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6821724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3.62KB
中图版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docx
《中图版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
半径:
6371千米;极半径:
6357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
3、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
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
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
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
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
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周期:
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
地轴。
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公转中心:
太阳;方向:
自西向东;周期:
一年;公转轨道:
椭圆。
地理意义:
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划分五带的重要的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1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13、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14、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1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6、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7、图例: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18、注记:
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19、海拔(绝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2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21、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
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
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四至点:
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跨纬度为49个纬度;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东西跨经约60个经度。
3、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陆上邻国有14个(熟悉);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4、中国位置优越,地域广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便于对外交往与合作;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5、中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中国的陆上边界长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万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等,半岛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海峡有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
我国东西两端最大距离约5200千米,南北两端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
6、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7、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熟悉掌握)、5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会中心。
8、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为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9、人口特点;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人口地理界线:
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一线。
10、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其他55个民族共占了%,为少数民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11、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9个民族。
记忆方法:
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四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12、中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13、民族政策:
①各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都一律平等。
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计算公式: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
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一级阶梯上主要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主要是盆地和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主要有平原和丘陵,海拔多在500以下。
(能在图上找出)
3、我国主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我国主要的南北走向的山脉有:
贺兰山;横断山脉。
4、我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峰峦众多、地面崎岖。
5、我国的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黑土广布,多沼泽和冻土,有“黑土地”之称。
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由黄河、海河、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湖众多、物产丰富,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美誉。
6、我国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内部较平坦,沙漠广布,最大的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
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内部平坦,有沙漠分布,西部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为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
海拔较低,内部低山丘陵起伏,仅成都平原较平坦,但物产丰富。
7、我国的主要丘陵有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8、我国冬季(1月份)的气温:
南北温差很大。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我国夏季(7月份)的气温:
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较低温。
9、我国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
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知道季风活动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关系。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10、我国的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11、知道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
在东南沿海一带影响比较明显,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
寒潮:
我国北方一带影响比较明显,带来急剧的降温。
主要出现在冬季。
13、能在地图上说出中国的主要河流。
14、长江:
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主要的支流有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能在图上找出来)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上游---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急,水能丰富;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有利于航运。
15、黄河: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主要的支流有:
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能在图上找出来)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资源丰富,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多泥沙,下游---流域面积狭窄,形成“地上河”。
16、能在长江流域图上找出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
能在黄河流域图上找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17、长江年平均径流量为1万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上游水量大,流经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中下游地带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变缓,航运价值较高。
18、黄河的综合治理:
黄河的主要危害在于泥沙,中游黄土疏松使下游“地上河”,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黄河的措施与手段有:
在上游进行水能开发,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下游进行加固堤坝,疏通水道。
19、青海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湖,是一个咸水湖,分布在青海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分布在江西省。
洞庭湖分布在湖南省,太湖分布在江苏省。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
定义:
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分类:
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生物等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
水资源:
水资源使一种重要的资源
淡水资源:
存在形式:
江河、淡水湖泊、积雪、冰川、地下水
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分布:
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匀:
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分布不平衡: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存在问题:
旱涝灾害、水土配合欠佳、水污染和水浪费
解决措施: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修建水库
合理利用、节约利用、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
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且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省区
空间分布不均:
东部季风区:
耕地、林地
西部内陆地区:
草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多样化的农业: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400等降水量线:
东南部:
种植业区:
南方——水田——水稻
北方——旱地——棉花、小麦
西北部:
草地——畜牧业
森林分布: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存在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
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
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工业
工业的重要性: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矿产资源与工业:
煤炭:
产量居世界首位
分布:
华北和西北地区
作用:
工业的“粮食”
石油:
分布:
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
作用:
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工业的“血液”
铁矿:
作用:
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
分布:
分布广泛,以河北、辽宁、四川储量最大
特点:
贫矿多,富矿少
我国九大钢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分布特点:
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津京唐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
特点:
P23
产业部门:
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
分布特点:
大分散,小集中。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
作用:
P25
第四节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交通运输网的分布格局:
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
交通运输的作用
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我国居民、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居民: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典例:
蒙古包、两面坡式民居、窑洞、四合院等(各自特点P37)
服饰:
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这是区别全国各民族的重要标志。
典例:
傣族、藏族服饰(各自特点见P38)
饮食:
著名的八大菜系。
