(3)有的屋脊装饰,构图复杂,集中表现某一题材,如广州陈家书院的“二十四孝”图。
各地方文化对屋顶形式的影响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1、中原文化
我国的中原地区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到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一种文化可以像中原文化这样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中原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它集中表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活劳动、信仰等各个方面。
中原因“中天下而立”,其文化对周边的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
中原文化再屋顶装饰上偏好正统与规范,如河南、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重要建筑脊吻兽、垂兽,皇家使用玻璃造型,规格最大;民间建筑虽也用玻璃,但规格较小,然而大多数的还是使用青砖作雕饰。
但是无论是何种材料、何种规格,其造型相差不是很远。
民间屋脊不能使用鸱吻,但民间工匠把鸱吻的形象改变成兽头作为屋脊的装饰,既没有冒犯皇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二、苏南民俗文化
一提到江南,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呈现一幅水墨画,清新、淡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不仅体现了一种建筑风格,同时也是表现了历史和文化,它是苏南地区民居传统生活的写照。
苏南地区历来赋税重,统治严,民众柔韧、隐忍、阴柔的性格便在高压而又富饶的天堂里逐渐养成。
苏式殿庭与厅堂正脊由滚筒、瓦条、亮花筒、字碑组成,民居厅堂正脊多透雕,显得玲珑剔透,再加上苏式园林建筑玲珑纤细、幽静轻巧,曲折随意、引人入胜,寓情以景的意境,恰到好处的体现水文化的阴柔一面:
恬静、美观,惟妙惟肖。
但这些与北方中原建筑相比缺少伟岸、大气和力度。
三、岭南民俗文化
在岭南的文化中,耍狮子是毕不可少的。
每逢年节,在岭南的庙会、集市等热闹之地总要举行耍狮子的游艺节目。
而这种习俗来自于代代相传的文化。
相传在明代初年,岭南佛山出现怪兽滋扰民间,人们想方设法将其赶走无济于事,有人提议“用妖怪治怪兽”的方法。
于是请当地的艺人用竹子扎成一直大耳宽鼻、两眼突出、张着血盆大口的独角狮。
挥舞着独角狮将其赶走,从此独角狮辟邪的传统流传下来,在建筑上开始以狮子来装饰屋顶,形成特色的装饰。
由于至今岭南民俗中仍保持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传统节日气氛特别浓烈,但是由于他地处南疆,又有绵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的影响,这古今中外的文化碰撞,处处迸发新民俗的火花。
博古脊饰投射出秦汉建筑的神韵,与北方建筑室内装饰喜用博古纹祥如出一辙,却又相差甚远:
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花鸟等被搬到屋顶,突出了岭南建筑的特色。
四、闽南民俗文化
汉族文化是福建文化的主流文化,体现儒家文化的传统思想。
与此同时,当地民间信仰兴盛发达,儒家的教化内容和民间信仰的祈福内涵深刻的融合在建筑的装饰上。
大海对闽南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洋文化的影响使得闽南地区的审美观表现出对柔和的线条美和奇巧的装饰美的欣赏。
寺庙的屋顶轮廓丰富,呈现出独特的屋脊起翘,有着光鲜亮丽的色彩和精致细腻的做工。
早起被称为“闽越人”的福建土著民族,虽然没有形成一种凝聚力极强的正宗文化,但其本土文化根深蒂固。
他们具有以蛇为图腾的崇拜,这些信仰在建筑屋脊装饰上得以体现并且延续至今。
第四节、远古生殖与图腾崇拜文化
恩格斯指出: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和再产生。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
生殖崇拜又称“生生主义”。
石器时代,古人无法解释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等生生不息的自然现象,就把自己当做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用人类的生命现象来解释万物生灵。
另一方面,原始人口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极低的人口增长率,使人口问题成了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延续的根本大事,这导致原始人类产生了炙热的生殖崇拜。
闻一多曾提到:
“严曼民族往往以鱼为性的象征,古代埃及、亚洲西部及希腊等民族亦然,亚洲西部尤多崇拜鱼神之俗,谓鱼与神之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鱼是典型的多子的象征,而鸟从来便被认为是男根。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
“无论是凤还是燕子(玄鸟),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
”鱼纹、蛙纹成为母系氏族社会女阴崇拜的象征,鸟纹、龙蛇等成为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崇拜的象征。
由生殖崇拜展开的阴阳二元论是中国文化最深层的结构之一,而鱼、鸟、龙等均为中国古建筑脊饰的重要题材,料想两者之间必有深远的渊源。
民间艺术中还有许多象征男女交合的意象程式,如鹊登梅、蝶恋花、鱼穿莲、凤戏牡丹等。
屋脊纹饰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分支,根植在其土壤里,必然一脉相承。
屋脊上的纹饰可分为:
祝福祈祥类有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镇妖避邪类有青龙、白虎等;爱情婚姻类有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凤求凰、连理枝鹤、鸟戏莲等;家族繁衍类有连(莲)生贵子、榴开百子、葡萄等;神灵圣贤类有龙、凤、麟。
龙凤呈祥
百鸟朝凤
一、图腾崇拜文化
图腾是印第安语totem的译音,意为“亲属”和“标记”。
按中国古字本义,图是图像之意,腾是合婿之意。
“图腾”一词具有“婚姻繁殖的标志图像”的含义,因而它具有祖先的意义。
