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为本.docx
- 文档编号:6786441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50KB
1以人为本.docx
《1以人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以人为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围绕两条基础主线:
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
(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
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的超越。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
因而,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成果,人要凭其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反对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在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群体和精英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权,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改革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
一个社会和谐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群体的态度。
所以,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也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
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
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社会精英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
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
如果把人当做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
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
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
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对我国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
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内涵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
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最后我们现在提到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指全体社会成员的个体,又指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人民),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利都应在发展中得到尊重和保护;就整体而言,人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体和核心。
以人为本的“本”,有以下三层涵义:
一是把人当作主体,确立其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价值意义,使每个人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三是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一致,即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
所以今天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阐述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这一精辟阐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现实国情,放眼世界大势,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理论内涵作出的科学回答,同时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原则。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具体内容,并努力转化为行动的指南,以人为本就会落空,甚至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二、正确理解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
对这个命题的理解,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
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就是以对历史、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关注为基本动力的。
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的《哲学的贫困》,1848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这一系列论著的轴心就是对历史、社会和人的处境的关怀以及人类解放前景的展望。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如何得到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对正确理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一切关于人的问题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都是发生在这个现实的时代、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问题。
一切以“人”的名义出现的问题,都具有与现实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内容。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也是如此。
同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也是具体的人,不能脱离具体条件和现实可能性而漫无边际地谈论人的问题。
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
不能离开现实条件提出问题,也不能离开现实条件要求解决问题。
2.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
在我们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无条件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奋斗。
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是如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为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人民政权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时期也是如此。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可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对我们党的宗旨的科学概括,都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
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才能永远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才能永远是领导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这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的最根本问题。
3.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来的。
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主要原因是,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各项权力上。
现实中,有些同志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时,所以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和失误,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在贯彻以人为本问题上观念淡薄,比如有的同志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只要发展经济,又把发展经济理解为不顾一切地追求GDP的增长,结果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些党员干部不从实际出发,置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于不顾,盲目追求所谓“政绩”,迷信“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导致“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背道而驰的现象屡有出现,对此人民群众很有意见。
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为了保护这些“明珠”,云南曾经为每一个湖泊立了一部法,其中《阳宗海保护条例》就是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1998年1月1日施行的。
当时,“一湖一法”这一创新做法广受社会褒扬,人们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可以拿出法律利剑斩除环境违法行为。
但是,在这个《条例》生效施行10年后的今天,,环保部门监测到阳宗海水体砷浓度出现异常波动。
经省环保局对阳宗海周边及入湖河道沿岸企业进行紧急检查,排查出8家企业有环境违法行为,并初步确定,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违反国家规定,未建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大量含砷废水在厂内循环,由于没有做防渗处理,多年积累的砷污染物逐步渗漏释放,污染地下水,导致阳宗海水体严重污染。
肇事的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曾被环保部门罚了15次;同时,它又曾6次受到市、县政府表彰奖励。
其中,规格最高的是被玉溪市政府评为“守信用、重合同企业”,另外,还被授予澄江县民营企业“重点保护单位”。
一个屡屡违反法律的企业却受到政府挂牌保护,这家企业是一路快速发展,一路不断违法:
自2001年至今,玉溪市、澄江县环保部门对锦业公司先后进行了15次处罚,罚款70多万元,这些事故表面上看起来是监管不力所致,根子却是一些地方的执政理念出了问题。
2005年至2008年6月,澄江锦业工贸公司上交税金1162.8万元,但是治理阳宗海水污染需要花费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2.6万余人的饮水安全。
孟学农“群众的感受是最硬的指标”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还不完善,旧体制的弊端也还没有完全消除。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涌现出来。
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矛盾的加剧等等,都是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区别两种思想
1.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不能混为一谈。
西方人道主义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
当时的人道主义者反对教会以神权压制人性,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后来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发展。
应该说,这种人道主义在摧毁封建主义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即使在资本主义建立之后,它在某种条件下也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在资产阶级那里,所谓人权,本质上就是掌握生产资料的极少数资产者的权利;所谓自由,就是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自由,也就是资产者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由,无产者向资产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所谓平等,就是商品的等价交换,也就是资产者购买无产者的劳动力时的等价原则;所谓博爱,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互爱和合作。
这种人道主义,由于其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制度服务的,因而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
2.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有所不同
它在中国数千年的宗法社会中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素朴意识和美好憧憬,但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治人之术和牧民之道的重要方略之一,是历朝历代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论基础。
不可否认,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重、阶级对立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不可能逃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窠臼,那种将实现“民本”思想的良好愿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的想法,已被历史反复证明,只是一种幻想。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
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
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
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
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
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
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而不是全盘否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事实上,对这些思想,我们在指出它们的阶级属性和理论缺陷的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它们的历史进步作用。
不仅如此,在今天也还应当有分析地吸取和借鉴它们的合理成分,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3.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抽象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核心内容,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从上述涵义可以看出: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方式:
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人的尺度。
总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与现实无关的未来抽象目标,而应是一个渗透在日常工作方方面面的具体实践方法。
它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为此必须做到:
一是改革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支持。
我们的改革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出自最广大人民的需要与意愿。
高明的改革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选择。
农村改革,群众摸索新路,地方政府鼓励,中央确认推广。
该改什么,不该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怎样改,最终应由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决定。
选择决定的根本方式,就是看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
作为领导改革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本末倒置地摆出一副“我为你谋发展”的“救世主”姿态,视人民群众为被动的改革工具,置人民群众意见于不顾。
主仆关系颠倒,就难有“以人为本”可言。
二是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推动。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我们党所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党所从事的是最大多数人的事业,没有最大多数人的参与推动是不行的。
参与推动的根本前提是“认同”而不是运用行政权力强行驱动。
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拥护,是一种建立在相互认同、彼此信赖基础上的互动关系。
三是稳定要靠人民群众拥护。
改革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但什么是稳定?
怎样维护稳定?
社会稳定最终要靠谁来维护?
这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和一般方法问题,而是一个立场原则问题。
95年一万05年六万07年八万。
稳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掩盖矛盾,只有正视和解决矛盾,才能达到真正的稳定;稳定要明辨是非,重在排除影响稳定的因素,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处理问题,更不能将受侵害者的投诉视为破坏稳定的噪音进行打压。
09年7月19日,云南普洱市孟连县,310名公安民警与500多名村民发生冲突。
孟连县“7·19”事件,表面上看是警民冲突,实质上是胶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所引发的一起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
三月二十三日因治安纠纷,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被当地村民砸烧。
贵州瓮安事件、陕西府谷事件、广东惠州事件后的又一起严重警民冲突。
偶然事件演变成群体事件是社会心理的严重失衡,是社会转型期公众情绪的宣泄。
从根本上讲,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力量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身,是人民群众对党的纲领目标、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作风和执政能力的认同。
共产党是夺权上台执政,我们党之所以被人民选择,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就在于这种认同。
认同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要达到长期执政的目标,就不能安享已有的认同和宪法条文上的规定。
必须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有新的作为,新的建树。
认同也不可是抽象的理念,必须要通过科学的、人性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好的工作作风和高的执政能力来显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不是表面、口头上的服从,而是内心的、心悦诚服的认同。
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