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调研第四稿.docx
- 文档编号:6784983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97KB
开发区建设调研第四稿.docx
《开发区建设调研第四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区建设调研第四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区建设调研第四稿
关于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征求意见稿)
我县经济开发区至2011年经历九年风雨,在犹疑与徘徊中前进,在风险与拼搏中突破,在白手起家中崛起,彰显着精神与智慧,承载着希望与能量,面临着困惑与疑虑。
为深入系统客观地解读开发区,县政协由各位副主席带领各专委会和部分委员,组成五个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开发区建设进行了专题剖析调研。
调研认为:
从主流上看,我县经济开发区实际只用五年(2007年—2011年)时间,从规模上再造了一个罗田工业,从功能上打造了工业发展平台,从空间上建成了工业新城,从面貌上提升了开放形象,从精神上振奋了创业信心,从投入上实现了自身平衡,是罗田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
但从利用效率、功能配套、产业支撑、体制机制、放大效应等诸方面来看亟待转型升级。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就
我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6月,2008年下半年获批为省级开发区。
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2003年至2007年为起步阶段。
基本处于徘徊不前,建设面积不足0.6平方公里。
2007—2011年为跨越阶段。
这一阶段,县委、县政府顶着全国大整顿、机构未批准、用地无指标、投入无来源、认识难统一、金融大危机的多重压力,通过思想大讨论、力量大集中、要素大整合、百日大会战、外出大招商,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的高潮。
到2011年底,建成面积达到5.22平方公里。
2009年4月,原省委书记罗清泉视察开发区时说,“罗田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县市一级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一)园区框架基本形成。
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面积16.9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12.07平方公里。
到2011年底已建成面积5.22平方公里,其中:
公共用地1.0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2.33平方公里(已用2平方公里),商业用地1.06平方公里(已用0.2平方公里)。
初步形成南北间距4公里、东西穿越3.5公里的空间格局,“三纵一横”的道路网络和“一区五园”的布局框架,初步显示出“全省县市一级最好的开发区之一”的核心区形象,为工业发展打造出了不可或缺的平台,结束了我县开发区建设15年的徘徊历史。
(二)基础设施逐步配套。
先后通过财政投入和整合捆绑各项政策性项目资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亿元,建成区内主次干道21条,34.3公里;供排水管20多条、5.6公里;供电通讯线路9条、82公里,35千伏变电站1座;日处理5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在建),10月份可试投产;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为开发区下步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工业能效初步显现。
到2011年底,已入区企业45家(停产6家),其中外来企业15家,在建、签约、待开工企业13家(其中待投产5家),其中外来企业9家。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注册资本5亿元。
从2008年陆续投产后,累计上交税收7993万元(不含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抵扣税收977.46万元)。
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05亿元,工业增加值8.17亿元,税收0.38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比重的42.3%、56%、33%。
在2011年全省、全市开发区排序中分别位居第98位和第7位。
虽然,我县开发区建设起步晚,在省市综合排位靠后,但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和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2008年至2011年工业各项指标翻番的主要增长点在开发区,县内存量企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在开发区,县域工业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空间在开发区。
与此同时,象南方家私、同一食品、宏源、红绿蓝、华丽等一批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的延伸增粗、集群聚集发展已正在召唤和凝聚着罗田工业的动力。
(四)综合效应逐步放大。
开发区在发挥工业经济龙头功能的同时,拉动相关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就业的主导作用在日益凸现,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效应同步展现。
