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唐睢不辱使命.docx
- 文档编号:680149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3.38KB
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唐睢不辱使命.docx
《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唐睢不辱使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唐睢不辱使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唐睢不辱使命
《唐睢不辱使命》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
日积月累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
通“悦”。
高兴)
2.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
安放)
3.轻寡人与(与:
通“欤”。
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4.仓鹰击于殿上(仓:
通“苍”。
苍鹰即老鹰)
5.寡人谕矣(谕:
通“喻”。
知晓、明白)
6.以头抢地尔(尔:
通“耳”。
语气词,罢了)
二、古今异义
1.唐雎不辱使命(使命:
古义指出使的任务;今指重大的任务)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寡人:
古代君主的谦称;今义指孤独无助的人)
3.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
古代为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这样、如此;今作转折连词,常与“但是”配套使用)
4.非若是也(是:
古义指这样、如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5.休祲降于天(休:
古义指吉祥;今常用为休息)
6.愿终守之,弗敢易(愿:
古义指希望;今义为愿望)
三、一词多义
夫①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义)
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把、凭,介词,下文“以头抢地尔”、“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中的“以”与此同)
②以君为长者(因,介词,下文“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与此同)
亦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副词)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不过,副词)
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派、派遣,动词)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两个“使’’均为动词)
虽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让步连词)
怒①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动词,下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此庸夫之怒”、“非士之
②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徒①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②徒以有先王也(只、仅仅,副词)
四、词类活用
1.亦免冠徒跣(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脱去。
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2.天下缟素(缟素:
名词活用作动词。
穿丧服)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伏、使……流)
4.且秦灭韩亡魏(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亡、灭亡)
5.请广于君(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扩大、补充)
6.轻寡人与(轻: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非若是也(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3)此三子者,皆布依之士也(用“……者,……也”的格式表判断语气)
(4)今日是也(用“……也”的表判断语气,“是”在这里译为“这样”,不表判断)
2.倒装句
(1)受地于先王(“受地于先王”即“于先王受地”,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2)仓鹰击于殿上(“击于殿上”即“于殿上击”,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3)请广于君(“广于君”即“于君广”,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3.省略句
挺剑而起(句首省略了“唐雎”,翻译时应将其补出)
备战中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是(朝代)的(人名)编辑的。
2.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他具有的英雄气概。
文中的“先王”是指,“布衣”是指,是的修辞手法;“寡人”是。
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行为。
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行为。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唐睢( )
(2)怫然( )(3)休祲( )
(4)缟素( )(5)徒跣( )(6)色挠(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2.唐雎不辱使命。
()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4.长跪而谢之。
()
5。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6.岂直五百里哉。
()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8.否,非若是也()
四、辨析下列句子中“子”字的含义:
1.受地于先王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请广于君4.仓鹰击于殿上
5.休祲降于天6.何至于此
五、下面几句中的“之”与“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句于有()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D.肉食者谋之。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下面对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当唐雎说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这是秦王在生命危急关头采取的暂时退让的做法。
这里也反映了秦王的狡诈。
B.秦王用自己“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的话,表明自己不想吞并安陵的诚意。
C“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表明了秦王骄横狂妄,企图通过武力恫吓,迫使唐雎“易地”。
D.唐雌陈述“士之怒”的三个壮举,目的是暗示秦王,他要效法三壮士刺杀秦王。
E.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人物。
七、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不错意”()
(1)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2)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2.“轻寡人”()
(1)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2)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
何至于此!
”()
(1)请您坐下来谈判!
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
(2)请您坐下来!
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
八、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于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投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解释卜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休祲降于天()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火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
才能灵活应付。
清揣摩下列各积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凹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店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
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怫然(fú)休祲(jìn)熠(yù)
B、鄢陵(yān)韩傀(guī)色挠(ráo)
C、唐雎(jū)徒跣(xián)缟素(gǎo)
D.抢地(qiǎng)抢夺(qiāng)辱没(mò)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
一定)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
派)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
因为)
D.寡人谕矣(谕:
通“喻”,明白、知道)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发闾左逋戍渔阳B.度已失期
C.仓鹰击于殿上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4.下列加点的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C、长跪而谢曰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5.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动词用法的是()。
A.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怅恨久之
6.下列各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对下列文言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优惠),这地是继承先王的,(我)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它,不敢交换!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虽然是千里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C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D。
怀怒未发,休浸降:
于天。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
二、填空题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本书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分、、、、、
、、、、、、12策,其中记载了许多“士”的言行奇谋。
所谓“士”是指。
2.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臣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
终于使秦王词穷色挠。
唐雎这种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词?
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4)技亦灵怪矣哉!
()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7)与臣而将四矣。
()
(8)泯然众人矣。
()
三、课内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平?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此三予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以头抢地耳()免冠徒跣()怫然()休祲()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臣未尝闻也()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天下缟素()
(4)休祲()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
4.文中写了哪几种人的“怒”?
其后果各是什么?
