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docx
- 文档编号:6825089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1.96KB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docx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
2016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2016·安徽太和中学第二次月考·28)5.贾谊说: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可知中央征收租税,因地方上辗转运输,加大了税收成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A项;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6·安徽省淮南市高考历史二模)4.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考点】郡县制.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及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说明郡县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故A项正确;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盛衰论,故D项排除.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测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28)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
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解析】秦代“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可以看出该制度主要关于君主专制。
礼乐制度是来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其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避讳制度的产生、发展并达到极点的过程,没有体现社会风尚的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了避讳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本身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1)4.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
“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B.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
C.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只能回答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这是常识问题。
最适度的运用就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内开发土地的潜力。
所以“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精耕细作“的特点。
这一经济形态还有自给自足、规模小、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等显著特点也是在考试过程中很容易想到的,也是教材中常讲到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5.(2016·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28)4.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
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 )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交代宋朝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6·安徽宿州第一次质量检测·28)5.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唐)《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的发展演变
【解析】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不能得出这是关于草市的最早记录,结论与史实不符;材料“草市迫江货”,“迫”有近之意,且唐代草市多见于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故可得出江边码头有草市,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诸州镇郭下及草市……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可以看出草市也是征税的重要来源,结论与史实相符;材料“城外南市亦数里,……隐然一大都会也”,宋代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故结论与史实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2016·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28)1.《论语·先进》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术而》曰: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
以民为本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关注民生主张重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求注重人类社会本身,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6·安徽蚌埠第一次质量检测·28)2.汉明帝提倡佛法。
郎中蔡情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燃灯拜佛,明帝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宫廷传至民间。
由此可以推知汉代
A.佛教思想居于正统地位B.佛教信仰已为百姓接受
C.佛教传播影响百姓生活D.民俗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解析】汉代居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皇帝提倡佛法,不能表明汉代百姓信仰佛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元宵灯节来源于佛教,可知佛教思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元宵灯节一个民俗,不能表明民俗大多与宗教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6·安徽蚌埠第一次质量检测·28)5.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
“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文中“他著的书”是
A.《焚书》B.《明夷待访录》C.《日知录》D.《船山全书》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从“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可知其书中有主张民权限制君主专制的内容,《焚书》是明朝中后期李贽的著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他主张限制君权,带有民主思想的色彩,故B项正确;《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著作,主要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材料中“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不符,故C项错误;为纪念船山先生王夫之而将其著作进行汇编成书为《船山全书》,书中主要体现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6·安徽省黄山市高考二模)1.2016年是闰年.下列关于闰年设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历和农历历法中都有闰年的称谓和设置
B.体现了科学求真的精神
C.公历中闰年二月比平年二月会多出一天
D.适应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意在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解答】A、公历闰年四年一次,闰年时2月为29天,一年总天数为366天,年数可以被4整除即为闰年,而农历如果有闰月即为闰年,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公历闰年四年一次,闰年时2月为29天,平年2月是28天,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中国旧历农历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平年比一回归年少约11天,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确定,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1..(2016·安徽太和中学第二次月考·28)30.唐朝魏征主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按照经、史、子、集、道、佛六家来编纂书目,“经、史、子、集”的架构初步形成,以后的人就按照这个框架形成“经、史、子、集”四分法。
到清朝修《四库全书》时,人们则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进行。
据此推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属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史子集的含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指的是百家思想,集指的是诗词汇编,《本草纲目》是介绍医学方面的书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2.(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1)3.蔡元培曾评价: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他强调中国画
A.与书法相伴而生B.与文学相兼而成C.追求神韵与意趣D.画、诗、书相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这是突出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3小题。
第13小题22分,第14小题12分,第15小题18分,共计52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016·安徽省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41.(13分)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
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三……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
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
——摘编自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
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12分)
【答案】
(1)原因:
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科技创新滞后。
(每点2分共6分)
影响:
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4分)
(2)表现: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8分)
认识:
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社会转型;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社会转型。
(言之成理即可,4分)
14.(2016·安徽合肥第一次质量检测·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中国教育发展简况
阶段
记事
公元前6世纪
至公元前3世纪
《左传·昭公九年》: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郑国邓析办私学;《列子·仲尼》记载郑国伯丰子开办私学。
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
孟子、荀子和墨子等都创办过学校,招生讲学。
公元前2世纪
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教科书,设立博士进行传授。
19世纪中后期
1862年,奕等人创立京师同文馆;1866年,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学堂;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
1870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20世纪初
1903年,清政府制订“癸卯学制”,规定新学制的宗旨“以忠孝为根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础,使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等到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1983年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摘编自《中国教育简史》等著作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
(12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选取其中的两个阶段,并且明确标明,对特点进行准确全面的概括,进行概括时,一方面根据所给材料,一方面根据此时间段的阶段特征;第二小问影响,回答影响时要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结合本阶段的阶段特征考虑,同时注重,既然提到了教育,往往要从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思想解放,国民素质提高,社会转型等角度考虑和回答。
【答案】评分说明:
阶段选取明确;特点概括准确;(4分)影响归纳全面。
(8分)
示例一:
特点: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2分,任一点即可)
影响: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利于“土”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保证。
(4分)
示例二:
特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教育复兴;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2分,任一点即可)
影响:
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4分)
15.(2016·安徽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18分)
西汉武帝一朝共13位丞相,其中9人获罪或免职或被杀或自杀,仅公孙弘等四人在
任上善终。
材料“(武帝)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此文为公孙弘参加太常组织的对策文章,被排在最后,汉武帝却拔其为第一。
)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在朝廷上和皇帝当面争论)。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通“背”)其约以顺上指(通“旨”)。
”
“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
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竞报其过。
”
——摘编自(东汉)班固:
《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传》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你对公孙弘的认识。
(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以重用的时代背景。
(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此文为公孙弘参加太常组织的对策文章,被排在最后,汉武帝却拔其为第一”可知公孙弘才能平庸;根据材料“(武帝)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可知公孙弘善于阿谀奉承;根据材料“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在朝廷上和皇帝当面争论)……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通“背”)其约以顺上指(通“旨”)”可知公孙弘绝对顺从汉武帝;根据材料“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
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竞报其过”可知公孙弘老谋深算,排斥异己。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儒学地位的提升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认识:
才能平庸;善于阿谀奉承;绝对顺从汉武帝;老谋深算,排斥异己。
(12分)
(2)背景: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儒学地位的提升。
(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名校 历史试题 重组 测试 06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