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文档.docx
- 文档编号:6793619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15KB
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文档.docx
《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文档
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9年10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基本教学要求》(试行)[1](以下简称《课程要求》)颁布,提出高职英语(非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
一、引言
对照1993年及2000年出版的《课程要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从注重语言基础知识过渡到职场环境下的交际能力,从对听说读写译并重转移到以听说能力为重点,并增加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这些变化既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也体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然而,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却难以得到完整体现,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出现,生源整体质量大幅度下降,如果教师依旧按此要求组织课堂,会产生大量无效课堂。
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制约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因素
)是否1:
([2]提出四个标准Furey有关教学目标的制定,
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2)是否适合学生的目标?
(3)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
(4)是否具有效果的可评性?
其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标准都意味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到哪里去”,还要考虑“从哪里开始”,即学习的主体学生和环境。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基础
近年来,随着高考报考人数的不断减少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排在最后录取批次的高职院校生源受到了巨大冲击,生源危机日趋严重。
为此,各高校不得不再三降分录取,自2012年开始,录取分数线已经降至200分以下(高考满分750分,中考满分650分)。
新生入学门槛的降低造成基础较差的学生比例大幅上升,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大幅下降。
为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现状,笔者对本校2014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300份,涵盖语文教育、护理、建筑技术、汽车维修、会计电算化五个专业,收回的有效问卷275份。
为保证调查效果客观真实,本调查表不要求调查对象填写姓名,只需按个人实际情况打钩。
从高职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学力基础)来看,及格分90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2%,介于60-89分的学生比例为50%,60分以下的学生比例为38%;在学习动机认知方面(可以多项选择),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为65%,为,出于兴趣爱60%了应付考试(包括期末考试和四级考试)的为
好的比例为25%;在自信心方面,认为自己能学好英语的学生比例为64%。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的学力基础普遍较弱,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工具性动力,缺乏持久推动个体活动的内部动机,更有部分学生已经对学好英语失去信心。
同时,伴随生源质量下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如目标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组织纪律涣散,甚至人格修养缺乏等。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高职高专学生学力基础薄弱和落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在体现职业性的同时,还必须以学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主轴;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情感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在保持整体性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以面向全体学生。
(二)高职院校英语学时设置
《课程要求》明确规定“教学时数原则上不低于180学时”。
“在充分考虑和权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构成、整体学时基本状况、英语教学基本特点以及学生接受英语教育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我们认为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的学期设置最低应为三学期,最高应为四学期;学时设置应为周四学时”[3]。
然而,由于高职教育实践环节的不断增加,高等职业院校的课内教学总学时日趋减少。
为了保证专业课的正常课时,很多院校在压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课时,“最短的只开设两个学期84学时左右”[3]。
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的缺乏和思想文化的“外来性”决定
了学生基本上不可能自然学会英语,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不同程度地掌握。
而且,学好一门外语是极不容易的。
因此,基于现行的英语课程学时设置,对教学目标大而广的追求是不太现实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更加具体化、人性化,以免挫伤教学双方的自尊和自信。
(三)高职英语的客观需求
任何外语政策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不应该脱离需求分析。
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两个方面。
作为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对英语的社会需求是毫无异议的。
作为个体,对于社会需求会做出“潜意识”的积极反应,学英语的欲望也会增加。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需求又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两个方面,“前者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需要,后者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对英语能力的需要。
”[4]主观需求带动的学习欲望仅仅是潜意识的,真正能够给予学生动力、让他们“背水一战”的是客观需求。
然而现实是客观需求严重不足,“中国社会对于英语的需求,除了学校里、课堂上以及涉外单位,是很小的。
也就是说,尽管中国有2亿左右的学生……但是在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需要使用英语的即使是200万,也只有1%”[4]。
当社会的实际需求很小时,英语学习就存在可替代性,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英语应该被“边缘能否利用语言而是促使我们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化”,
教育的另一人文教育性质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
如果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主观需求之上,工具性应该是在先的,这与现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都是吻合的。
对于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好并且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先“富起来”,未来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而对于一部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的学生而言,把语言技能和知识置于首位,恐怕只能加深他们对英语的焦虑和反感。
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能把人文性置于首位,重视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个性的发展,为他们创设一个有助于英语生命充分生长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继而在学习中感受到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对他们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帮助,体会到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体验到人文关怀,他们将会从另一方面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因此,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有不同的侧重。
三、课程目标的完善
(一)人文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要求》增加了人文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要求涉及了人文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情感教育,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这.
