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柔性研究综述.docx
- 文档编号:680000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98.28KB
供应链柔性研究综述.docx
《供应链柔性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柔性研究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应链管理》结课论文
姓名:
范姗姗
学号:
102151
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供应链柔性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I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多样性,以及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性使得企业越来越无法单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开始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向“横向一体化整合”的模式转变,这种“垂直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此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SupplyChain)[1]。
正如AcademicAllianceForum(1999)所认为在当前的商业竞争环境下,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正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
所以企业要在新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势必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
过去的研究实践表明有许多因素影响到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例如,业务流程
再造,电子数据的交换(EDI),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等这些供应链资源整合方式。
但是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革新的加快,客户需求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基于时间要求的商业行为越来越多的要求供应链具有更多的柔性特征。
同时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焦点也正从成本、质量和服务转移到运输,柔性和创新上来[2]。
这就是供应链柔性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本文先从柔性的一般性理论的研究思路出发对柔性的研究进行概述,然后按照相同的思路对供应链柔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柔性研究概述
1.1柔性的定义和内涵
柔性的概念最初始于制造领域,因此,对柔性的研究在制造业领域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
对于柔性的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下列说法,王岳峰(2009)对其进行了整理,详见表1-1。
表1-1柔性的几种典型定义[3]
作者
定义
Mandelbaum(1978)
有效地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Mascarenhas(1998)
系统所具有的处理变化的环境和由环境引起的不稳定性的能力
ChungCH&ChenIJ(1990)
经济而快速的响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Upton(1994)
组织以最小的时间代价、精力代价、成本代价和业绩损失(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或反击的能力
Groot(1994)
应对环境需要变化的系统技术特征
Anderson(1991)
变化的同义词而不是应对变化和变动的对策
从对柔性的研究趋势看,柔性的思想在不断得到延伸和丰富,从制造柔性到战略柔性、组织柔性和系统柔性等,柔性研究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
周乐等(2007)纵观前人对于柔性的研究,将前人对柔性的认识和理解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较早对于柔性的认识是从柔性的目的与功能入手,认为柔性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将柔性定义为一种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随着柔性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人们认识到建立柔性能力还应当考虑柔性的效率和效益,体现为构建柔性能力的经济性和快速性;(3)进入21世纪以后,出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对于柔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认为柔性不应当仅仅是企业具备的被动应变能力,而更应当强调其主动性和学习性,而使其成为一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
还有很多学者对柔性的定义进行过界定,也还有一些学者对柔性定义的发展演变从其他视角进行过归纳和总结,在这里就一一赘述。
虽然对柔性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能力[2]”
1.2柔性的分类[4,5]
为了进一步认识柔性的本质,有必要对柔性进行适当的分类,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分类不尽相同。
常见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基于系统的角度的柔性分类,基于决策的角度的柔性分类和基于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的柔性分类。
从系统的角度对柔性进行分类主要是基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整体表现,认为柔性分为系统运作柔性和系统固有柔性,系统柔性是系统各个功能部分柔性的综合体现,而每一个功能部分的柔性又可以分为软柔性(如管理柔性和人力柔性)和硬柔性(如设备柔性),而要获得系统柔性的最大化,必须软硬结合。
从决策的角度对柔性的分类主要集中于基于决策的时间维度,认为存在长期柔性和短期柔性。
从不同的层面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战略(长期)柔性、战术(中期)柔性和运作(短期)柔性。
更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从与环境的关系考虑,根据环境不确定的类型对柔性进行分类,这种方法着重点在于柔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常常将柔性划分为几个维度和要素。
此外还有从其他视角对柔性进行的分类,如吴冰等(2007)和邓宁(2005)对柔性分类的归纳和整理。
1.3柔性的度量[4,2]
研究柔性度量的目的在于增强柔性理论的实用性,有了合理的柔性度量体系,就可以对柔性进行比较,判别提高柔性方法的实际效果,更好地制订提高柔性的方法与策略。
柔性度量的方法论研究存在两个不同的视角,一种观点认为对系统柔性的度量应当从系统内部本质属性而不是系统外部运作表现入手,通过对系统本质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来度量系统柔性的大小。
