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docx
- 文档编号:680464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55.52KB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docx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点难点突破
第一讲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
多义词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
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
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已:
停止。
乞:
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
等候。
解题思路:
“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
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
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
冒,解为“顶着、迎着”。
答案:
A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解题思路:
①郭浩斩杀的是夏人,②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⑤为乱的是老百姓。
答案: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题思路:
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答案:
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解题思路:
“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
参考答案: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解题思路:
“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
参考答案:
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
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
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出,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
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说道:
“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
我请求带领轻兵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
”适逢朝廷在是和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
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丢失。
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
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
郭浩到达泾州郡的时候是半夜时分,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
“替我对你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
”金兵于是退兵而去。
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
郭浩与吴璘前往增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
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
难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
又调任为利州知州。
金人用步兵、骑兵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
吴玠追查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十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
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
绍兴九年,又改任金州、洋州、房州的节制。
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
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方法归纳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
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
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
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
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
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
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安:
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
增加一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
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
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
兵器,军械。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礼不辞小让辞:
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
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
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
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
“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2)目:
(3)清真:
(4)移: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
(2)傍:
(3)不者:
(4)嘿然:
(5)息:
(6)录:
(7)乡使:
(8)寤: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
“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
“正此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
(2)语:
(3)信:
(4)白:
(5)佳:
(6)咸: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
通假字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如:
“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
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
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B.智不必童而状童C.戴发含齿D.未可几也
状:
外形。
童:
儿童。
戴:
顶着,(头上)长着几:
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
B项,童:
通“同”,相同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题思路:
D项,至智:
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答案:
D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
品格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
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
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
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
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
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
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
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通假字的辨析方法1.增加偏旁辨析法。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
这样的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
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去掉“廾”就找到
了本字。
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①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注:
①鲁哀公:
鲁国国君。
②贰过:
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通“”。
2今也则亡“”通“”。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
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这种情况大致有: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家有名士①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
“好骑乘不?
”曰:
“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注:
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
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
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
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
评价。
解题思路:
“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
C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
C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3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4唯父昶异焉
5浑曰:
“何如我?
”
6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解题思路:
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对王湛的不理解。
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
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
A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看望叔父。
答案:
A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
(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
关键词有“因”“共”。
(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辄”“以”“调”。
参考答案:
(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
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
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
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
王济原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
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
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
“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
”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
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
王济姑且问叔父:
“喜欢骑马吗?
”他叔父说:
“也喜欢呀。
”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
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
【邓粲在《晋纪》中说: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
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能。
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
‘叔父用这干什么?
曾经看过没有?
'王湛笑着说:
‘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
今日应当跟你谈谈。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实词 虚词 考点 难点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