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疮疡-3.pptx
- 文档编号:67984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PPTX
- 页数:68
- 大小:9.08MB
中医外科-疮疡-3.pptx
《中医外科-疮疡-3.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疮疡-3.ppt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疮疡(3)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概念:
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初起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扩散迅速,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如莲蓬蜂窝。
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至30cm以上。
发病年龄:
中老年、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内陷好发部位:
项后、背部西医病名:
痈有头疽五头顶百会疽额部额疽项部脑疽背部两侧搭手膻中穴膻中疽鬓角鬓疽耳后高骨处左夭疽、右锐毒脊背正中背疽、发背胸部缺盆疽少腹部少腹疽四肢太阴疽、石榴疽、臀疽、腿疽饮药酒酒毒发湿痰郁洁痰注发按形状莲子发、蜂窝发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基本一致,故并作有头疽论述。
有头疽的不同命名脑疽搭手有头疽的感染扩散少腹疽病因病机有头疽感受风温湿热火毒之邪气血运行失常凝聚肌表劳伤恣欲精伤火盛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生发展倾向:
1、体虚消渴易发本病2、阴虚水亏火炽,毒势更甚3、气血虚弱,毒滞难化,易于内陷脏腑蕴毒外因:
内因:
情志内伤气郁化火西医认为本病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诊断好发部位:
项后、背部年龄:
中老年发病初起局部肿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向周围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时历近一周。
以后肿块增大,创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其常超过10cm,一开始即伴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天左右:
(1)一候成形(3)三候脱腐
(2)二候化脓(4)四候生肌一候(初期):
红肿结块,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全身症状明显。
二、三候(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如蜂窝,常超过10cm,甚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
脓液畅泄,腐肉渐脱,则全身局部症状渐退四候(收口期):
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
预后:
项背部不易透脓,病情较重,内陷多见四肢容易透脓,病情较轻,陷证少见体虚、消渴易内陷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糖、尿糖,脓培养加药敏,电解质。
鉴别诊断1、发际疮:
(疖)疮小位浅,多小于3cm。
无明显全身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但易反复。
2、脂瘤染毒:
脂瘤感染发际疮治疗辨证论治:
按初起、溃脓期、收口期三个阶段,分别采用合营解毒,清热利湿,托里解毒,调补气血之法,谨防疽毒内陷。
外治早期应用箍围聚肿药,中期应用提脓祛腐药,后期应用生肌敛疮药,并选用切开法、药线法、拖线法、垫棉法等,以透脓达邪,促进疮口愈合。
内治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滋阴生律,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治疗治疗外治初起:
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金黄膏/千捶膏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冲和膏酿脓:
八二丹/七三丹,金黄膏。
腐脱九一丹,红油膏波动感扩创排脓,十字形切开收口:
生肌散、白玉膏。
空腔垫棉法其他疗法:
1.中成药六应丸或六神丸2.降血糖药物3.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选用抗生素。
4.支持疗法治疗有头疽的十字形切开引流预防护理1、预防:
一是注意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防止感染扩散;二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加皮肤抵抗力;三是有糖尿病时应积极治疗。
2、护理: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切忌挤压,患在项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患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并减少行动;患在项背部,睡时宜侧卧,创周皮肤保持经常清洁。
外敷药膏应紧贴患部,掺药宜散布均匀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等刺激发物,以及甜腻事务,伴有消渴病者,给予消渴病饮食;虚证气血两虚行滞难化者可适当增加营养食品,如鸡、肉等概念:
流注是发生于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1、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深处2、发病急骤3、漫肿疼痛,皮色如常4、易走窜,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分类:
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西医病名:
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脓肿流注六流注西医认为本病是由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断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部位产生转移性脓肿。
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
髂窝脓肿是髂窝淋巴结及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发生感染,脓液向后穿破髂腰筋膜所致。
病因病机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流注正气不足,邪毒流窜感受暑湿,客于营卫疮疡余毒,流窜入血损伤产后,瘀血停滞诊断病位:
多见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等处临床表现:
初起(肿疡期):
肌肉疼痛漫肿,皮色如常,按之微热肿胀焮热疼痛,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脓成(脓疡期):
皮红而热,按之中软,壮热不退溃后(溃疡期):
脓黄稠或白粘或挟瘀血块,红热肿痛渐消,约经2周左右,脓尽疮口愈合。
诊断全身症状:
初起伴有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
成脓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舌苔黄腻,脉洪数。
溃后身热渐退,食欲增加。
患侧大腿拘挛,跛行23d患部疼痛,大腿向上内缩内收不能伸直,痛牵腰部d髂窝部可及痛性肿块3d成脓d收口正常髂窝流注诊断转归:
1、脓尽收口而愈2、正虚邪恋溃后身热不退,他处又发3、毒传脏腑内陷或内痈辅助检查:
血象、血培养、B超鉴别诊断环跳疽:
疼痛在髋关节,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髂窝流注屈而难伸),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髋关节流痰:
起病慢,虚痨史,患肢伸而难屈,化脓在612个月以上,大腿及臀部肌肉萎缩,站立时臀纹不对称历节凤:
患病关节大多红、肿、热、痛,且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不会化脓溃破,患侧大腿收缩屈曲度较轻。