到目前,入区就业人数已达4000人,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近1000人,解决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4900多人。
开发区建设工程和入区企业建设工程在拉动相关产业中产生税收约万元。
随着开发区企业的不断增加,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正在刺激拉动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促进商贸、物流、居住、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发区正在成为一座集新型工业集聚区、城镇建设拓展区、开发管理创新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于一体的崭新城西新城。
(五)经验信心更加珍贵。
经济开发区这块工业“试验田”,经过九年的风雨洗礼,经过九年的探索总结,积累了珍贵的的经验。
在体制机制方面,逐步完善与配套,成立了实体法人,为下一步从单纯的政府主导,逐步转向政府统筹、公司运作的经营模式探索了路子,打下了基础。
在反思产业支撑方面,从提高开发区资源开发利用率上,总结了不足,明晰了思路,修订了规章。
在开发区功能与服务建设方面,找到了弱点,明确了方向,加强了力度。
在征地移民方面,积累了经验,共征地近8000亩,拆迁临时建筑25座,移民62户,用政策和真情,靠公平和阳光,确保了安全稳定。
在投入回报方面,虽然企业的回报尚未发挥主导作用,但仅开发区存留用地的价值(实现后)足以抵偿全部投入(约5.6亿元),探索出了“白纸换白银,黄土变黄金”的路子,挣脱了“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思维方式,闯出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市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新天地。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整合部门投入1.017亿元,积累了整合力量、联手办大事的经验。
这些收获、这些经验是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弥足珍贵,它不仅是一个物化的工业经济成果,更是我们发展工业的信心之源。
这些成就虽然是初步的战果,但它显示出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潜力与活力,是我县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成功实践。
它告诉我们,罗田可以办工业,罗田人有能力办工业,罗田必须进一步强攻工业。
二、存在问题
剖析开发区建设经营情况,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与我们考察到的条件相似的地方相比,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形势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困难、矛盾与挑战。
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当前,在开发区的建设上思想认识并不完全统一。
有“影响生态论”,将工业强县与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对立;有“得不偿失论”,片面评价投入产出得失;有“不宜发展(工业)论”,被动地理解国家功能区概念和区域条件;有“套钱圈地论”,曲解投资者的成长困难与经营失利;有“破坏环境论”,动摇干扰化工产业的发展信心与决策;有“透支未来论”,质疑负债发展的开拓创业精神等等。
这些思想的存在和产生,一方面是大家对罗田发展的关心关注的忧虑感、责任感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相关情况不知情、不理解的表现,但更重要的一面反映出社会至今未从传统农业文化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农耕文化、政治文化的思维定势阻碍着商业文化、市场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发育,因此,对推进工业化的紧迫意义缺乏认识,对开发区建设的曲折艰辛难以理解。
(二)规划规模不适。
由于受用地、资金和气魄的制约,尽管有规划,但起点较低,前瞻性不够,科学性不强。
虽然核心区已形成,建成面积已达5.22平方公里,但用于工业用地不足一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有些产业园(如化工园)已无地可用,有些企业“等米下锅”达一年之久(如新二机)。
因此,无论是从规划指导还是从建设规模来看,都不适应现实需求和发展态势。
对比我们考察的同类县、市来看,他们的开发区建成面积大多在10—2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大多在40—80平方公里,显示出明显的差距。
加之系统规划不配套,对开发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方向、产业布局、资金筹措、土地利用、功能配套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综合论证不够,缺乏统筹性、操作性。
(三)功能服务不配。
到目前为止,开发区还主要是停留在“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上,为开发区生产生活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公共交通、员工住宿、用工市场、污水处理(在建中)、信息咨询、宾馆酒店、文体娱乐、金融、中介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基本缺失,尤其是企业员工“安居”难、“出入”难等基本生活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
特别是对入区企业的服务更是难以到位,缺乏工业思维,缺乏服务观念,缺乏主动意识,缺乏理解支持,没有“隔离带”,更不是“零距离”,“慢作为”、“中梗阻”成为突出问题,借管理谋收费成为“服务”本质。
