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6776393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5.63KB
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
A与题意相悖,排除;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尚武健身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史料的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2.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溢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
明朝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 )
A.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B.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
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D.质疑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明成祖和明英宗做法可知,这是为了掩盖自己所做的事,以曲笔的形式来回避,故B项正确。
A项中完全绝对化,应排除。
这一做法并没有改变前代修史传统,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明英宗的史实,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
需要掌握明朝皇帝追谥状况的实质。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朝皇帝追谥状况的实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以看出农户收入多赖桑蚕等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地主剥削程度并没有减轻,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反映出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
C材料未体现,排除;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并不能说明富商大贾操纵税收,故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5.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包括依附于土地的户税与丁税)为主,以商税(包括关税与市税)为辅的税收制度。
唐朝结婚年龄不断降低以及“准户口增多”作为升官的依据,其目的就是增加户口数量,增加赋税收入,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府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五大趋势(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
贡:
是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主;赋:
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税:
由“禾”“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即送达,其本意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
6.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所以此时的考试是封闭性的;而到唐代,只要是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说明此时的参加考试的人员范围在不断扩大,也就是人才的选拔渐趋开放;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选官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的意义:
一、利: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4.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最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弊:
但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7.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
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
“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主要目的是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B项是表面现象,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列强的侵略,因此世界列强不可能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需要掌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结合材料时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己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地方督抚上奏,在各国公使面前,利用国际法,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B项错在“已经解体”,应排除。
地方督抚有向皇帝上奏和建议的职责,并非干预决策,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
需要掌握近代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1923年底,孙中山认: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表明孙中山认为国民党组织方法不好,需改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表明孙中山认为俄国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学习俄国的方法,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正确;
苏俄革命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而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10.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
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答案】D
【解析】民主革命任务早已形成,与建立的政体形式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思想无法根除君主专制思绪,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争论与国情的结合,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反映了在斗争和争论中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进一步深化了对民主的理解,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11.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答案】A
【解析】“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表明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政府态度、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
12.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
……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
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
”这种变化说明( )
A.近代商人地位提高B.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
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13.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
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A.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B.材料反映的不是习俗的变迁,而是政治事件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C.材料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个社会服饰变化特点。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
“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实质上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故选:
D。
主要考察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本上反映”,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本质上是民主的表现,而张勋复辟是专制的体现。
解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14.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
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其中,煤产量从2.5亿多吨降为2.39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
这次调整(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
C.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D.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答案】B
【解析】A.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从78年开始。
B.60年代初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调整了不协调的比例关系,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来。
C.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业产值应该是有所下降的。
D.材料体现不出工业布局合理。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措施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阅读下表:
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B.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答案】B
【解析】A项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B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C项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说法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排除;
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未借鉴吸收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体考查20世纪中国的主要民主政治建设。
本题考查20世纪中国的主要民主政治建设,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主要民主政治制度、意义。
16.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
《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
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
这一变化( )
A.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B.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C.削骑了罗马法的阶级性D.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十二铜表法》由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变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
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说明罗马法走向理性,故D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平民的斗争,故A项错误。
罗马法的成熟是自然法的出现,故B项错误。
罗马法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材料中的信息不能说明罗马法的阶级性的削弱,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罗马法。
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
“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
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B.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D.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反映了当时意大利出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故D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文艺复兴并未反对宗教信仰,故B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对“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18.在罗马教会的裁判下,伽利略被监禁在水牢;在英国社会转型中,牛顿荣膺皇家学会会长;在法国大革命狂潮中,拉瓦锡在断头台上痛苦挣扎;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德国纳粹迫害中,爱因斯坦被迫背井离乡。
这些科学家的命运说明( )
A.科学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自我牺牲B.科学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C.科学家要有献身真理的斗争精神D.近代欧美国家对科学家缺乏尊重
【答案】B
【解析】A.材料是强调不同时代的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而不是强调科学家的自我牺牲。
B.从材料可以看出,科学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C.材料不是强调科学家的斗争精神。
D.选项表述是错误的,近代欧美国家普遍对科学家都比较尊重。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
19.17世纪20年代,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无法系统地筹集到资金,便开始采用一系列强行借款措施。
但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其筹集到的资金数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短短9年间(1688年-1697年),政府借款的增加超过了一个数量级。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出资人对政府履行承诺的预期大大增强
B.《权利法案》赋予了政府更多的筹款权
C.立宪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形势的好转
D.光荣革命结束了国王横征暴敛的行为
【答案】A
【解析】“其筹集到的资金数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短短9年间(1688年-1697年),政府借款的增加超过了一个数量级”表明出资人对政府履行承诺的预期大大增强,故A正确;
《权利法案》、立宪制度、光荣革命结束了国王横征暴敛的行为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其筹集到的资金数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短短9年间(1688年-1697年),政府借款的增加超过了一个数量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
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可知,处以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强调的是科技对英国的影响以及强调英国应该注重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说明工业革命开展推动科技的发展,即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并没有失去原有优势,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英国应该注重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并不能说明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故C项错误。
故选: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江西省 南昌 中高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