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精编版.docx
- 文档编号:6799420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80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精编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精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精编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6、度及其意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
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
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
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7、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②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其统一性表现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其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
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
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间接后果一是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二是使资本主义发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三是最终造成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1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相应地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4、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15、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8、利润和平均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者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己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后果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主要有:
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
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既产生的积极的影响,也带来的消极的后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重要 考点 答案 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