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2.docx
- 文档编号:6755467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48KB
名词解释2.docx
《名词解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词解释2
1、解释:
甲骨文
答:
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这些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而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
现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
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2、解释:
金文
答: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
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另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3、解释:
《大盂鼎》
答: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金文,清光绪年间出土。
铭文敦厚工整,体势谨严,起止之锐圆因势而异,常有粗画和肥厚的点团出现在字的笔划中,形成特有的节奏感,显示了朴厚的时代风貌,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4、解释:
《散氏盘》
答:
《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
铭文十九行,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是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5、解释:
《毛公鼎》
答: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
铭文32行,497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
笔法圆润精严,结体劲瘦,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在金文特有的凝重中增添了灵动和活泼的姿态。
《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在《毛公鼎》中已趋于消失。
6、解释:
《虢季子白盘》
答: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
是西周晚期笔画向更简练、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其点黄优美,行款疏朗空灵,显峻秀之气。
作为这一时期的大篆的代表,对以后秦系文字书法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7、解释:
《侯马盟书》
答:
《侯马盟书》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晋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
盟书为圭形的玉石片,上有墨书,更多的是朱书,这些朱墨文字,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可视为这一时期“草篆”的典型作品。
8、解释:
《石鼓文》
答:
《石鼓文》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的代表。
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遒朴而有逸气。
《石鼓文》虽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不同于西周金文过多的装饰,而显示出自然、朴质的艺术特征,呈现一种新的风貌。
其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9、解释:
隶变
答:
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
我们把这一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的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为“隶变”。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可以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10、解释:
《正始石经》
答:
《正始石经》是曹魏时期的著名刻石,以古文、小篆、分书三体刻成,又名《三体石经》,因刻于正始年间,故名。
上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小篆为悬针脚,用笔划一,体态端正。
11、解释:
《天发神谶碑》
答:
《天发神谶碑》是三国时东吴著名的篆书刻石。
该碑字势雄伟,体势方整,横竖之起笔用同期隶书折刀头法,纵画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后世效之者不少。
12、解释:
楼兰残纸
答: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汉晋木简和文书,其中的残纸文书称为楼兰残纸。
这些残纸上的书体不使用汉代的官用正体隶书,作为新体的草书、行书、楷书已替代了隶书的主要地位。
13、解释:
写经体
答:
魏晋时期,佛教盛行,抄经、写经十分风靡,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定式和规范,后世称为写经体或抄经体。
吐鲁番遗书中西晋元康六年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有不少已脱离隶书审美趣味而以楷书面貌出现,对后世书法有一定的影响。
14、解释:
卫门书家
答:
三国两晋时,卫氏一门在北方地位显赫,对东晋和北朝书家都有重要影响。
卫觊是此门书家开山之人,书法有明显复古倾向,以篆书授其门人。
子瓘与敦煌索靖同在尚书台,俱善草书,时有“一台二妙”之誉。
瓘子恒也是著名书家、书论家,其《四体书势》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书法理论文献。
恒妹铄,世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学钟繇书法,崇尚新妍流美的风格,是钟王之间的桥梁。
15、解释:
《四体书势》
答:
卫恒自撰《字势》、《隶势》,与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合称《四体书势》。
《四体书势》对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体之起源、美学特征等作了阐述,对后世书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书法理论文献。
16、解释:
二爨
答:
《爨宝子碑》是东晋著名刻石,此碑楷隶相参,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爨龙颜碑》是南朝刘宋的著名碑刻,此碑为正书,文字险劲简古,雄浑庄严。
17、解释:
《瘗鹤铭》
答:
《瘗鹤铭》是南朝碑刻的代表作品。
今存镇江焦山。
因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不一。
此碑能融篆隶两体意趣,南北风格兼有,书风雄伟飞逸,用笔坚劲沉着,古意盎然而有行书意味。
此碑自唐代起即受到历代书家重视。
18、解释:
《石门铭》
答:
《石门铭》是北魏后期摩崖刻石代表作品。
王远书。
此石就摩崖石势书写凿刻,字形大小、笔画长短、行间字距极为自然,结字欹侧紧结,用笔开张,纵逸飞动,少石工装饰用刀之迹,更多地表现书写者的意趣。
19、解释:
初唐四家
