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docx
- 文档编号:674262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32KB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docx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
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雨水系列突出问题的背景;第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第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第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最后,做个小结,对国内的一些启示。
一、城市雨水突出问题分析一、城市雨水突出问题分析目前我们城市出现了很多水问题,特别是城市快速化发展导致的一系列水问题。
第一,洪涝频发,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出现的内涝次数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
第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根据水资源的统计,特别像华北地区,一个城区流失的量占到城市蓄水量的20%-25%,量相当大。
第三,径流污染严重,根据监测分析,很多城市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贡献可以达到1/3-1/2,而且随着管网截流率、污水处理率以及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占整个地表水环境的比例会逐渐提高。
第四,传统的雨水排污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比如大量的硬化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还有技术措施选择不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热量,造成地表水环境的热污染,特别是一些封闭的小水体,那么这热污染对水体中的一些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带来一些致命性的灾难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破坏。
这些就构成了城市所引发出的一系列雨水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设计理念、技术设计不当,技术措施比较单一,同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比如重视地上设施,对地下设施重视不够,管网标准偏低等等,另外就是绿色设施建设不足。
这里给几张照片,这是2013年几场雨的径流水质采样的照片,前两排是雨水管道,按照时间序列采样的规律,最上头一排的水质变化规律是,刚开始比较脏,后期颜色越来越浅,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混浊的。
那么第二排刚开始水质还比较干净,中间过程比较脏,后期又稍稍变得干净一些,污染物浓度高峰是在中间。
第三组是合流制管道,基本上初期的雨水也是比较脏。
第四组也是合流制雨水的管道,最脏的点实际上有两个高峰。
右下角这张照片是北京某条河流,在旱季的时候这管道根本不排水,到雨季的时候大量的污水就直接排放进河道。
这里给出2000年-2006年北京城区的雨水、污水、废水共同构成地表水环境的COD的排放比例情况。
大家可以看到,雨水中径流污染物带来的COD的排放量在逐年提高,从百分之二十几一直到了百分之三十几,现在一年COD排放总量可以达到5-8万吨。
这是城市雨水系列的突出问题。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表述,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们称之为“两个优先,三个自然”,这是海绵城市从国家层面最早提出来的一个表述。
再有就是2015年国办发75号文的表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所以它把海绵城市上升到一种城市发展方式,不单单是一个改变雨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一种涉及到建筑、规划、道路、园林、水系等一系列专业共同在内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应该说最主要的切入点是从雨水来的,从传统的单一快速排放模式雨水系统,向建立多目标的雨水管理体系,这样一个转移过程是海绵城市最基本的最朴素的一个切入点。
这里有五大问题与需求,第一是水安全,就是解决内涝问题,第二是水资源,包括径流雨水排放的资源化问题,第三是水环境,刚才说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污染严重,第四是水生态,第五是水文化,很多地方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水文化传承得不够,保护得也不够。
基于五大问题需求提出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灰绿结合、绿色优先。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有五大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有多个具体的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流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等。
从控制过程来看,应该是全过程的,就包括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控制、末端调蓄控制利用。
从实现的途径来说,有三个途径,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修复,第三是建设。
保护就是首先要保护我们的湿地、林地、绿地、生态敏感区,就是保护这些用地不被侵占,特别是有些城市的生态水系,在城市化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很多湿地、绿地被侵占,导致海绵体不复存在或大幅削减,所以第一个途径就是通过保护来实现。
第二是修复,对有些城市的硬化地面,该修复的就要进行修复。
第三是建设,包括新建,也包括更新改造,要维持开发后的水文生态环境条件与开发前基本一样,扰动最少,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建设。
从技术手段来说,我们经常说“渗-滞-蓄-净-用-排”六大类技术,这与刚才讲到的几个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径流总量控制,包括源头的下渗,也包括集蓄利用,从径流总量控制可以间接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可以间接减少峰值流量的排放。
同时由于下渗集蓄回用,减少了这种排放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回补了地下水,所以水生态破坏可以慢慢得到修复。
所以径流总量控制是其中一个核心,在几个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
那么从排水系统来看,除了我们过去几十年传统的雨水管渠系统,我们现在称之为小排水系统,作为解决城市层面排水的最基本的功能之外,还有两个系统也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起来:
一个就是源头径流减排或者叫源头径流控制系统,也可以叫做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通过对建筑与小区、公园绿地、城市道路等等这些城市的下裂面建设源头分散式的小型的生态设施,进行雨水的下渗和集蓄利用,这就是刚才说的狭义的低影响开发。
另外一个系统是,这些年来城市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排放能力的系统考虑得不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际上是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能力的那场雨出现的时候,径流雨水的行径通道问题怎么考虑,我们称之为大排水系统。
所以,低影响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这三套系统共同构成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的核心。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传统的水利系统要做好衔接,共同实现的目标就是城市内涝、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黑臭水体的治理。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实现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化的过程。
