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678657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65KB
小学音乐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音乐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音乐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发现生活之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律动、模唱、对比等方法学习歌曲,初步掌握弱起小节、一音多字的演唱,准确地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意境和风格。
3、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能用平稳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正确运用四三拍进行音乐活动的实践与创编。
2、教学难点:
四三拍在歌曲中的掌握及实践运用
3、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简谱卡片
四、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导入】:
师:
同学们好!
(生:
老师好!
)
师:
把眉毛抬起,声音位置高一点:
同学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真棒!
用刚才的声音跟老师这样唱---
lv:
3--|5--|4--|6--|5--|4--|3--||师:
同学们还可以这样唱,想象一下把每个音从头顶拉出来
师:
非常棒!
下面我们一起把刚才演唱的旋律线画一画。
再跟着钢琴唱一唱。
【创设情境初听歌曲】:
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
下面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歌,请你仔细聆听,老师的歌声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又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
回答
师:
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歌是一首美国田园牧童歌曲,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牧场上的家》。
牧场上的孩子在牧场上长大,他们把牧场当成了自己的家。
(出示图片)
师:
这就是歌曲中的牧场,漂亮吗?
有成群的牛羊,还有大片的牧草,真是美极了!
让我们赶快和牧场上的孩子们一起,去感受那美丽的家吧!
先跟老师一起,到牧场去散散步!
【随歌曲做律动】:
师:
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通过这个舞蹈,你们对歌曲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答
师:
带着这种舞蹈的律动感和快乐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简谱学习】:
师:
我们先来看乐谱。
请先听老师唱一遍谱,请观察,一共有几个乐句?
生:
答
师: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边唱边调整乐谱)
师:
调整结束后,你发现了什么?
师用不同颜色做标记
师:
观察一下一二句,开头有什么特点?
(从弱拍开始的)在唱的时候,声音要轻而快。
师:
让我们一起随琴,用lv来模唱一下。
注意歌唱状态。
第三句用手势表示音的高低,并在最后的音上做处理,把时值唱足。
【模唱旋律】:
师:
下面让我们带着舞蹈的感觉,再来模唱一遍旋律。
【歌词学唱】:
师:
先听第一段范唱,歌曲中,下面带横线的歌词是怎么演唱的?
生:
连起来唱
师:
我们来一起唱一唱。
【完整演唱】:
完整随琴唱全曲。
【拓展活动一】:
师:
同学们,大家的演唱有进步!
这么好听的一首歌曲,你还能想到哪些办法,让它变得更加丰富呢?
生:
答
师:
好主意!
还记得课前我们唱的练声曲吗?
再来唱一唱
我们把它放到歌曲的最后一句,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接前一句练习,然后分两大组互相唱。
师:
今天老师准备了两个有趣的声音节奏,是嘴巴发出的,你们想学吗?
你听:
嘣次次嘣次克蹦哈想学一下吗?
分组练习五分钟,试着把这个节奏,加到歌曲中。
老师指导。
小组展示并评价
【拓展活动二】:
美国乡村音乐
师:
同学们,还记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是来自哪个国家吗?
(美国)没错!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牧场上,体验到了在美国乡村的牧场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
在那里的人们也非常热爱音乐,并且创作了一种叫做“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师:
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你收获了什么?