答: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是初唐崇尚王羲之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并称为“初唐四家”。
(其书风见问题4)
20、解释:
《书谱》
答:
孙过庭《书谱》所论述的内容甚广,诸如书法品评、技法、学书方法、创作等。
在辨析古人书法胆,道出了他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审美倾向。
在学书方法上,他明确指出了学书三个阶段的关键所在: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在创作上提出“五合”、“五乖”的利弊。
《书谱》实可谓创作实践和理论的精粹,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1、解释:
唐草三杰
答:
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书家,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极至,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
(其书风见问题6)
22、解释:
《集古录》
(见前)
23、解释:
宋四家
(见前)
24、解释:
南宋四家
(见前)
25、解释:
奎章阁
答:
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元文宗图帖睦尔好汉学、喜书画,登基后次年设立“奎章阁学士院”,一方面它是文宗召集近臣商讨“古今治乱得失”之所,一方面也珍藏、鉴赏历代书画之地。
奎章阁的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孛术鲁翀、康里巎巎、雅琥等。
26、解释:
台阁体
答:
明代的台阁体本是一种在官场应用的程式化书风,与唐代的干禄体、宋代的朝体性质相似,以应制为目的,迎合帝王的喜好,作品大都个性不鲜明,缺乏艺术生命力。
从洪武到成化,台阁体书法由中书舍人逐渐影响到整个朝野,人数之多,历时之长,覆盖面之广,确为前朝所未见,成为明朝前期皇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二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27、解释:
吴门书派
28、解释:
吴门四家
指中国书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
29、解释:
云间书派
30、解释:
“以禅喻书”论
31、解释:
晚明四家8、解释:
院阁体
答:
由于科举应试的实用需要,承袭宋代院体、明代台阁体的传统,清代馆阁体也应运而生,特别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达到高峰。
以乌、方、光为最大特点,千人一面,了无生趣,将书法带到了一条毫无艺术生命力的死胡同。
32、解释:
崇董书风
答:
崇董书风,也就是以董其昌为宗的华亭派帖学一系书风。
明代的华亭书派延续到清代前期,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性质,而成为董华亭书风的流派了。
由于董其昌在晚明的影响,加上康熙皇帝的喜爱和推崇,一时朝野上下都以学董为荣,在追踪董其昌书风的队伍中,既有不与清政府合作的遗民,也有新朝的显贵。
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沈荃、查昇、姜宸英等。
33、解释:
前碑派
34、解释:
碑派
35、解释:
阮元的“二论”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是倡导碑学的重要理论文章。
36、解释:
《艺舟双楫》
包世臣撰。
全书分为论文、论书两部分。
论书部分包括述书、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等篇,是碑派书法的重要理论文章。
37、解释:
《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撰。
该书承袭包世臣之论而进一步“孳之衍之”,是强调和拓展包氏六朝碑版主张的一部理论集大成之著。
38、造像题记
答: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北朝盛行造寺、开窟、雕像以积功德,祈求来世之幸福。
(2分)
人们为父母、自己、儿女等雕造佛像,并在其旁书刻发愿造像的题记,即为后世所称“造像题记。
”(3分)
39画禅师随笔
答:
董其昌著。
(2分)根据董其昌平生书画创作的心得体会汇集而成,包括书画理论、品评、技法等方面。
(3分)
40墓志是将墓主的姓名、身份、生平事迹、卒葬年月等内容写刻于石、砖磁、木等载体,放置于墓室内者,文学上是一种文体,书法史上是一种书法形式。
41弘文馆唐贞观元年,在门下省设弘文馆,选虞世南、褚遂良、姚思廉等人以本官兼学士,褚遂良为馆主,在馆中讲论儒家经典著作文义,商议政事,并传授书法。
因唐太宗倡导,弘文馆一度成为学习书法的专门学校。
42三宋二沈宋克、宋璲、宋广是三宋,二沈是沈度和沈粲。
明代台阁体代表书家。
43章草汉代的草书是与隶书并行发展成熟的,点画上带有隶书的波磔特征,与魏晋以后不带隶书笔意的草书不同,后世把这种带隶书笔意特征的草书称章草。
44瘦金体宋徽宗赵佶所创,是他在学习黄庭坚、褚遂良、薛稷、等人书法基础上融合变通形成的,风格给人腴润飘逸、圆满秀丽之感。
45摩崖刻石指在粗粝的天然崖岩上略加磨冶,书刻文字以叙事记功。
46鸿都门学汉代太学之外的又一官学。
主要教授辞赋创作和文字书写等,而不是儒家经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
47淳化阁帖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刻于淳化三年,是宋太宗命王著等收集摹刻的。
收入唐代以前历代名人以及帝王法帖一百余家,四百余种。
48《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他利用六书理论对文字系统进行解说,分析字形,探求本意,保存古训。
49籀文籀文或大篆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春秋、战国间通行於秦国,字体与秦小篆相近,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50硬黄硬黄是特制的纸。
(3分)把纸放在热熨斗上,用黄蜡涂匀,纸稍硬但莹彻透明。
(2分)
51《流沙坠简》罗振玉和王国维根据法国学者公布的斯坦因探险所获简牍照片,以清代考据学的方法,运用于简牍研究出版的学术著作。
52天下三大行书
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
53颠张醉素
唐代的张旭和怀素都喜欢饮酒并擅长书法,常常是饮酒后书写狂放草书,进入一种豪放纵横的抒情状态,在书法史上被称为“颠张醉素”。
54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55大观帖
宋徽宗命蔡京主事、龙大渊更定编次,将《阁帖》重刻于太清楼下的阁帖翻本。
56潭帖
这部帖为刘沆于庆历年间出知潭州时,命慧照大师希白摹刻、历时四年而成的《淳化阁帖》的翻刻本。
共十卷。
57绛帖
此帖为潘师旦大约于仁宗至和、嘉佑年间刻成,共20卷。
它翻刻《阁帖》中大部分帖文,并做若干了增删。
58《宣和书谱》
共20卷,记徽宗时内府所藏、依目排比,辨别精微,撰各家小传,品第风格,略述源流。
每种书体钱所列叙记,陈述详明,论述十分详明。
59《东观余论》
黄伯思撰,共两卷。
是伯思次子在其父去世29年后,辑其遗稿所成。
60《翰墨志》
赵构撰,共20则,该书皆其学书心得体会自述。
在对魏晋以来至宋的重要书家进行批评分析后,赵构对士人作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61帖学四大家
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
62六分半书
对郑板桥书法特点的称呼,以隶书为基础,掺杂真、草、篆而形成的一种新书体。
63佩文斋书画谱
康熙敕撰的、官方最全的书画丛辑,由孙岳颁等人汇集历代书籍中有关书、画的文字著述,历时两年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