企业大门成为闹事群众的“菜园门”,企业经营失利成为质疑开发区得失的命题。
这些现象极为常见,与工业社会所应有的文化环境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极不配匹。
(四)体制机制不顺。
开发区管理体制与机制仍然停留在启动初期由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之中,主体不主,责权不实。
从行政主体来看,职能不配套,授权不到位,责权不统一,能力不适应。
一方面,管委会只是一个协调跑腿机构,无权定事,无策行事,无钱办事。
既管不了地,也管不了人;既管不了部门,也管不了企业;既管不了招商,也管不了项目;既管不了战略,也管不了战术。
因此,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责任。
另一方面,管委会队伍人员素质结构不配匹,缺乏规划统筹、商务谈判、专业招商、资本营运、市场运作等经营专业人才,也难以真正担当起主体责任。
从经济主体来看,虽然成立了大别山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目前还是一块牌子,政策、资本、人员、编制、目标与任务、激励与约束等问题尚未明确或尚未落实。
这种体制与机制使责任主体虚位运行,成为躺在政府怀抱里老长不大的孩子,而政府成为怀里长期抱着一个孩子的疲备妈妈。
(五)要素整合不足。
土地资金人才三要素是制约开发区建设规模水平的共性矛盾。
在土地要素上,山区建设开发区,因自然地貌决定,需要削山填谷,土建工程大,拆迁移民多,建设成本高,供地周期长,统筹要求高,更需要统筹规划、集中布局,这对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受土地分年供给(年平均才1000亩左右)、资金分散投入之限,难以按总体规划和整体规模拉开框架,制约着公共设施的统筹集中建设,制约着功能分区规模布局,导致建设修修补补,分区布局不断滚动调整,供地出现结构性失衡和“等米下锅”现象。
在资金要素上,受“投入大、产出小、无平台”三大因素制约,自主市场融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靠政府调度有限资金,成为投入的关键瓶颈。
目前开发区负债1.5亿元,但尚有1000余亩、价值约5亿元的存量土地资产不能发挥撬动作用,“望钱兴叹”,举步维艰。
在人才要素上,亦十分贫乏,缺乏系统灵活有效的人才吸引、培养、整合政策措施与机制。
(六)产业支撑不强。
虽然我们说用五年时间在开发区再造了一个罗田工业,这是事实;虽然有南方家私、宏源等一批具备成长性的企业入驻开发区,给人希望。
但从总体上看,入区产业的聚集度差,支撑力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关联度散是制约开发区投入产出效率的主要矛盾,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和担忧的焦点。
投入过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宏源、南方家私)。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都尚处于投入期、试产期、成长期,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的招商策略和力度,产业方向不确定,产业规划不明确,产业政策不配套。
对化工这个有现实成长性的支柱产业,心存恐惧,谈化色变;对农特产品加工这个有潜力的产业,缺乏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整合策划;对有吸引力的资源型加工产业,担心难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而予以拒绝;对有可能产生聚集集群效应的机遇性外来企业,缺乏有目的重点研究和吸引;对本土企业缺乏系统研究、规划、整合、扶持和引导。
因而难以形成以龙头聚集、以产业链吸引的招商机制,招商工作处于盲目、随机状态,入区企业呈现出“少、小、散、低、杂、短”现状,产业支撑乏力。
这些问题虽然是开发区成长初期的“幼稚病”,是前进与发展中的矛盾、困惑与挑战,但严重地制约着开发区产出效应的放大,影响着继续放手突破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亟待用转型升级的思路综合破解。
三、对策建议
回顾开发区的奋斗历程,总结开发区的得失成效,全县上下应该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审时度势,合力攻坚,扬长补短,创新开拓,努力推动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一)强化共识立区。
考察学习我们同类县市的经验,大家都有一个共鸣,人家都是靠工业主导而崛起,我们的落后,落后在工业;我们的后发,后发在工业。
落实“工业强县”战略,“聚焦工业、强攻工业”就必须“聚焦开发区、强攻开发区”,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会共识。
首先,开发区是“工业强县”的龙头,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是工业要素聚集发展的基本载体;其次,开发区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阵地,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升级,集约利用资源,整合服务功能都有赖这个阵地来突破;第三,开发区成长期面临的矛盾、困惑与挑战不可漠视,不能退缩,需要契而不舍、坚韧不拔地探索攻坚,才能推动其迅速进入拓展、转型、上升期;第四,开发区在成长期表现的种种不成熟性,需要社会客观冷静地观察思考,科学辩证地评判得失,需要我们用信心、理解、包容、关心、呵护、参与去推动成长、完善;第五,开发区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发展需要举全县之力,需要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共同的自觉自信、融合互动。
诸此种种共识的强化和升华是立区之本。
(二)科学谋划布区。
要迅速高起点启动开发区的规划修编工作,统筹谋划开发区产业定位、空间定位和资源平衡。
首先,要谋划产业定位。