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但可惜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中均没有明确的描述,仅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
这增加了教师使用和把握的难度,甚至可能使教学走入误区。
第一,教师容易形成人文教育内容不重要的错觉,造成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忽视。
这对高职英语教学是极其不利的。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情感障碍,对英语学习持有焦虑甚至排斥的态度。
[5]解决学生学习本身的情感问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启动”教学,而且将影响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在语言习得中指语言学习者用来提高其目标语语言能力的一切活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习策略的价值和培养)。
学习策略的获得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英语教学。
最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好语言首先有助于准确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能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世界意识。
这三者的有效教学将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巨大的动力系统,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要求中必须明确提出这三者,甚至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人文教育要优先于语言技能教育。
第二,情感教育、学习策略和文化均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对这三者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理解会把教学带人不同的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
文化教学包括两个层次,例如,方向。
.
[2]如果不作具体的要求,许多教师会把教学局限在文化知识层面。
很显然,我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把后者作为学习的最终和最高目标是不相符的。
然后是文化知识层学习的广度。
学者胡文仲把文化的学习分为三种:
流行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和服饰等;高层文化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宗教等;深层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7]。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学习还要把母语学习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包括在内。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哪些作为教学的内容,既能“实用”,又能“够用”,需要有一个指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情感教育和学习策略亦然。
因此,现有的《课程要求》需要在“教学要求”部分对人文教育的三个部分制定出分级目标和标准,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并合理组织教学中的各项活动。
(二)课程目标多元化
《课程要求》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差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高职院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然而,这只是解决了“教学到哪里去”的问题。
“到哪里去”的前提是“从哪里开始”,即学生学习的起点。
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时并没有对某一专业的英语水平或者因而是依据学生志愿从高到低录取,学业成绩作出特殊的要求,
此,每一个专业内部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基础都有所差异,都存在基础较好、一般和较差这三个层次的区分。
依据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要求较低专业的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因目标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而要求较高专业的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目标过高放弃提升英语能力的努力。
同时,英语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还能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丰富人文素质。
即使同一专业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有仅仅为了拿到毕业证书的,有为未来职业考虑的,有想考大学英语四级、专升本或考学位英语的,也有出于兴趣而学习的。
他们的兴趣可能在文学、科技等某一领域,也可能在听说读写译的某一专项技能。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点和兴趣不会因专业而改变。
高职英语改革的总目标是“使所有学生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3]。
因此,高职英语课程的语言目标应该多元化,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各奔前程”,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从目前高职英语学情的复杂化出发,除了按专业进行分层次要求之外,还要制定按学生学习能力基础进行分层的目标要求,为同一专业内部的教学提供参考。
此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定一些有利于学生未来持续学习“用得上”的目标,比如对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及演唱等才艺表现方面提出较高目标,以激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
(三)语音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音是语言发展的物质外壳,是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其它语言技能的基础。
正确的语音不仅有助于与别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还能促进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肖旭月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概率统计和自然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学生英语单词拼写错误进行研究并发现:
语音因素在拼写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52.7%的拼写错误与语音有关,38.5%的拼写错误与音、形转换规则有关[8]。
尽管语音教学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完成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经历了初中、高中六年的英语学习,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于一些边远地区或小城镇的学生,他们的教师本身就缺乏良好的发音,另一方面受应试的影响,语音在中学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原因.只有少部分学生掌握了音素、音调等基本语音知识,甚至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语音知识,出现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发音的现象。
如果忽略这一现实,显然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1]。
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音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然而,在《基本要求》的各层次对听说读技能的要求中,均没有提及对语音、语调的明确要求。
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音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笔者结合教育部在2011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职教)理解1学的实际,总结出了语音教学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
(.
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了解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和节奏等内容;(3)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能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词组、辨别不太熟悉的单词和简单语句;(4)在实际交际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根据语音、语调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未来英语的可持续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语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已有准备水平之上,才能保证之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和有效。
新形势下,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寻求“权威的声音”或者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是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状况和个体特征差异,体现差异和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有所发展。
当然,这样的改变会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难题,但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我们要多思考、多协调、多想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形势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思考 文档 新形势下 高职 公共英语 教学 目标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