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docx.docx
- 文档编号:6822744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91.88KB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docx.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docx.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第一次上课分析与思考题:
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对这个思想的理解。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中,他们从来没有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从来没有脱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中,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互为前提。
人们正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中才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只有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进行考察,改变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
他们认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能脱离自然,自然史是人类历史的延伸。
自然史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只要存在着人类历史,就必然存在着人和自然的相互制约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就明确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2.恩克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否则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
请结合中国的发展实践,谈谈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一、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在恩格斯看来,我们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也“报复”者我们人类,即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兴起和发展以及电子产品普遍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使得坏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二、人们争先恐后开发现在的自然,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这种剧烈“透支”效果打破了自然的平衡: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速度超过了环境恢复的速度。
这就势必造成生产消费能力的无限性和地球环境资源承载有限性的矛盾,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过程,及至威胁到人类本身。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有:
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沙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
三、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不可或缺。
联系是客观的,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尊重事物固有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发展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
1.没有环境支持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2.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不仅要求促进发展,而且还必须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份额。
这要求我们必须明确:
1.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2.人类不能在摆脱贫困和阻止环境退化两者之间进行单项选择,除非同时兼顾,否则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3.人们必须对发展的行为有所限制,不能以造成环境不可逆破坏的方式来谋求发展;4.可持续的关键是“转变”,而不是走“转移”、“转嫁”的路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模式,克服由此产生的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弊端。
因此,就必须将对有限环境资源的“透支”利用转变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调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利用与保护、索取与补偿的关系等等。
四、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条件。
联系我国现状,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可持续发展“。
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观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
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④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
的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
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已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已的消耗标准。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5、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
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2.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3.实行计划生育,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公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综上可知: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从科学研究到政治谈判,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焦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应对责任分配上尖锐对立。
请分析一下双方立场对立的原因?
1、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问题。
发达国家一味强调保护环境,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穷就是最大的环境问题。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发展权的概念,意义在于破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承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和发展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新的建立在国家平等基础上的全球环境保护伙伴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
2、主权问题。
按国际法规定,各国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按照自己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
然而,不少发达国家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之名,提出环保责任国际化的观点,认为全球都有权干预监督一国内部的环保行为,全球各国都有责任和权利去监督别国的资源利用。
这种论点被发展中国家看作是发达国家借环保问题来控制它们的自然资源,企图侵犯它们的主权。
另外,一些西方学者还歪曲事实地认为全球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错误的发展政策造成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应加以限制,即“主权限制”论。
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借环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主权、资源主权。
3、责任问题。
发展中国家据实指出,发达国家的“发达”是建立在对世界资源与环境严重破坏的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退化负主要责任。
发达国家应该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及自身大肆地挥霍。
现在发达国家保护自身环境的一个手段就是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不破坏自身的自然资源。
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尽管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但多数专家还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里约宣言》提出“共同但区别的责任”,成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础之一。
4、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问题。
既然发达国家被证明是世界主要的污染源,它们在受益的同时理应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承担更多的义务。
而且,从全球环保合作的角度来说,发达国家有合作的愿望,又有比发展中国家强得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应该能承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融资和环保技术转让的义务。
但事与愿违。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拒绝承担这一义务。
发达国家提供的环境基金如杯水车薪,且承诺不兑现,还往往用保护知识产权为理由拒绝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
5、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它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实则是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出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和技术实力低下,产品往往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受害者。
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走过了严重的污染期。
现在反过来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按发达国家现在的同等标准去做,的确是强人所难。
6、发达国家通过一些经济活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问题。
《里约宣言》原则第14条禁止污染活动和污染物质转移到他国。
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已屡见不鲜。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低,环保手段落后,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往往就成为发达国家向外转移污染的受害者。
相反,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可能成为该种行为的受害者。
7、建立合理的环境标准以及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发言权的问题。
《21世纪议程》关于国际环境法律文件和机制中提出了一项总目标、八项具体目标和四方面的活动,其中就明确提出:
“查明和处理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和执行国际环境法文件中的各种困难”;“促进和支持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协议和文件的谈判、执行、审查和管理,包括提供技术援助和酌情实施差别义务”;“通过制定经全球和多边协商的协议和文件促进各项考虑到各国不同情况和能力的国际环保标准”等。
但至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言权上的“弱者”。
4.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暴露了治理观念、制度、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障碍,也说明了个体、短期的偏好“透支”了整体、长远的环境利益,请联系身边的事例谈谈对这个判断的理解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关键要实施积极的生态调控,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方法。
一是要调思路。
关键就是明确树立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据有关预测,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逆转。
况且植树、植被覆盖率提高并不能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
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荒漠治理、海岸整治等生态调控则是需要持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千秋大业。
有鉴于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今天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将人口政策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保护环境,以环境友好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视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实现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良性循环,积极防御自然灾害,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是要调机制。