原始人相信各氏族分别源于各种特定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某一种物种与本氏族有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因而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庇护者加以崇拜和进行保护。
上古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主要有东夷族的龙崇拜、西恙族的虎崇拜、少吴族和南蛮族的鸟图腾崇拜、北方夏民族的蛇图腾崇拜,从而产生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象,所以中国文化又称为“龙虎文化”。
朱雀也即凤凰,龙和凤在中国古代建筑脊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妨称之为“龙凤脊饰文化”
中国主要的图腾物是“龙”和“凤”,“龙”产生于夏朝,“凤”产生于商朝,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图腾物如麒麟。
这些图腾物有如下特点:
第一,都是不经常出现的,它们的出现就是好兆头。
第二,都是天上飞的,或是入海能游的,他们都在头顶出现,这意味着古人把好的兆头、好的追求指向天,和天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非常虔诚的崇拜和非常圣洁的感情,这是中国古建筑“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体现之一。
第三,龙的形象复杂,本身即是变化万端的典型,其绵绵不断的形象,象征着连绵不断的繁育观念。
“龙凤呈祥”、“龙为鳞虫之长”等观念的延伸,成了中国传统纹样发展的骨干脉络。
那种鱼龙衍变,繁殖化育的神思和活动形象,构成了民间艺术境界的基本特色。
这些图腾的形象不仅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也是力量的象征。
它们都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这可能就是中国古建筑为什么着重发展屋顶,并把图腾物变置于屋顶的原因之一。
民间视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者为住宅之神,在屋脊上塑造它们的形态,以示神圣、活跃、威严、吉祥,寄托保佑和降福的愿望。
(一)凤凰崇拜
凤鸟崇拜为中国上古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凤:
即凤凰,是一种雀鸟,雄为凤,雌为凰。
凤凰是一种瑞鸟,展翅飞翔,发出振羽之声。
也可以说凤凰是人集合各种雀鸟创造出来的一种神鸟,古代称之“火之精”,与太阳相连,所以有时也为之朱雀。
中国建筑飞檐翼角的独特造型使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天空的升腾感,并与张开霜翅的凤鸟的羽翼在形象上重叠,不能不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明显的象征符号。
从建筑结构上讲,飞檐翼角并没有其必然性,而且很多传统建筑也没用这种形式,它仅出现在等级很高的建筑上。
正是因为高等级建筑与凤鸟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关联,更促使了人们对此种飞腾形式的欣赏。
(二)凤饰和鸟饰
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以鸟为图腾。
沧源崖画中房顶上有鸟行饰。
晋宁石寨山铜器中的房屋图像中也有鸟饰,而石寨山铜贮贝器盖上的建筑模型,不仅屋顶两坡各有二个小鸟饰,而且两个侧面均为大鸟之形。
直到现代,云南佤族头人富裕阶层的屋顶仍有简化的木鸟作为装饰,它标志着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至今,长江以南以鸟为脊饰的屡见不鲜。
鸟饰中除凤凰外,常见的还有鹤、喜鹊、雁、鸳鸯和一般雀鸟,这些雀鸟形象的装饰都带有喜庆和幸福美好的象征意义。
鹤:
为一种鸟,色多浅白,腿高、嘴尖、脖子长,古代吧鹤当作一种长寿的仙禽。
鸳鸯:
为鸟名,雄为鸳,雌为鸯,体小于鸭,羽色雄者还较为绚丽,雌者呈苍褐色。
自古以来就以鸳鸯比作恩爱夫妻,并且扩大到凡成双成对者皆名之为鸳鸯。
民间还有许多代表吉祥的纹样,例如蝙蝠,梅花鹿,桃等题材,因与“福、禄、寿”谐音而被当成吉祥图案。
更多的题材在工匠们口耳相传中加进了许多自身的见解和希望,融合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起到文化普及与审美陶冶的作用。
在汉代,凤和鸟雀的脊饰曾风行一时。
建章宫北门有凤凰阙,又名别凤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
古歌云:
“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按铜雀,即铜凤凰也”。
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明器陶屋来看,当时以凤和鸟为脊饰的建筑极多,汉高颐阙脊上镌鹰,口衔组绶。
此外四川芦山樊敏阙顶盖上以及四川渠县越家村贰无铭阙上的脊饰亦有鹰衔绶带的脊饰,可见为当时风尚。
按照古代阴阳家五德始终的学说,汉为火德,崇拜火鸟朱雀即凤凰。
火忌水,故东汉定都洛阳,将“洛”字去“水”加“佳”,变洛阳为阳。
《后汉书。
光武帝纪》记载:
建武二年“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这也是凤鸟脊饰流行的原因之一。
至今,广州、福建、台湾、云南等地仍有大量凤饰。
(三)龙、蛇脊饰
龙、蛇脊饰:
龙是力量,是权力的象征。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界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宋罗愿云:
“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多数学者认为,龙是中国上古民族的复合图腾,它由扬子鳄、蛇、晰蝎等民族图腾融合而产生。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规划建造阖闾大城。
记载说明,吴大城的小城南门上,以反羽为两鲵苗为门楼饰,以象征龙角,而以北向首内的木蛇饰于南大门楼上,表示越属于吴,寓意吴国吞并越国的雄心,后来,范蠡筑越城,“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像天门”,估计是以飞龙为门楼脊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建筑 屋顶 艺术 文化 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