其全身症状也比流注轻。
环跳疽治疗辨证论治宜清热解毒,合营通络之法内治:
1.余毒攻窜(疮疡病史+热毒)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2.暑湿交阻(夏秋发病+暑湿)解毒清暑化湿清暑汤加减3.瘀血凝滞(损伤、产后、挟瘀)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
初期:
肿而无块金黄膏、玉露膏肿而有块太乙膏、红灵丹脓成:
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溃后:
生肌散、红油膏、垫棉法若多处相互串联贯通者,可用绷带缠缚患处,获奖串联贯通处彻底切开,以加速疮口愈合其他疗法1.中成药小金丹,0.6g,bid2.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治疗预防护理1、预防:
及时正确处理疔、痈及皮肤破损2、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西瓜汁。
热退而肿块未消时,仍需要卧床休息以免反复。
加强营养忌食鱼腥、辛辣刺激性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髂窝流注愈合后功能障碍者,宜帮助患者作适当的下肢伸屈功能锻炼。
在疾病痊愈或完全收口两周后,指导患者坐椅子上,取直径8cm左右的圆筒或酒瓶置于地上,患足踏在瓶上,来后滚动。
结语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转移多发性脓肿。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应与流痰、环跳疽和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治宜清热解毒,合营通络之法。
临床治疗应内外治疗紧密结合,注重预防及护理。
概念: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躯干内发丹毒头面抱头火丹下肢流火、腿游风新生儿赤游丹毒特点:
起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
西医病名:
也称丹毒,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七抱头火丹流火诊断1、病史:
皮肤粘膜破损、足廯等病史。
2、前驱症状:
恶寒发热,头痛骨楚。
3、病位:
小腿,头面。
新生儿常为游走性。
4、局部表现:
颜色鲜红,边清,灼热,触痛。
5、病程长,易反复6、新生儿游走性,易皮肤坏死,易内陷7、辅助检查WBC发于头面部、腿胫部、新生儿分别论述病因病机热毒搏结肌肤丹毒血分有热肌肤粘膜破损染毒新生儿胎热火毒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但因所发部位、经络不同,其火热和兼夹之邪稍有差异。
外受湿热火毒胸腹腰胯肝脾郁火新生儿胎热火毒头面部多挟风热下肢多挟湿热致病菌:
溶血性链球菌鉴别诊断发(急性蜂窝组织炎):
局部红肿,中间隆起色深,四周色淡边界不清,胀痛持续,化脓跳痛。
漆疮(接触性皮炎):
过敏物接触史,局部红肿、水疱、丘疹为主,伴焮热、瘙痒。
瓜藤缠(流注):
好发于青年女性,侵及下肢,常绕胫而发。
面游风毒(头面部脂溢性皮炎):
病发突然,焮热红肿,两目合肿。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治疗辨证治疗:
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内治1.风热毒蕴:
发于头面部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2.肝脾湿火:
发于胸腹腰胯部清肝泻火利湿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
发于下肢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4.胎火蕴毒:
发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外治外敷法: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或丝瓜叶汁、金银花露调敷。
小切口引流法:
成脓皮肤坏死,切小口12个引流,掺九一丹,敷红油膏。
其他疗法砭镰法:
下肢复发性丹毒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抱头火丹及赤游丹禁用!
输液:
清开灵静滴预防与护理1.预防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颜面部丹毒者,戒除挖耳、挖鼻恶习,以减少复发。
2.护理卧床休息,充分饮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已形成大腿风者,每天在起床时可用绷带缠缚,宽紧适度;亦可用医用弹力护套绷缚。
毒邪内功者,宜半流质饮食。
结语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
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风热毒蕴证,治宜疏风解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肝脾湿火证治宜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附:
类丹毒类丹毒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以多发于手部的肿胀性紫红色红斑,向四周缓慢扩散、中心减退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与中医文献中“伤水疮”相似。
多因猪骨、鱼刺等刺伤皮肤或外伤后接触猪肉、鱼肉,感染毒邪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红斑毒丝菌又称猪丹毒杆菌引起。
多见于屠宰业、渔业、饮食业、制革业工作者,兽医或家庭妇女。
一般先有局部外伤史,好发于冬季。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病程一般在10-12日,亦可长达3-4周。
分类:
局限型、弥漫型、败血症型类丹毒概念:
发颐(yi)是热病后余邪热毒结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常发生在热病后期,一侧发病,颐颌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出现内陷变证。
西医病名: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八发颐病因病机发颐气血凝滞腐肉为脓热病余毒结聚少阳阳明之络脾胃积热上蕴阻络西医认为,本病乃继发于急性热病或大手术后有细菌感染引起的腮腺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见致病菌有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诊断发病情况:
成人,热病后、大手术后、体虚。
一般单侧,也有双侧。
局部表现:
初起颐颌间疼痛、肿胀、紧张感,张口稍困难。
口内颊部腮腺导管处粘稠分泌物溢出。
脓成痛剧、皮红肿热、波动感、腮腺开口处溢脓。
溃脓颐颌部或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脓,脓出臭秽。
全身症状:
发热、正虚可内陷。
辅助检查:
血象、脓培养、B超检查鉴别诊断痄腮:
多见于5-15岁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
常双侧发病,先一侧腮腺肿起而后累及对侧,不会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颈痈:
多见于儿童。
常发生于颈项两侧,颌下、耳后、及刻下也可发生。
发病前多有乳蛾、口疳或头面部发生疖肿,或附近皮肤黏膜破损等病史骨槽风拔牙,溃脓日久不收,死骨排出。
骨槽风痄腮颈痈治疗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为原则。
强调早期治疗,以消为贵。
注重外治疗法,一旦成脓则宜切开排脓。
内治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2.毒盛酿脓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3.余毒留恋清脾泄热,化瘀散结黄连解毒汤加减。
治疗外治初起金黄膏、玉露膏。
脓成切开排脓(切口方向)、八二丹药线。
口腔粘膜出脓青吹口散外搽。
脓尽生肌散、红油膏。
其他疗法1.抗生素出现高热不退或热毒内陷脏腑之危象时,可以加用抗生素。
2.支持疗法出现高热不退,患者进食困难时可以静脉补液。
预防护理1、预防:
热病后、大手术后、体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 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