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1把握思路理清脉络整体感知.docx
- 文档编号:6744179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07.71KB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1把握思路理清脉络整体感知.docx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1把握思路理清脉络整体感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1把握思路理清脉络整体感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第一节散文技法提分点11把握思路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情预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
选文及作者
类型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8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中国当代散文
√
√
√
√
√
2017
《一种美味》(巩高峰)
中国当代小说
√
√
√
√
√
2016
《母亲》(何家槐)
中国现代散文
√
√
√
√
√
2015
《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
中国当代小说
√
√
√
√
√
2014
《走眼》(王伟锋)
中国当代小说
√
√
√
√
√
命题规律
1.选材 近五年高考多选取意蕴深厚、形象鲜明、语言特色突出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为限定性选修,备考也要适当关注.
2.命题 主要从主题、表现手法、语言艺术、形象、创作意图等几个方面设题;考查的层级则有理解、分析、鉴赏、探究,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题干注重提示性、导向性和明确性.
第一节 散文
技法提分点11 把握思路,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文章
三类型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读文支招
围绕关系来读文
有时理清散文中人物的关系,就能理清脉络,明确中心.
1.理清脉络
父子关系
弟弟
父亲
A.抵触
考艺校
禁止
B.敌对
在外游荡
恨铁不成钢
C.消融
理解父亲的要求
不能设计子女的人生
D.和解与体恤
结婚生子
拿出积蓄
E.共渡难关
安慰
帮助
F.深厚
关心
赞许
2.明确中心
综合父子关系变化,概括主旨:
真正的父子情深就是子女学会担当和体恤的成长以及父母懂得放手和支持.
典题文本
(2010·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A】
.这当然没有成功,【A】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B】
.【B】
.他们犹如【B】
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C】
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C】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C】
.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D】
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D】
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D】
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E】
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
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E】
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
.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F】
我:
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F】
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对点解题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
解题指导
开头句段作用
(1)内容方面
①明确全文主要内容为表现父子关系的变化.
②三个“迷恋”连用,主观上表现弟弟的爱好;“清越”“吹出……”,组起歌唱组合,客观上表现弟弟的才情.
(2)结构方面
结合下文,“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由此第一次矛盾爆发.
(3)综合作用:
故前文越是表现弟弟的痴迷,此处越能突出矛盾的激烈.
答案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2.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答:
解题指导
中间句段作用
(1)写法方面
“荒原一般的沉默”是比喻手法;“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是比喻手法,将沉默比作冰雪等坚硬冰冷的东西,将和谐的父子关系比喻为流水.
共同点:
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作用方面
结构方面: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
;“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
.
.
(3)内容方面
丰富内涵.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更生动地表现出父子情感的特点.转换视角.四句话都是写“我”的感受,转换视角,以旁观者“我”的评说,感受写父子情的变化.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解析
(1)结合前文“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来回答.
(2)关键两点:
方式上强硬,感情上是爱.(3)“挺直”表明对将来,主意已定;对现在,非常满足.
答案
(1)“拍拍”:
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2)“喝令”:
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3)“挺直”:
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答:
解析 两人都在变化,注意回答出双方面的原因.
答案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
(1)
(2)
解析 感悟可以一个具体,一个抽象;一个局部,一个整体.
答案 (示例)
(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
(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2018·浙江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
李天斌
①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②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心思.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容不下那疤痕.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
③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
④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⑤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
⑥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
⑦院子也老了,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⑧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摸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是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
⑨“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
⑩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
(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11月刊,有删改)
1.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内涵.
(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
答:
(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
答:
解析
(1)结合后文“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概括关键词“尊严、倔强”.
(2)“一不小心”流露的是一直以来心里所想,关键词“那时候”“热闹”.
答案
(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父亲的倔强.
(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
★2.第③段写老墙的来历有何用意?
答:
解析 中间句段作用,结构作用方面,为下文描写父亲抒发感想作铺垫;内容方面,写老墙的特点,“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谁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突出其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
答案
(1)内容上,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
(2)结构上,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
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
解析 主要分析修辞手法.“凝视”“漠然”,将老墙拟人化,突出其同父亲一样衰老和孤独;“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运用了比喻,把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一丝丝一缕缕”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答案
(1)将老墙拟人化,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2)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3)“一丝丝一缕缕”反复,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
答:
解析 “我懂得父亲”是上文说的“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而衰老……说来就来了”.可见在“我”也衰老时,终于也理解父亲面对衰老时的孤独无奈、倔强抗争的心情.“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结合上文“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等语句可知,父子之间有隔膜;结合下文“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等语句可知,“我”无法完全理解父亲衰老的感觉.
答案
(1)“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
(2)“我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父亲膝下,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一、(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画框就是窗户.
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成熟,被人放倒在地.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下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这些绿色食物.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的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这是读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因为在乡土间,只有牛,才当得起“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强犟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它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有一次,父亲让我牵着它到水边饮水.我沉浸在古诗句中,想像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水之后,牵牛往家走,我想骑到牛背上去.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它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夺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帮它理毛,帮它加料,向它示好.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的结局,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谁能够被赦免.这不仅仅是牛的宿命.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划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肠胃消化不动也无法排出,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线上煎熬.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它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哞”一声同我打招呼,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1.文章开头第二段,有何用意?
答:
解析 第二段主要是景物描写,从“景物开篇,烘托渲染”这方面考虑作用.概括景物特点“恬静闲适”;作用,一是看在本段中营造的气氛,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
答案 ①描绘了夏日乡村景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②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气氛;③引出下文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④牛咀嚼的悠闲惬意与下文小时候嚼草的香甜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牛与人的和谐亲密.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解析 文中主要运用描写手法,分析其作用即可.除了分别写到牛和“我”,整体上这也是一个生离死别的场景描写.
答案 ①细节描写.“伏”“喘”“垂下”和“瞪大眼睛”“流泪”等动词,细腻地表现出牛临死前的痛苦和悲伤;②动作描写.“抱住”“抚摸”“痛哭”等动作,表现“我”对牛即将离世的悲痛与不舍.③运用场景描写,表现“我”与牛的深厚感情.
3.文章两次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分别有何作用?
答:
解析 第一处引用,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牛的描写和赞美;第二处引用,引用的语句是强烈抒情的,扣住“缘分”“深深地感动”可知,此处是在叙的基础上的提升,是深化主旨的.
答案 ①第一处引用,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和赞美之情.②第二处引用,引用的语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不仅人与羊、人与牛的相处是缘分,要相互理解与尊重,人与世间万物的相处也是缘分,要互相理解与尊重.
★4.“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请赏析作者用这句结尾的好处.
答:
解析 结尾句段作用:
首尾呼应;暗示主题,“怎样”暗示的意思就是尊重理解,即小说主题;委婉含蓄,独立成段,点到为止.
答案 ①表明“我”懂得了,牛像人一样也是有尊严和情感的,我们应尊重它,并视如亲人.②既照应了标题,又点明了文章主旨.③单独成段作结,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
二、(2018·浙江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用 高考 语文 二轮 第二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第一节 散文 技法 分点 11 把握 思路 理清 脉络 整体 感知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674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