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完整.docx
- 文档编号:677636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9.09K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完整.docx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完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完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盛康镇中心小学张晓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与同学合作读好文中的对话。
(1—6自然段,9--16自然段)
2、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3、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课之前,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真心话,什么真心话呢?
(你每天早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到校学习是为了什么?
)
大家说的都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有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他也树立了自己读书的目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2、齐读课题(师板书,崛,并解释中华、崛起的意思,解释课题的意思)
二、新课呈现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板书问好?
)
2、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
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自己读一读。
3、点生读,解释帝国主义、租界的意思。
(课件)
4、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好,相信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一定是如虎添翼,那你们知道了为什么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吗?
(点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你从哪儿能看出来中华不振呢?
课文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中华不振呢?
5、点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6、生回答问题: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谁说“中华不振”?
周恩来理解吗?
三、引生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
1、生自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伯父的心情。
2、男女分解色度对话。
3、齐读第6自然段。
3、周恩来和伯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从哪感受到的?
(紧扣“打破沙锅问到底”和第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好问,爱动脑。
紧抓伯父说的话,体会伯父当时心情。
)
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
A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可能会说:
——“担心”——担心什么?
——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无奈”——为什么?
——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愤怒”——怎么愤怒?
-——用愤怒的心情读。
——“沉重”——为什么?
——读出沉重
……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师:
那是为什么呀?
生:
中华不振。
过渡:
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
“那我们就去看看租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
三、深入7---8自然段,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重点品析: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抓“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悟中华不振。
)
小结: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中国的,而是外国人的租界地。
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指名)
是呀,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
中华不振呀!
B、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抓“衣衫褴褛、哭诉-----得意扬扬”感悟中华不振。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
小结:
因为中华落后,百姓生活潦倒,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处处受欺辱。
为什么这个洋人轧死了人还敢得意洋洋呢?
他心里在想什么?
(谁敢拿我怎么样?
)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
师:
“发生了什么事呢?
衣衫褴褛的妇女为何而哭诉?
在我们的印象中出了事故出了车祸要找谁呀?
找谁帮我们解决呢?
”
C、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抓:
不但不解。
。
。
。
。
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感受中华不振。
)
句子导读:
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遇到坏人要找谁呀?
找谁帮助我们呢?
”
可是巡警帮助那个可怜的妇女了吗?
这是怎样的社会啊?
连中国的巡警局也不给中国人撑腰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
小结:
看到这不公平场面,你心情如何?
(预测:
气愤,愤怒)
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出来吧。
(3)学生感情读句子。
给予评价。
3、同学们,我听到了你们对这位妇女的同情,听出了你们的愤怒。
那么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
生读句子,感悟中华不振。
4、课件出示句子,点生读,
师: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学生齐答:
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
中华不振啊!
!
!
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
“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
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过渡:
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一幕,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
补充课外资料,深入感悟中华不振。
资料:
(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课件)
(二)出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等历史资料及图片。
5、听到这,你想说什么?
(预测:
非常气愤,生气)
过渡:
看,这就是租借,没有公道的租界。
周恩来亲眼目睹租界的一切,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板书:
体会中华不振)
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9----1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坚定决心。
1、过渡:
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
4、激情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周恩来的坚定决心。
小结:
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
5、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留学回来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总理。
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我们中国在几代国家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现在我们中国蒸蒸日上。
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为什么而学习?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在逢勃发展的时代里,你-----------------------而学习?
2、推荐课外书:
《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见妇女受欺侮体会中华不振爱国忧民
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远大志向
《落花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1、同学们,有兴趣猜谜语吗?
课件出示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花生有关的课文:
15《落花生》(师板书课题、作者,生齐读)
学生质疑:
(1)花生为什么是落花生
介绍花生:
花生又叫落花生。
因为它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
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说到这儿,有没有同学有疑问?
(2)我们的资料袋上写的作者的笔名不是落花生,而是落华生啊!
。
因为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
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
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3)堂堂一个大作家怎么取一个农作物为笔名啊?
为什么一个大作家会取这么一个笔名啊?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参加一下他们家的收获节吧。
看看能不能在这收获节上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尝尝吩咐便宜石榴
半亩茅亭榨油分辨收获可贵爱慕体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学生自读,汇报。
(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3、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文章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就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我们平时写文章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四、略读“种”“收”:
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1、默读第一自然段,并质疑。
(教师引导:
为什么文中说“居然”收获了?
写出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
2、自主探究
3、交流点拨:
一是因为我家后园是块荒地;二是因为是我们姐弟几个种的,我们年龄小,没有经验;三是因为收获的时间短(没过几个月)。
写出了大家惊喜的心情,也说明了花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带着惊喜读一读吧!
)
五、精读重点:
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过渡:
花生收获了,那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过收获节吧!
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了些什么?