从城市层面来讲,传统的城市以刚性水泥的单一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现在的海绵城市要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刚才说灰绿结合,我们在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不能完全由绿色来替代灰色,所以叫灰绿结合、绿色优先,给城市增加一定的弹性,在国际上更多的叫做弹性城市或水弹性城市。
那么这张片子描述出国际上一系列的雨水控制管理的体系、理念,和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基本得到共识。
最早发达国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比如美国提的最佳管理实践BMP,在英国叫可持续城市排水设计,在澳大利亚叫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等。
现在发达国家很多都在采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表述,从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突出问题,构建新型的雨水控制管理的体系。
现在我们国家提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说是在世界领域范围之内对雨水管理的一个重大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凭空来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这是我们北京建筑大学雨水团队这些年研究的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比如最初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进行一些北方城市的雨水积蓄利用,当然在此之前还有像西北农村地区做的人蓄饮用水不足,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些工程也都属于这雨水利用的范畴,只不过那是在农村,从城市层面讲雨水利用一般是在九十年代中期。
那么在利用过程中,发现径流雨水的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又关注到径流污染需要进行控制,后来发展出来的一些术语,包括雨水综合利用,内涝控制,低影响开发,一直到现在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海绵城市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那么这张片子还是在描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基于要解决的五大问题,对径流源头控制、排水防涝、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防洪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海绵城市不是包罗万象,不能把刚才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海绵城市本身以雨水系统作为切入点,除了刚才的核心内容之外,要做好与水利部门的防洪系统的衔接。
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包括管网、污水、内源治理等等一些问题,应该说径流控制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们要避免几种错误的理解。
第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是什么关系,这两个是不是可以划等号,我们说不是的。
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比发达国家早期提的低影响开发还要大很多,不单单是解决源头控制问题。
第二,海绵城市是不是等于水利系统防洪工程,把城市地表产生的径流雨水收集在河湖水域中进行调蓄,就称之为海绵城市呢?
也不是,这种是没有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只是通过末端治理,不是海绵城市真正的核心内容。
第三,海绵城市是不是等于雨水积蓄利用呢?
雨水积蓄利用仅仅是海绵城市的一个方面,在缺水地区雨水积蓄利用应该做,但海绵城市不单单是雨水积蓄利用。
第四,海绵城市是不是排水防涝呢?
排水防涝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重点解决的问题,二者之间也并不相等,排水防涝突出解决的是量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水量还有水质,还有生态,还有更广义的其他目标以及问题。
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什么是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它是指模拟自然,用分散的小规模生态设施来控制源头的雨水,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方法来模仿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实现多重目的,包括体积控制、流量控制、延缓峰现时间、控制径流污染等等。
大家看右上角这个图,原来最早通过一些末端测试,比如BMP测试、调节池、调解塘等这些末端测试来调节,也可以使洪峰削减,但是这个洪峰削减并不是雨水控制的全部。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下面这条线,在源头上模拟开发前的水文特征,这条径流的过程线应该说跟开发前是接近的,这么一条流量过程线才是低影响开发的追求目标。
那么再具体点说,对照一下两种排水方式,第一种就是快排模式,大家可以看到下渗的量大大减少,径流外排的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但是新的海绵城市的做法,我们要加强下渗,加强集蓄,通过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来促渗,所以下渗减排的量大大增加。
另外就是通过湿塘、湿地、蓄水池等等一些设施做集蓄利用,这样可以使得外排量大大减少。
那么其中有一个源头径流控制的核心理念,一个核心的术语叫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假设三十年的二十四小时降水量数据都有,我把小于两毫米的雨量拿掉,因为小于两毫米不产流,把这些雨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就出来这么一张柱状图。
我们设定某个降雨深度,在这个降雨深度以下的雨都可以通过源头渗、蓄、用等等设施进行控制,那么等到比这场雨大的雨出现的时候,比它小的这部分也会被控制住,就是现在这个图里的V2,那么超过V2的雨,一部分就会排除,V3是被排除的水量。
这样平均来说可以算出V1+V2占整个V1+V2+V3的百分比,对应的就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那么有了这条曲线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控制线,就是设计降雨深度与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关系。
这张图给出五个城市的关系曲线。
如果一个城市就是开发前径流的20%,那么现在我们要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建设,我们要求控制80%,那么年径流总能控制率80%所对应的设计降雨深度是多少,从这五条曲线上我们可以查出,这个量从十几毫米到接近四十毫米之间不等,不同的城市南北方差异还比较大,根据这个曲线我们就可以确定源头减排的控制规模。
到底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多少合适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确定,就像北方地区来说,天然的绿地率下渗条件比较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主要是通过控制频率比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对一些特殊地区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比如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如有特殊排水防涝要求的区域,这两个区域可以适当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标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比如广东、广西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另外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绵 城市建设 内涵 技术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