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家其主要思想.docx
- 文档编号:6764042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75KB
儒家思想家其主要思想.docx
《儒家思想家其主要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家其主要思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思想家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他说: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
”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
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张通过“教化”的手段来治民,强调“重教化”。
孔子主张:
“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爱之,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上无礼,下无教,赋民兴,丧无日也。
”突出强调“教化”人民对于君主得民心以及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过“不教而使民,谓之殃民,不容于尧舜之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孔子则提出“对百姓,教以人伦”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2、都强调“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张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
孔子说: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平均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达到共同富裕。
《论语-
颜渊》谈到:
“自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虽然这种平均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体现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就是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
都能够不与民争利。
主张“制民恒产”“不勿农时”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来。
孟子也提出过“达则兼济天下”使“民富”“君才无忧”“国才强”。
3、都主张“德、理”并用,以“刑”为辅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继续发展,但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这类事件的罪恶最终有一天还会发生。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的办法。
孟子说: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也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张“以德服人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观点。
应该加之以必要的刑罚,“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结合,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政策。
4、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当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随为鲁人,但却有拯救天下之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局面愈演愈烈的时代。
孔子多年游历在各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统治者接受,挽救纷争,缓和阶级矛盾,使
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过于柔和,是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起到“救世”的作用。
同样,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项“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
“制民恒产”,“不违农时”“为政以德”“德刑并用”等等。
但是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会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的发展。
但很显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孟子又推崇反战的思想,不能解决实质的社会问题,知道法家思想的形成,才真正的结束了纷争完成了统一。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较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为
“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
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
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物主
义成分居多。
《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
比如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其
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之
上的。
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蔻稚。
”⑤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子的鲜明和具体。
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
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
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
人们。
孟子说:
“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
”而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的
“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
“克己复礼”
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
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
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
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
他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
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
取精神。
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
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
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
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
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
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
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都教育人要为善,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异):
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
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
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荀
子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
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都从
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一、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
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
用。
三、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第一,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二,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
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
第三,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
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四、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旬子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
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
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旬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第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
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中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荀子儒效》)从荀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所说的教育就是以“善”去教导人,倡导人,使之向善,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
对于教育的观点,我有自己一下浅薄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儒家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许多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作用。
当然,墨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
研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如此,作为现代的教育,已经与古代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要有所摒弃,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迈上新的台阶。
(五)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一、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一)小国寡民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二)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
“为学日益,为益日损。
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
无为则无不为。
”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由上所述,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是被后世统治者采纳,在汉初达到鼎盛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与其实行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分不开的。
而《道德经》和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道互补。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概述庄子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
(一)逍遥游——政治自由
游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的总论。
逍遥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他认为民靠其常性生活,而不受外表的干涉,就是过上了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逍遥游。
他在《马蹄篇》中说: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天放”,是自然而放任的意思,亦即是极端自由的意思。
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
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游世思想的核心意识是“不认真”或者叫做“放弃认真”。
不认真的看待现实社会的一切,以此把个人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压力中解救出来。
(二)窃国者诸侯——社会批判庄子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他不同与老子的独特之处。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君乎牧乎”这样的统治制度不过是愚者的固陋之见,仁义不过是诸侯用来窃国的工具。
庄子
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上所称道的圣人。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认为,历史是由圣人所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由圣人所制定的。
但是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认
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实际上不足以为圣。
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庄子认为,所谓的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天道人德”相违背的。
仁、义、礼、智这些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愈是败坏,礼仪规范也愈是隆盛。
为世人多所称赞的名分与知识,正是使人类社会的道德衰败的凶器,名与知不仅不能使人的道德良善,反而却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
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老庄思想以“道”为原则和依据,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主张“无为而治”,建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彰显了未来社会的生活图景;老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发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政治思想上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
道家政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六)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庄子追求随心所欲。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异常短促,在短促的生命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社会
事物的束缚和伤害。
特别是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残暴的统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
他思考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促的人生,寻觅着一条通向精神解脱之路。
为此,他提出了下列主张:
第一是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第二是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第三是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第四是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儒家的自我道德修养
由于道德上的心理依靠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德规范与人的内在心理
欲求的统一使得儒家强调道德自律,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为着达到道德的自律,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所以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十分重视自我道德修养。
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志。
“志”就是“心之所之(止)”,立志即确立目的和理想,使个体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正如他所说:
“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当使自己分清善恶,要“好仁”、“恶不仁”,应“志于道”,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
语•卫灵公》),做到“行已有耻”(《论语•子路》),如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总之,“苟志于道,无恶也”(《论语•里仁》)。
孟子与
孔子一样重视立志。
他认为首先应“尚志”,就是要“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
在
孟子看来,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就能分辩善恶,认清应为与不应为之事,“人有不为
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一个人既立志为善,就应当以不能行善为可耻,羞耻之心愈强,积极的为善勇气愈增,“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
心上》)。
孟子在强调立志的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养气”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持其志,无暴其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内省。
内省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自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思想家 主要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