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79862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5.13KB
《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与答案.docx
《《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与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与答案
《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崖限当道者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骤得骤:
多次自京师乘风雪乘:
冒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
居住
C.击空明兮溯流光溯:
逆流而上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稍:
稍微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
端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
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糜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6.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客有吹洞箫者④何为其然也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⑥余所不至也⑦余始循以入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7.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4)苏轼《赤璧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5)苏轼《赤璧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9)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10)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
(不超过30个字)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
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
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
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
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
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
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
10.《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如诗如画,清风,明月,水光,天色等融为一体。
请借鉴这一段的写法,描述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0字。
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
沿长江顺流东下。
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
歌唱窈窕这一章。
2.【答案】B
【解析】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
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
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
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3.【答案】D
【解析】A项,有误。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知不可乎骤得”意思是:
(我)知道这些不可能一下子得到。
B项,有误。
“居”,停留;“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意思是:
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C项,有误。
“稍”,逐渐;“稍见云中白若标樗蒲数十立者”意思是:
逐渐地看见云海中隐约浮现出几十具像樗蒲一样东西,那是远处的群山。
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扣舷而歌之”意思是:
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侣鱼虾而友糜鹿”意思是:
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
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
“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
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越长城之限”意思是:
越过长城的城墙。
5.【答案】C
【解析】A项,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B项,古义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为“美貌的女子”。
C项,古义、今义均为“一会儿”。
D项,古义为“到达”,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6.【答案】A
【解析】①介宾短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②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凌茫然之万顷”;
③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④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为何其然也”;⑤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之崖限”;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⑦省略句,完整的句子是“余始循(之)以入”;⑧被动句,以介词“于”为标志;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
①介宾短语后置;②③⑤定语后置;④⑨宾语前置;⑥判断句;⑦省略句;⑧被动句。
故选A。
7.【答案】C
【解析】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8.【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
徘,徊,苇,顷,舳,舻,旌,蔽,幽,壑,潜,嫠,蜉,蝣,粟,瞬,徂,徕,臾。
9.【答案】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解析】先指出这一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心理效应),然后再概括出“潘多拉效应”的本质属性即种差(“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结果与预期恰好相反”),再按照定义的格式“临近属概念+种差”进行组合即可。
10.【答案】乌江,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
江水是绿色的,两岸的山也是绿色的,就连那清澈的天空,似乎也被大片大片的绿渲染得渗透着浓浓的绿意。
暑假,我坐船沿乌江逆流而上,船启动后,这种绿的感觉就显得格外亲切,我被绿色簇拥着。
乌江蜿蜒曲折,清澈见底,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江底,越往深处,江水愈发绿得可爱。
伸出手来,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继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好似刚才触及的是凝脂。
这是一种纯洁的绿,没有掺杂一点瑕疵,掬起一捧仔细地嗅,仿佛还能闻到一股清新的绿的气息。
船疾驰而过,激起了白色的浪花,顷刻间泛起涟漪,向四周荡漾开去。
平整如玉的江面,霎时间变得波光粼粼。
岸边是一黛青山,青山绿水连为一体,交织出一幅关于夏日的图画,仿佛张大千笔下的山水写意画。
【解析】本题要写“你游历过的某处风景名胜”,要“借鉴”《赤壁赋》第一段多种风景融为一体的写法,且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如写名胜古迹“乌江”,用一个“绿”将山、水、天空以及“被绿色簇拥着”的“我”融为一体。
调动视觉(满眼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触觉(指尖刚触及水面,一丝凉意便传遍全身)、嗅觉(掬起一捧仔细地嗅)等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江水愈发绿得可爱)、比喻(平整如玉的江面)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醉人的山水写意图。
重点知识能力提升
一、阅读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日: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日: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虞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④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改动)
(注)①巉(chán)岩:
高峻的山岩。
②蒙茸:
茂密的乱草。
③冯夷:
水神名。
④畴昔之夜:
在这里指昨夜。
畴昔,往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
已经
B.听其所止而休焉听:
听任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
恰巧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顾:
只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B.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C.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D.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3.把此篇文章(后赋)与课文(前赋)相对照阅读时,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后赋是苏轼初游赤壁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以议论为主,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从文中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履巉岩,披蒙茸,踞虏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3)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
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一青又先返。
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
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
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
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
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
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
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甖,瀑坠甖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
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
石潭壁上有刻文曰:
“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
绍圣丙子正月甲寅。
”凡三十六字。
“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
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
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
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
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巳,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
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
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
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
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9.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
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
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②,以为凌云③之游。
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
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
于时极乐。
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
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
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
(注)①轩冕:
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
②汉嘉:
蜀地名。
③凌云:
指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山水之能娱人娱:
_________________
(2)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寓:
_________________
(3)延请工画事者工:
_________________
(4)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其:
_________________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2)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
12.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
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二、语言综合运用
13.下面是《赤壁赋》中的一段话,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把它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夜的文字。
注意展现作者内心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宛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4.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功,展示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
“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
唐玄宗就曾亲自撰写《纪泰山铭》一文,勒碑于岱顶大观峰。
但八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却在泰山之巅树立一块无字碑,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常言道:
“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
”汉武帝为什么树立无字碑?
请合理推测,概括两点理由。
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此类试题要结合文章及句子的含义作答。
D项,“道士顾笑,予亦惊寤”的意思是:
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首先比较四个选项,只有第三处断句不同,可从第三处加以排除,“畴昔之夜”是完整的偏正结构,做时间状语。
此外,“飞鸣”修饰“过”,“而”表示修饰关系,所以应在“夜”后断句,排除A、C、D三项。
译文:
噢!
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比较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语境、情感主旨,将各项内容分别回归文本分析作答。
D项,“后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错误,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
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
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所以选项中的“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有拔高之嫌。
4.【答案】
(1)踩着高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乱草,坐在像鹿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攀到鹘鸟的高巢(意谓攀到鹊鸟筑巢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2)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敢久留。
(3)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任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
(1)“履”:
名词作动词,踩着;“披”,动词,拨开;“踞”,动词,“蹲坐”;“危”,形容词,高。
(2)“予”:
我;“悄然”:
形容词,默默地;“肃然”“凛乎”,均为“害怕的样子”;(3)“放乎中流”:
省略句;“听”:
任凭,听凭;“焉”:
兼词,在哪里。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泰山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