要遵循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想,着力壮大现有产业,积极谋划新型产业。
从现实情况看,将新型化工(含新型材料)、家具系列、农特产品加工、机械配件、纺织服装(含印染)等作为开发区主导产业予以确定,是现实、务实的选择,要以此为方向,根据县城资源(如供水量)、环境承载能力(如纳污量)平衡论证分析,规划、筛选产业产品,制定产业和招商政策,作为区内产业聚集、链式发展的抓手。
其次,要谋划空间定位。
根据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一区五园”的结构思路,大气魄、高起点地迅速实施规划修编。
按照产业集聚、分区有序、布局合理、用地集约、投资节约、生态安全、功能配套、因地制宜、统筹长远、兼顾当前的原则,合理确定空间定位。
第三,要谋划功能定位。
处理好小城市、大开发区区、大产业、大服务的关系,统筹开发区区与城市,应急与长远,综合谋划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定位和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我县居民村庄分散,地形地貌复杂,规模选址难、移民安置难、居民隔离难、土建成本高、公共设施配套成本高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考虑城市功能与开发区公共服务功能的融合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内工业用地的比例(应不低于70%);应将凤山镇工业集中区纳入开发区统一规划,作为开发区的功能补充调剂区。
第四,要谋划好安置定位。
要在尊重移民意愿、保障移民生产(就业)生活、加强思想引导的前提下,着眼“移民居民化、村庄社区化”的方向,对规划区域内的所有拆迁安置对象(含坟墓)实行一次性统筹规划,分区规模建设。
应借鉴红安等外地“统规统建、统一安置”的移民安置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和投入效益。
(三)破解难题兴区。
当前,开发区拓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尤其是大规模拓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其关键制约难题仍然是土地、资金。
必须创新机制,聚焦破题。
在土地问题上,一是千方百计增地。
要坚持低丘缓坡整治造地、土地增减挂钩腾地、重点项目申报供地、绩效考核奖地、开发复垦换地、申报立项争地等多措并举,组合出拳,整合增量指标,以实现对开发区用地的集中规模投入。
二是调整思路用地。
在用地指标不足、框架一时难以整体拉开的情况下,要调整建设工程布局思路,按总体规划布局先集中拉开道路整体骨架,建设按功能区规划分期分片投入,以解决集中连片建设带来的功能分区频繁滚动调整、布局紊乱问题。
三是集约节约供地。
严格投资强度、投资速度、投资回报度的入区审核关和实施动态监控关,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鼓励支持中小投资者租赁购买公共标准厂房建厂。
四是整顿引导活地。
对现有存量土地使用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清理整顿,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制约措施,对投资未达到合同约定强度的,责成限期追加投资,整改到位;对贡献率达不到约束指标的,按合同约定分期收取土地成本。
鼓励实施“零地技改”,鼓励企业以地(厂房)引资。
对建筑容积率达到一定水平,实行全部免除“打包收费”、土地使用税等组合扶持政策。
在资金问题上,一是要培强激活大别山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切实发挥其主体功能,迅速全面落实《罗田县大别山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和县委[2012]6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围绕把公司培育成独立强健的市场主体、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强扶持、加速成长。
二是要搭好政、银、企合作平台,进一步争取银行的主渠道支持。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构建多元化、宽领域融资市场。
切实加大引进金融机构、组建民间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市场主体的引进培育力度。
四是要大胆采取BT、BOT等融资模式,激活开发区存量商业用地的融资功能。
五是大别山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要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到市场尝试直接融资。
(四)培植产业强区。
产业是强区之基。
但产业不是简单自发地靠市场和单个市场主体形成的,它需要党委、政府在宏观与战略上的主导与市场主体的经营整合互动。
首先,要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因实制宜、培育龙头、聚焦发展”的目标抓好产业导向工程。
要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把现有产业、现有企业的培育、转型与发展新型产业相结合,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短养长、长短互动相统筹,积极、务实、系统地制定明确稳定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发挥政策、规划的系统引导、保障功能作用,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盲目、纷争与摇摆。
其次,要按照“抓大、促中、活小”的思路抓好企业培育工程。
综合剖析开发区企业,按照“龙头工程”、“成长工程”、“创业工程”实施分类指导、分类服务、分类扶持,统筹推动。
尤其是要对宏源、南方家私、红绿蓝、绿润、华丽食品、食为天等企业从行业和产业龙头地位着眼,出台引导服务政策,调动其资本扩张的积极性,培植其核心竞争力、规模扩张力和聚集吸引力。
第三,要按照龙头主导、行业合作、利益调控、共创效益的模式,抓好特色资源加工行业整合工程。