【小结】
师:
同学们,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这首歌曲才会诞生、广为流传,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
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论走到哪里,也要记得自己的家乡,家乡无处不在,在你的心里,在美妙的音乐里。
带着美好的心情,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下课!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四年音乐课的系统学习,五年级学生的学科素养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升,对基本乐理知识和演唱技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显现,同时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但每班约有1/3的学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乐感较差、音色不明亮、模仿能力较差、性格内向、处于“变声期”等,造成课堂参与度不高、不能自信的表现自己。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本着“挖掘学科本体”的原则,创新教学思路,用音乐要素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以学定教,力求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习的内动力,鼓励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找准定位,以此来提升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效果分析
【课前导入部分】:
教师依据歌曲的调式调性、节拍特点及旋律走向,提前编写了一个难度适中的乐句,课前作为练声曲的旋律进行发声练习。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同形式(模唱、画旋律线等)唱旋律,声音位置很快统一,正确的歌唱状态也迅速找到,同时为后面二声部的学唱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新课讲授】部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交集较少,教学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由教师创设的情境“带领学生去牧场散步”中,在律动中对歌曲四三拍的节奏特点及旋律特点等进行初步感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带着这种体验贯穿了整堂课的学习。
在进行曲谱及歌词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听辨”后再实践演唱,学生的每一次“听赏”都有效果,每一次“演唱”都有进步,歌曲基本要素的学习的情感渗透也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提高了歌曲教学的效率,为后面的创编体验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编拓展巩固新知】部分:
通过“声音伴奏”、“二声部”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歌曲音乐要素和情感的理解,同时学生运用节拍特点进行歌曲创编的能力及分工合作的意识得到增强,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进行演唱的能力也显著提高。
教材相关内容“美国乡村音乐”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开阔了文化视野,增长了见识。
《牧场上的家》教材分析
歌曲《牧场上的家》出自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可爱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
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
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
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课前导入练习
练声曲:
3/43--|5--|4--|6--|5--|4--|3--||
lvlvlvlvlvlvlv
设计意图:
1、通过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
2、练习曲旋律由教师精心编写,四三拍,对应本课学习内容,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舒适的基调;
3、练习曲旋律将作为歌曲的二声部内容出现在本课的拓展环节。
课后反思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美国田园牧童歌曲,歌曲旋律优美,富有意境,描绘了美丽的牧场风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当地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家乡的赞美。
课前通过了解学情发现本课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且歌曲本身存在的难点较多,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而准确地掌握本课,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经过反复尝试与取舍,最终我还是决定从“音乐本体”出发,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用音乐最基础的东西解决难点。
课前,通过一条看似简单的练声曲带领学生做发音练习:
3/43--|5--|4--|6--|5--|4--|3--||
这条练声曲是我精心编写的,符合歌曲的调式调性,也可以作为后面的二声部学唱旋律。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发声练习,学生很快找准了歌唱的位置,进入了歌唱状态。
随后,我带领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到牧场散步”,对音乐的节拍特点进行感知,并对歌曲的情绪、速度等展开讨论,学生的音乐语言表达也经历了由刚开始的词不达意到后面的准确无误,得到了一个提高。
接下来进入歌曲学唱环节,本着对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我仍然尝试从识谱教学入手。
通过引导学生“聆听--观察--划分乐句--找相同及相似乐句--1、2、4句弱起小节--3句强拍进入”这样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学习曲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提问、服务和帮唱的作用,学生全程参与,并且成功率非常高,弱起小节的难点学习毫无压力,学生学唱的难度也大大降低,成就感爆棚。
接下来,歌词的学唱也交给学生:
再次听赏,找到歌词下方划横线的几处是如何演唱的。
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赏目的性更强,在这次听赏中,歌词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解决了歌谱和歌词的难点,歌曲学唱变得简单起来。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表现变得更加自信。
在后面“丰富歌曲表现形式”的环节,声音节奏的到来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小组练习分工明确,小组“表现美”也非常精彩,学生的点评围绕着歌曲音乐要素进行,在“欣赏美”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一个环节,利用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内容,本课预设的知识目标也顺利达成。
总而言之,本课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作为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这节课上我结合教学内容以聆听为主,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基础上表现,在表现的基础上升华。
在这里,课堂教学从单纯的师唱生学的模仿、记忆阶段的灌输式已经走向了以聆听、感受为主的探索的过程。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保持,审美和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同时,我和学生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当然,有收获也有不足,在评课环节,各位领导和老师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例如编创环节学生兴致很高,都想上台展示,但是留给学生展示的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某个答案、某句话进行点评,而应进一步挖掘评价语的引领价值;学生运用学科语言进行课堂表达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未来的教学之路仍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尽我所能,满载着收获和希望继续勇往直前,不求有何成就,只愿学生因我的一点努力而变得更加优秀!
课标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清晰的学段课程目标,对3~6年级学段的学生各方面应达到的标准提供了科学、明确的参考建议。
基于此,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课《牧场上的家》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如下:
1、新课标提到,本学段学生的体验感受能力明显增强,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描绘牧场上富有诗情画意的家的景色的歌曲,旋律优美抒情,作品本身的音乐魅力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标提到,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内容“感受与欣赏”和“表现”领域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感知音乐的节拍特点、听辨旋律的走向、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等。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具有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流行元素为歌曲增色的同时,也增加了歌曲学习的难度---弱起小节、一字多音等,学生因兴趣而学,通过听辨、模仿、识读乐谱、拍节奏等各种活动,积极探索解决难点、把歌唱好的方法,当学生把这首歌曲熟练演唱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不仅掌握了枯燥难懂的乐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科学习的自信,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3、新课标提醒我们,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增加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牧场上的家》在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创新四三拍伴奏形式,让歌曲更加丰富;加入单音二声部--感受合唱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保持,审美和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音乐 牧场 家教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