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于多数较为复杂的系统,从系统内部视图对柔性分析往往很难将柔性的各个因素综合起来,全面地反映系统整体的柔性。
而从外部视图给出一些从外部可观测的、反映其适应变化能力的指标,能够使系统中一些隐含因素对柔性所起的作用反映出来,可以更加综合、客观地评价系统的整体柔性。
柔性的具体度量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柔性度量指标的确定,一致认同的柔性度量指标主要是范围性和响应性,此外还有可操作性、动态性、静态性、灵活性、一致性以及延伸性等。
其次是具体度量方法的应用,通常包括路径分析模型、Petri网模型、信息理论、决策理论、财务分析,基于价值考虑、测量理论和实证分析等。
较新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运用较新的评价方法,如模糊理论、熵等对柔性进行度量。
此外,邓宁(2005)也对柔性尤其是制造领域的柔性度量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尝试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性的一些原则,以利于今后供应链柔性度量的研究。
但是邓宁重点是对柔性的度量方法的总结,而对度量指标的研究变化趋势和特点比较少提及。
二、供应链柔性的研究综述
至今有关对供应链柔性进行系统分析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
正如人们把柔性从单个企业的层面扩展到供应链这一层面上来一样,供应链柔性与文章前面提到的柔性的概念也有所不同。
供应链柔性将柔性从单个企业内部延伸开来到整个供应链,这意味着我们在研究供应链柔性时既要研究供应链上单个企业节点的柔性,也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整体的柔性。
下面也遵循柔性理论的研究思路依次对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和内涵、类型和度量研究一一总结如下。
2.1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和内涵研究
国外对供应链柔性的研究较国内早,也比较成熟。
RhondaR.Lummus(2003)[6]将供应链的柔性定义为:
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柔性构件的运作及节点企业相互合作的结果。
这里Rhonda提到的柔性构件包括运作系统,物流过程,供货网络和组织设计以及信息系统。
AdrinaMello(2002)[7]将供应链柔性理解为是有能力快速的、代价较少的重构系统。
Vickery等学者(1990)[8]认为:
供应链柔性应被定义为直接影响企业顾客的柔性的综合,这些影响顾客的柔性中包括如增加顾客价值的柔性(这些柔性的产生要求供应链上两个甚至多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共享,无论在企业的内部,如销售和制造部门等,还是在企业外部,如与供应商和渠道伙伴的合作等)。
国内有关供应链柔性研究的文献在近几年来有所增多。
马士华等(2001)[1]指出,对于需方而言,供应链柔性代表了对未来变化的预期;而对于供方而一言,它是对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动的估计。
侯玉莲、王迎军(2003)[9]提出把供应链柔性作为动态环境下的战略柔性之一,他们认为供应链柔性是企业采购过程中原料价格、数量与供应商结构的适应性和可调整性,其中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是影响供应链柔性的重要因素。
王在龙(2005)[10]对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如下:
供应链柔性是供应链成员间相互合作,综合利用链上资源和技术以满足外部市场与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能力。
张云波等(2003)[11]等对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如下:
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具有的在合作伙伴核心能力有机集成的基础上,软、硬件系统协同所具备的灵活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利用变化并能创造变化的竞争能力。
这里,软件系统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思想方法、以及信息系统所运用的软件、协议、操作平台等在内的有形或无形的“软”件;硬件系统包括机器设备、固定设施、及一切为经营服务的有形物质实体集合。
邓宁(2005)[2]认为如何在供应链系统环境中,以一种内耗损失最低,反应最快的方式来设计柔性从而有效地应对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研究供应链柔性的目的和重点。
并基于柔性和供应链柔性的特性给出了广义的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即以客户为中心的多个企业在共同分享知识、资源的同时,所共同构建的能对变化的内外市场情况作出快速调整的一种供应链系统。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于供应链柔性正在不断完善,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此外,现有文献关于供应链柔性的各种定义,通常与制造系统的柔性类型相关。
这种定义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供应链不但应该具有对需求变化的动态响应能力,还应该强调供应链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任何供应链参与者的绩效会受到整个系统的内在限制。
以上这些问题将会对供应链柔性的分类及其测度研究产生限制。
2.2供应链柔性的分类研究
Vickery(1999)基于以前运营文献从供应链的角度界定了五类供应链柔性。
这五类界定柔性包括:
产品柔性、产量柔性、新产品柔性、分配柔性、反应柔性。
虽然Vickery对柔性的描述是恰当的,但是对于柔性的大多数功能而言却仅被赋予在一个特定企业的某一功能领域。
例如制造通常只对产量柔性负责,市场通常只对销售柔性负责,而研发只对新产品引进柔性负责等等。
显然从一个内部的观点关注这些柔性,供应链的大多数作用就会失去。
在以后的研究中,有的学者开始从供应链角度来研究柔性的构成,其中LeslieK.Duclos,RhondaR.Lummus,RobertJ.Vokurka等学者基于Vickery的观点提出了一种供应链柔性的概念式模型。
他们认为对供应链柔性的一个完整界定应该是包括供应链中所有能成功满足客户需求活动的柔性维度。
在供应链上的柔性增加了在链上所有伙伴之间及其各自成员组织内部的柔性需求。
为此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划分成六要素:
生产系统柔性(包括制造与服务柔性),市场柔性,物流柔性,供应柔性,组织柔性以及信息系统柔性。
同时以图示的方法指出了这六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供应链柔性要素之间的关系
国内对供应链柔性的分类的研究也取得了以下成果:
我国学者张云波(2003)根据供应链进行的主要活动,将供应链柔性系统分为8个柔性子系统:
研发柔性子系统、资源柔性子系统、柔性制造子系统、物流柔性子系统、信息柔性子系统、柔性决策子系统、供应柔性子系统、文化柔性子系统。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用每个子系统可以变换的状态集合数和能力集合数来描述其柔性水平。
方明、邓明然(2002)认为,供应链柔性主要包含三种,它们是产品柔性、时间柔性和数量柔性。
其中,产品柔性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引进新产品的能力;时间柔性代表一种速度,即是指供应链响应顾客需求的速度;数量柔性是指供应链应对顾客需求数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应 柔性 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