5.本段表现了唐雎什么样的精神?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7、下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探究应用拓展性训练
一、开放题
古代名人中有很多不畏强暴,冒死与王侯将相抗争的人,请写出你最佩服的一位,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事迹。
二、创新题
《战国策》中的辩士都十分讲究说话的策略。
请你按下面设定的情境写话。
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学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
(1)请你用一句话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意见。
(2)同学们对班主任有情绪,请你以班长的身份,用一句话劝劝同学们。
《隆中对》文言知识及检测练习
日积月累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伸”。
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
通“以”)
二、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用:
古义为因此;今义为使用)
2.遂用猖蹶(猖蹶:
古义为失败;今义指凶猛而放肆)
3.抑亦人谋也(抑:
古义为而且;今义为压抑、或者)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为可以把……;今义为可能、许可)
5.因屏人日:
(因:
古义为于是,就此;今义为原因、因此)
6.孤不度德量力(孤:
古义为古代帝王自称,我;今义指孤独)
7.此诚不可与争锋(诚:
古义为确实;今义指真诚、诚实)
8.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古义为拜访;今义为照顾、回顾)
9.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
古义为有某种打算。
今义常指故意)
10.至于今日(至于:
古义为到;今义为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11.愿诸君勿复言(复:
古义为再,又;今义指往复、重复)
1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
古义为用来……的;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遂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副词,于是、就)
②遂用猖獗(副词,终于,下丈“然操遂能克绍……”中的“遂”与
此同)
好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动词,喜欢)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名词,友好)
身①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副词,亲自、亲身)
②身长八尺(名词,身体)
以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介词,从)
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介词,把)
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连词,来)
是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代词,这样)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与“由”合成连词,于是)
为①贤能为之用(读wèi,介词,给)
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读w白,动词,作为)
将①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
②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动词,率领)
③君谓计将安出(副词,将要)
信①谓为信然(副词,确实、的确)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③信义著于四海(动词,讲诚信、讲信用)
谓①谓为信然(动词,说)
②谓先主日(动词,告诉、对……说)
③君谓计将安出(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
名词用作状语。
一天天地)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名词作动词。
用箪盛、用壶装)
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外、内:
均为形容词用作状语。
对外、对内)
4.将军宜枉驾顾之(驾:
动词用作名词。
指车、马)
5.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器:
名词用作动词。
器重)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
名词用作动词。
资助)
7.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取得)
8.贤能为之用(贤能:
形容词作名词。
贤能之士)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用“……者,……也”的格式表示判断)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用“……,……也”的格式表示判断)
(3)此用武之国(一般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莫之许”即“莫许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①信义著于四海(“著于四海”即“于四海著”,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②曹操比于袁绍(“比于袁绍”即“于袁绍比”,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③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于秦川”即“于秦川出”,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3.省略句
(1)亮躬耕陇亩(“躬耕陇亩”即“躬耕[于]陇亩”,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在”)
(2)此诚不可与争锋(“不可与争锋”即“不可与[之]争锋”,“与”宇之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代曹操]”,可译为“他”)
(3)君与俱来(“与俱来”即“与[之]俱来”,“与”字之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代诸葛亮厂,可译为“他”)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即“可以[之]为援”,“以”字之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代孙权]”,可译为“他”)
4.被动句贤能为之用(用“为”字表示被动))
备战中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三国志》是部史书,共65卷,人们把它和、、、、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陈寿是朝人,学家。
“隆中对”的“对”是的意思。
3.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有一幅彩页插图《古隆中》,图中有副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的故事,下联讲的是——的事情。
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用诗句称赞说:
“,。
”
4.熟读课文,结合内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最终的策略目标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
一路是;另一路是。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因屏人曰()
2.好为《梁父吟》()
3.枉驾顾之()
4.遂用猖蹶()
5,先主遂诣亮()
6.民殷国富()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奸臣窃命()
3.此人可就见()
4.将军宜枉驾顾之()
5.由是先生遂诣亮()
6.主上蒙尘()
7.内修政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四、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好为《梁父吟》()
2.贤能为之用()
3.谓为信然()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将军宜杠驾顾之
2.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4.此殆大所以资将军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跨州连郡者不叫·胜数
7.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其岩阻,西诸戎,南夷越,外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胄()
(2)戎()(3)箪()
2.我拉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解释
(1):
(2):
3、诸葛亮提出的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抚、和、争、锋、修B.保、和、抚、结、好、修
C、守、和、抚、结、奸、修D.守、抚、和、争、锋、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上句中,“身”的意思是,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
6.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日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针对性训练
一、选择题
l.下列加点字的渎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yuè)造诣(yì)沔(miǎn)帝室之胄(zhòu)
B.庶民(shū)要挟(xié)殆(dài)陇亩(1óng)
C、屏退(bǐng)投笔从戎(1óng)承祚(zuò)
D、颍川(yíng)存恤(xù)躬耕(gōng)倾颓(tu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异读字的一项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B.好为《梁父吟》
C、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D.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3.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唱:
通“倡”,首发。
)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置。
)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穿着。
)
D、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伸”,申诉。
)
4.加点的字在句巾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可就见一蹴而就
B.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
C、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D、时人莫之许也长二尺许
5.下列各句中的“为”可以理解成“是”的一项是()。
A.好为《梁父吟》B.谓为信然
C.士卒多为用者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死国可乎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B.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C、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军宜枉驾顾之(枉:
委屈。
)
B,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遂:
于是,就。
)
C、挟天子而令诸侯(挟:
挟制。
)
D.此诚不可与争锋(诚:
诚实。
)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君谓计将安出?
B.将军岂有意乎?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三往,乃见”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了刘备思贤若渴,课文中略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一形象。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说明诸葛亮自命清高。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需要。
D、“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是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
二、填空题
l.《隆中对》节选自,作者,代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B.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欲信大义于天下()谓为信然()书信往来()
E.孤不度德量力()关山度若飞()
F.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课内阅读
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别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知识 检测 练习 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