培植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制订行业公约,整合行业市场,逐步解决我县农特产品(如板栗、金银花)加工业同类同质发展、市场竞争无序、效益严重内耗,谁都长不大,谁也做不强,谁也不服谁,谁都埋怨谁的老局面。
第四,要按照特色聚集、链条延伸、龙头吸引、内外并举的方针,提升招商工程。
要根据产业规划,围绕特色、龙头产业进行项目论证包装,建立完善项目库,变盲目、仓促招商为有目的、有序招商。
要创新招商机制,走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之路。
鼓励支持开发区聘请“政府雇员”或“招商公司”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也可将招商局划归开发区管理。
要坚持“外招内培”双轮驱动,正确处理好“女婿与儿子”的关系。
(五)创新机制活区。
要理顺和改革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目标明确、责权统一、运转协调、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激励有力、约束有效、奖惩分明的制度体系。
在管理体制上,变现在的“一室四科”办事机构为配备适应的行政职能机构,赋予其行政审批权、人财物调配管理权、财政独立核算权、社区主管权、人才招聘权。
在经营机制上,充分发挥其经营主体作用,实行目标管理,放活经营权,赋予自主权,真正让开发区走入实体企业的经营轨道。
除对其进行建设目标、产业培植、企业数量、产销增量、财税贡献等指标进行重点考核外,减少社会事务,相对封闭运行,让其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会神抓经营。
在用人机制上,赋予高度的自主权,支持其面向社会,以合同聘任式、“政府雇员”式、兼职顾问式、咨询公司式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招引经营、技术、招商、公关等人才和机构,切实解决人才匮乏的现状。
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要考察借鉴外地先进操作办法与经验,建立系统的目标体系与考核奖惩办法,这是建立前述体制机制的基础前提条件。
(六)改善环境安区。
一要改善服务环境。
切实建立完善“隔离”制度,真正将企业与社会、与行政部门有效“隔离”。
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切实落实“六制”,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审批代办制、一票否决制、检查准入制、责任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倡导“四通”,即职责内该办的事,速办“快通”;需要协调时,及时“沟通”;出现困难和矛盾时,积极“疏通”;对有利于发展但限于条条框框的事,大胆“变通”。
职能部门要以“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
少设障碍”为宗旨,建立服务企业“简、变、快、便”的工作机制。
对拒不执行县委、政府有关文件和优惠政策的,要严格实行治庸问责。
二要改善治安环境。
要迅速在园区建立公安分局和社区机构,强化区内治安保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强卖强买、强行承揽、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行为坚决打击,尤其是要对强行进入企业、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坚决打击。
三要改善人居环境。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格监控企业排污,确保其达标排放。
迅速建成公共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的集中排放、集中处理,综合改善移民及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营造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周边环境。
与此同时要迅速完善园区生活、娱乐、休闲、交通等配套建设,提升区内生活环境质量。
☉商报记者朱则金
商报讯在我市鞋类出口巨头金帝集团,8000多名员工住的是空调、宽带、独立卫生间一应俱全的“三星级”宿舍,福利待遇在温州民企中也算相当不错,但员工跳槽现象却依然频繁。
市政协委员、金帝集团董事长诸建勇在提交的《关于改善公共环境留住外来务工人员的几点建议》中分析说,近年来温州企业用工难问题,原因有三:
一是内陆地区招商引资的效应显现,内地返乡务工人员选择在老家附近就业;二是全国各地三产服务业用工量增加,对劳务输入依赖较大的温州等地制造业影响明显;三是新生代务工人员短工化现象明显,80后、90后的求职者对职业的期望值更高,更重视生活品质、自在度、发展机遇等。
在改善外部公共环境留住来温务工人员方面,诸建勇委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不能认为企业用工问题就是企业自身的事。
“可借鉴内地政府的做法,将企业用工情况、返厂率等指标纳入对政府的考核。
”同时帮助企业改善员工后勤保障、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加大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力度。
要加大去“歧视化”的力度,在医保、社保、教育、人格尊严等方面同城同待遇。
第三,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公共配套环境的改善力度。
首先,要进一步改善我市治安环境,让其有安全感。
其次,要改善交通条件,特别是各类开发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公共交通工具不足,出行不便。
再次,要重视外来员工的精神娱乐生活,加大电影院、网吧、游戏室、休闲产业等公共娱乐设施的配套,增加幸福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发区 建设 调研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