1.学生读文,自学课文3-15自然段。
思考:
(1)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
父亲又是怎样说的?
(2)父亲几次议论花生?
(3)父亲通过花生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2.教师引读:
姐姐说—女生读,哥哥说—男生读,“我”说—齐读
3.指名汇报:
谈到花生的好处,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
(味美榨油便宜)
(过渡:
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又有什么见解呢?
)
4.出示课件:
第十自然段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指名读。
1.老师提问
(1)花生有一样最可贵的是什么?
(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读相关语句
(2)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
(通过对比,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不好看,却朴实无华,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
)
(3)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出示课件:
表格),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鲜红嫩绿
印象
要挖出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汇报学习情况
(小结:
由此看出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格。
板书)
2.学习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1)过渡语:
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
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了?
(出示课件“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是父亲第二次议论花生,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父亲是在教育孩子们做有用的人(板书),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
(2)过渡:
少年的许地山也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
他说——(出示课件:
第十三自然段)生齐读
(对,这就是父亲对他们的)——希望。
(这是父亲第三次议论花生,父亲说——生齐读)
①理解“体面”及句子的意思。
(讲体面有没有错?
关键是不能——只讲体面)
②引读第十三自然段(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人要做……不要做…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做着奉献的人,你知道有哪些人吗?
(清洁工、风雨中的送报人、老师、工人等等,他们都像落花生一样,不图虚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切切实实为大家服务。
)
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六、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幼小的我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
印)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
七、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人们常常从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这叫“借物喻人”(板书)。
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点拨:
扫帚—留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洁;春蚕—吐尽蚕丝为人类;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铅笔—它一再掏出“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煤炭—燃烧自己,给别人光和热;石灰—粉身碎骨为人类;粉笔—耗尽自己,给人类带来知识和力量。
)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许地山
主借
次种﹑收、尝、议花生物
分喻
明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人
做有用的人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这句话是谁说的?
(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
(板书:
周恩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读一下课题。
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情况
师: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撑腰 训斥模范帝国主义列强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师:
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
嚷、巡、惩、铿、锵等)
2、师:
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师:
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
三、理解第1—6段:
耳闻——“中华不振”
师:
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
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
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
“为什么?
”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
”
“那又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
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
外国租界地。
师:
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
“外国租界地”就是:
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
(设计思路:
在此处初步认识租界,在第二部分课文学习中还要进一步认识“租界”这个世界。
)
师:
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
师:
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
“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三、重点研读第7、8段:
目睹——“中华不振”
1、解读第7段
师过渡:
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
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说这么说呢?
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
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8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边读边用笔画出来。
师:
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
生: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
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
生:
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解读第8段
(1)师:
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
师:
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
妇女很可怜。
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
师:
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
(你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来读一读这句?
(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
(2)师:
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随机出示:
: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①分析妇女的不幸,读出同情。
师:
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
生:
她的亲人死于横祸。
师: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
她在哭诉着什么呢?
师:
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
生:
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师:
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
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
②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出愤怒。
师:
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
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
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
是怎么做的?
生: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
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
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
纵容洋人。
欺软怕硬。
师:
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
谁再来读读这句?
(指导朗读:
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师:
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
生:
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
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
③分析洋人的可恨,读出恨和愤怒。
师:
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
生:
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
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
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师:
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
(愤怒,很想揍他一顿)
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
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课件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
师:
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
生:
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
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
④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出无奈。
师:
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
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
他们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
“围观的中国人…”一句。
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
带着感受,读该句。
指名读,同桌互读。
(3)引导、提升理解:
“中华不振”。
师:
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
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指着板书)?
生:
中华不振。
师:
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
是因为?
生:
中华不振!
师: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
还是因为?
生:
中华不振!
!
师:
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
更是因为?
生:
中华不振!
!
!
(再读,读书屈辱,读出愤怒,读出无奈!
)
师:
是的,中华不振啊!
这就是百年前屈辱的中国!
是不是周恩来租界之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一幕?
或者说走之后也不会发生?
当时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都有租界地,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等,这样令人痛心的一幕每天都再上演……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重温这悲惨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再读——
师:
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亲眼目睹了(板书:
目睹)“中华不振”的周恩来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升华情感——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过渡:
从租界地回来之后,少年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他一下子从这一幕中看清了“中华不振”的本质,他经过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终于,立下了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誓言(板书:
立志)。
在一次修身课上,他终于向同学们和校长表明了心志,那就是为什么而读书?
(指着板书,生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再次追问:
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更加铿锵有力地回答老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激情昂扬的):
为了不让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什么而读书?
(指着板书)
生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五、总结,反省自身
师:
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得心灵,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现在咱们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告别了亡国奴,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那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呢?
课下请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写一段话。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中华不振-------目睹
立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 崛起 读书 公开 教学 设计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