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以辣、麻脍炙人口。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式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各种自然因素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气候影响房屋建筑形式。
(比较南方与北方的民居特点)
②气候影响当地居民饮食结构。
(以东北地区为例)
③人们的服饰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④地形对各地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非常大。
如吊脚楼。
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⑴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①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
是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我国的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③地方文化特色是最具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已有33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⑵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①我国有众多的地方文化景观
②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⑶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问题:
地方文化特色的价值:
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
策略:
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提倡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节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确定旅游目的地:
查找相关的旅游资料:
设计旅游线路:
选择线路的基本出发点:
P49
注意的问题:
P49—50
准备相关旅游物品
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
第一节北京
位置:
纬度位置为39°56′N,116°20′E,海陆位置是东南面向渤海、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
相对位置(区位)是内蒙古高原、华北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在华北的交汇处。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冬夏长,春秋短。
古都的发展条件:
发展历史:
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为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在此建都。
城市格局:
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朝,城内建筑排列成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呈凸字轴线形的城市格局。
名胜古迹:
故宫、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长城、天坛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的城市职能:
职能: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表现: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天安门是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国驻华大使馆都设在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发达,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最多。
飞速发展的北京:
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工业部门变化:
表现:
化学、钢铁、电力等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电子、汽车等科技含量高、污染和能耗少的工业蓬勃发展。
原因:
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资源比较缺乏,其职能对环境保护有很高要求。
存在问题:
北京发展的问题:
北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古建筑保护问题和水资源问题
台湾
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位置: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纬线)穿过台湾岛中部,该线南部为热带,北部为亚热带(温度带)
海陆位置:
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意义与评价:
海洋交通和海防方面的价值大
组成:
包括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
台湾气候:
气候为湿和热。
夏季受季风和台风影响,气候特征为湿热。
地形:
以山地为主,占全岛面积的2/3,岛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多火山、地震。
河流特征:
台湾岛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其上游有风光绮丽的日月潭。
植被特征:
种类丰富,四季常青,呈现热带和亚热带风光。
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P69
台湾的自然保护:
历史著名物产:
蔗糖、热带水果、木材和鹿皮
存在问题:
后果:
水土流失、干旱
解决措施:
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工业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重要工业城市有台北、基隆、高雄。
工业结构调整: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新竹科学园——“台湾的硅谷”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
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
主体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南部,长江下游,面对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运输便利。
人文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经济条件:
经济发达,有国际贸易发达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
政治意义:
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就是利用区内的优势和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不利条件:
本地区缺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
为解决常规能源不足,该地区建起了大亚湾核电站。
轻工业:
该地区轻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部门有服装、家电、食品等,销往国内外。
农业与外向型经济:
有利条件:
气候条件:
珠三角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多。
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
地形条件:
地势低平,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
水文条件:
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
人文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利条件:
人均耕地极少。
农业:
热带水果基地:
主要热带水果有:
香蕉、龙眼、菠萝、荔枝等
农业生产模式:
基塘农业。
主要农产品及销售:
地位:
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港澳经济的发展:
位置:
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临。
北面分别与深圳和珠海量特区相临。
组成:
香港:
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岛屿组成。
香港是世界著名深水良港,香港和澳门都属于自由港。
澳门:
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组成
经济发展:
优势互补:
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三角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是这里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
港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副食品及大部分淡水来自内地。
经济特点:
香港:
是世界上第三大港,注意发展金融、贸易、信息、航运、旅游等服务性行业
澳门:
开发历史较早,港深条件不如香港,不利于发展工业,经济主要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第四节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古长城。
世界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成因:
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地貌特征:
山、原、川。
地形景观多样,主要有塬、梁、峁。
严重的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松软,降水集中,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开发历史长,人口增长快,不断地开荒种地,
过度放牧,开矿。
后果:
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黄河水含沙量增大,黄河下游形成“泥河”。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要靠科学技术,坚持生态建设结构,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丰富的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
地位:
晋、陕、蒙接壤的地区,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4
特点:
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煤田:
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溯,陕西的神府,内蒙古的东胜。
外运:
“乌金三角”的区位居中,有外运之便。
除专门的运煤铁路干线外,还可转变成电能输出。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第七章比较区域差异
第一节中国四大区域的划分
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具体表现为:
一月均温:
0℃等温线
年降水量: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温度带:
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分界线
干湿区:
半湿润区(北)与湿润区(南)分界线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分界线
耕地类型:
以旱地耕作为主(北)与以水田耕作为主(南)
分界线
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北)与亚热带气候(南)分界线
冬季河流有无封冻:
结冰(北)与不结冰(南)分界线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北)与水稻(南)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依据: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自然环境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分布范围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昆仑山以南,
横断山以东
气
候
温度带
温带
亚热带
温带
高寒气候
年降水量
400~800MM
>800MM
<400MM
<400MM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植被
针叶林
常绿林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然特征
土地类型
主要作物
耕作制度
房屋结构
传统交通方式
饮食
北方地区
地形:
平原、黄土高原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旱地
小麦、甜菜、花生
一年一熟
墙体厚、屋顶坡度小
陆地运输,以汽车、马车为工具
面食
南方地区
地形: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田
水稻、棉花、油菜等
一年一熟,一年三熟
墙体高,坡度大
水运,以船只为工具
大米
西北地区
地形:
高原、盆地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盆地
小麦、瓜果、棉花等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
平顶阔或毡彦
以马和骆驼为工具
奶制品、肉制品
青藏地区
地形:
高原
气候:
高寒气候
牧场
青稞、小麦、牦牛等
碉楼
溜索独木桥为主
糌粑
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
位置:
长江流域中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
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称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基本框架。
“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
位置
优越条件
丰富的物产
“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
温暖湿润
地形:
平坦
土壤:
肥沃
河湖:
众多
除盛产稻谷和淡水鱼外,还有棉花、油菜籽、茶叶等,是我国重要的产品农业基地
“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
气候:
温暖
地形:
平坦
土壤:
肥沃
除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农作物外,还盛产柑、桔、梨等水果和难以计数的蔬菜类农产品
长江沿岸地带的工业:
矿产资源:
铁矿:
四川的攀枝花、湖北的黄石、安徽的霍邱
有色金属矿:
四川攀枝花的铁、云南东川的铜、贵州铜仁的汞矿、湖南锡矿山的锑、湖北黄石的铁、江西德兴的铜
能源矿:
四川盆地的煤炭、贵州六盘水的煤炭
磷矿资源:
主要在西南的云贵川
主要工业城市:
以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以宜宾、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中心:
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
长江的纽带作用:
长江把长江沿岸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地区变为一体,为该地
带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版 中考 地理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