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资料.docx
- 文档编号:6754814
- 上传时间:2023-01-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23KB
留守儿童资料.docx
《留守儿童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资料
留守儿童资料
(一)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
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
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作者:
兴隆小学
文章来源:
本站发布时间:
2007-11-4阅读:
314次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
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
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
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小学高级教师)
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
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
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
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
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
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留守儿童健康情绪、情感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
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
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
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
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04年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
(2)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
(3)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4)以舆论宣传代替问题探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也可以为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
(1)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
(2)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
(3)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徐州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发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提出利用教育优势与资源的策略,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2)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徐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纵向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
(3)构建面向于通州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2、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的内涵理解及其价值研究
树立并确立儿童发展观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留守儿童现象研究意义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获教育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特质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研究
教育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3、研究的重点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学校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出发,切实找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学校教育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研究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指导。
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月)。
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通过调查分析,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2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6月)。
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儿童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
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6)实践法。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比、实验班的开设等,论证教育途径的有效性。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注了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博爱”的学校教育文化。
(3)、通过实验研究,创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现状及需求 论文 2006.12 曹金明
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活动方法研究 研究报告 2006.12 李 颖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研究 调查报告 2007.10 张道平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8.4 高立学
代理家长工作在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研究报告 2008.6 杨晓晓
最终成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08.10 高立学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论文集 文 集 2008.11 高立学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案例集 文 集 2008.12 张道平
《关爱无限》
论著或宣传册 2009、3 高立学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参与了市“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奖,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而且“十五”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研究经验与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3)地区优势明显。
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徐州东部,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006年8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留守 儿童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