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调控、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切实纳入各国和政府的计划规划中,加强集成,防止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纳入资源环境因素,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牺牲者。
调整各项政策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
按照市场规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投入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利用价格杠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适用技术,集中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污染源治理、农产品污染严重等问题。
三是要调措施。
即通过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如解放以来,我国已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规、8部资源保护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
但是由于执法不严,群众法制观念淡漠,资源环境破坏屡屡发生。
因此,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的监督,以便坚决制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切实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是要调路径。
防治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实行工程性措施与生态性措施相结合,救灾与避灾相结合,变“灾害”为“无害”,在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寻求跨越式发展。
主要是“调、植、蓄、治、用”五个字,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态调控、综合减灾之路,在创新中改善生态环境。
1、“调”。
即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
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把自然灾害治理、生态调控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打破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宏观调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反馈和循环利用;控制污染排放的总量,实现环境保护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的转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
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治理污染,纠正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2、“植”。
即大力植树造林、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一亩森林每天产生氧气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
为此,要改变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重取轻予,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的做法。
要加强天然林的管育,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采伐;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加快山区绿化,尽快发挥防护效益;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的恢复;还要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蓄”。
即深挖塘、广积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调节河川径流,以减轻水旱灾害。
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堤防,加固病险水库,修复水毁工程、改造灌区等,在限度范围内开发和改造河流,保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建立起足够的城市湖泊、河流等湿地,并能维系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系统。
此外,还要加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尽快查清湿地退化的现状与趋势,调整和恢复河缘、河漫滩湿地和湖泊及沼泽湿地,合理配置湿地,增设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寻求湿地资源持续利用优化模式,以充分发挥湿地所应有的削减洪峰、蓄纳洪水、调节径流的功能。
4、“治”。
即严格治理各类工业污染。
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将增加,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仍将存在。
今后,无论是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都要以自然资源投入为基础,同时也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势必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为此,我们要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支撑作用。
应将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如加强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研究;开发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污染对人民健康的损害;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等等。
5、“用”。
即广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是围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增长。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减量、再用、循环的3R原则。
我们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全球经济发展整个过程中,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减少资源配置对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共享全球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效用最大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产品生产中,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做到容易拆解回收利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最小。
二是转变发展模式,用集约型的发展替代粗放型的发展,用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替代依赖自然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替代资源的低效利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体系。
三是形成新的产业形态,通过培育相应的产业、产品体系:
包括节约型产业、产品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体系、废旧物资再生产品体系等,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5.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尽快拿出诚意弥补欠债,发展中国家必须审时度势减少环境损害;但落实这个原则,从观念到行动,仍然困难重重。
你对这个困境如何理解。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含义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基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均应当共同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环境以最终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在责任的领域、大小、方式、手段以及承担责任的时间先后等方面应当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而予以区别对待。
它指的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
它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区别的责任。
1共同责任。
共同责任反映于国际法上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的理念。
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均需担负起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
其内容有如下两点其一各国须采取措施来保护本国管辖范围内的环境。
其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彼此以支持和援助。
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能力的国家须帮助能力欠缺的国家解决环境问题。
2区别责任。
区别责任是指虽然各国需要担负起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在不同国家之间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由于各自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压力以及治理能力等因素它们在责任的大小多少时限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是有差别的。
这既符合国际法的公平制度又有助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切实解决。
3共同责任和区别责任的关系。
为了追求人类共同利益习惯国际法赋予每个国家以共同责任来保护全球环境。
带有公平理念的区别责任是国际社会为吸引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环境保护中而设定的一种制度。
区别责任虽然很重要但应当同共同责任原则区别开来。
对该原则的正确诠释应是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能力取决于其得到受惠于发达国家的程度。
如果没有得到援助就不履行公约义务。
因为发展中国家既要承担具体的公约义务又要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和国际区域的习惯国际法的义务。
如何更好地实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以发展为先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还在为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而挣扎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臭氧层消耗、、物种灭绝等问题。
贫困的社会是无法为后代人享受其环境权益而保存足够的选择、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分的接触和使用渠道的。
只有发展才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后代人的权益。
而这种发展不仅使当代的大多数人口受益而且有益于未来的人口。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是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才能顾及到环保问题也才能承担起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贫困国家处于恶性循环的境地一方面要过度地开采自然资源以偿还巨额债务满足发达国家的金融需要另一方面过度滥用资源使自然资源枯竭贫困进一步加剧。
可以说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把人类推到了环境危机的边缘。
所以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实现一种“代内的公平”。
这就要求发达国家的财富和技术以非商业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它要求发达国家改变其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减轻地球的负担。
最后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老路对环境造成更加巨大的损害。
加强国家合作合理分担责任,推进国家合作关键在于发达国家。
鉴于地球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大部分仍来自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应该在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更大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
基于这一点发达国家应该率先行动起来。
率先削减其污染物的排放量率先在生产和消费方式上做出实质性的改革这对于扭转地球环境恶化趋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不附加商业性条件的资金和技术以帮助它们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区别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对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掉以轻心。
恰恰相反发展中国家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其间必须努力进行改革改革生产方式尤其是少数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需要尽快改变否则它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成为破坏地球环境的一股新的、巨大的力量。
同时各国尤其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以降低人口增长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当代 分析 答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