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生态学基础要点.docx
- 文档编号:6736779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78.98KB
成考生态学基础要点.docx
《成考生态学基础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生态学基础要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考生态学基础要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答:
宏观生态学:
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生态学:
对其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思考题
一、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19世纪生态学的两本标志性的书籍。
3.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B.E.P.OdumC.A.G.Tansley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
(A)
A.E.P.OdumB.HaeckelC.ClementsD.Tansley
4、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5、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与(C)
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
6、20世纪,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派,包括(北欧)(法瑞)、(英美)、(苏联)。
7、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与数学模型研究)(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等)等。
8、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
9、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其中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是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10、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1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12、简述Tansley、Lindman、Odum与Carson的生态学贡献。
(1)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Lindman对美国塞达波格湖生物群落能量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了群落营养动态理论,发表了著名的“能量转化1/10定律,创立了食物链学说与创立金字塔营养结构学说,从而建立了现代生态理论体系。
(3)E.P.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生态学基础》;与H.T.Odum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与模式。
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伤害,警告有关部门注意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与生态型:
(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与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与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对生物是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与补偿作用:
不可替代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作用: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与分布起直接作用。
4.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稳态2.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二、问答题
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2.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对耐受性范围的调整方式有哪些?
1、具体的生物个体与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
2、简述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包括在环境因子中。
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与(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5、生态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降水、风等称为()因子,捕食、寄生、竞争与互惠共生等称为()因子。
气候,生物/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非生物,生物
6、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与(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
7、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中,什么是间接因子
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起作用,如光照、温度等。
而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将地形因子称为间接因子。
8、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
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
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
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12、试述生态因子的补偿性与不可替代性
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可以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
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应)与(反作用)。
1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两点补充:
(1)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
(2)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1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
16、用图形表示耐性定律,并简要说明各区域生物的特点。
17、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C)
A.高温、高湿B.高温、中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
18、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C)
A.气候驯化B.调节C.实验驯化D.适应
19、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0、判断:
生物对环境只是被动地适应。
(×)
21、判断: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的生态因子是不变的。
(×)
22、判断:
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
23、判断: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
24、判断:
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它的分布一般很广。
(√)
25、同种乔林生于密森林中时其叶片比生于蔬林中时薄,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子在起主导作用(A)
A.光照B.温度C.降水D.大气
26、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与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
A.趋同适应B.竞争C.互利共生D.趋异适应
27、“橘生淮北变成枳”阐述的是生态适应中的(趋异适应)适应。
28、比较分析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第三章能量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光周期现象2.光饱合点3.光补偿点5.贝格曼规律6.阿伦规律
4.有效积温:
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与,又称总积温。
二、问答题
1.太阳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
答:
(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T-C)单位:
日·度。
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
T=C+K/N=C+KV,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即发育速率。
(2)在农业的应用:
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Ø答:
(1)生物从形态上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
a芽与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与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b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e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
动物: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或称增加隔热性。
体型与颜色变化
(2)生物从生理上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
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与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与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
a.增加体内产热量(非颤抖性产热)b.逆流热交换机制c.局部异温性d.耐受冻结e.超冷
(3)生物从形态上对高温的适应:
植物:
a.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与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c.蔽光效应,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减少辐射伤害;d.有些植物树干与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绝热。
动物:
改变毛皮、羽毛等的隔热性,减少脂肪等。
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
(4)生物从生理上对高温的适应:
植物:
a降低细胞含水量b增加糖或盐的浓度c旺盛的蒸腾作用d反射红外线的能力。
动物:
a.适当放松恒温性b.增加血流量c.蒸发散热d.忍耐高温
(5)动物从行为上对高温的适应:
主动躲避不良的环境与温度,寻找适宜的环境与温度,夏眠、穴居与昼伏夜出。
4.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答:
(1)促进种子萌发
(2)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植物产品品质(4)促进干物质的积累(5)加快昆虫发育速度(6)增加产卵数
5.北方作物引种到南方可能遇到的不适生态因子有哪些,为什么?
(最主要是光周期与温的问题)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黄化现象2.昼夜节律3.生物学零度4.休眠
二、问答题
1.植物与动物对光强的适应有哪些类型?
2.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有哪些类型?
3.动物有哪些光周期现象?
4.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
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B)。
A.380nm~700nmB.380nm~760nmC.150nm~4000nmD.490nm~620nm
3、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4、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5、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与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
8、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
A.光饱与点B.光补偿点C.平衡点D.稳定点
9、植物开始生长与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0、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发育速率D.天数
12、范霍夫定律是指就变温动物而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外界温度上升,体温上升,生理过程加快,温度系数Q10是温度每升高(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
A.20℃B.5℃C.10℃D.15℃
1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N为(B)
A.平均温度B.发育所需天数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4、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C)
A.李比希定律B.阿伦法则C.贝格曼法则D.谢尔福德定律
15、许多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这种现象称之为(乔丹)规律。
16、(B)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与四肢)。
A.比尔定律B.阿伦规律C.Hamilton定律D.贝格曼规律
17、分布在我国新疆与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与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85~89与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A)解释。
A.Bergman规律B.Allen规律C.Jordan规律D.Gause假说
18、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9、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是(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20、鸟与哺乳动物属于(AD)
A.恒温动物B.外温动物C.变温动物D.内温动物
21、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称(冷害)害,又称寒害;生物在零度以下条件下受到的伤害称(冻害);而生物在零度时受到的伤害称(霜害),机理与冻害相同。
2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C或(T0)为(B)。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天数
23、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
24、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A)
A.适应逆境B.提高生产力C.促进代谢D.推迟生育
2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
26、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植物、(阴性植物)植物与(中性植物)植物(耐阴植物)。
27、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与(日中性植物(中间型植物))。
28、对植物与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与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29、大多数生物活动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
30、北方植物引种到南方不成功的原因是(BD)
A.冬季温度过高B.秋、冬季日照太长C.降水太多D.夏季温度过高
31、太阳辐射分为光的强度、光的性质与光周期,三者对生物都有相同的作用。
(×)
32、判断:
一般情况下,适当的温度波动能加快动物的发育速度。
(√)
33、光因子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光质B.光强C.光照时间D.光能
34、在夏至这一天,对于同一种植物,其在哪一个地区积累的干物质最少。
(D)
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新加坡
第四章物质环境
本章重点
问答题
1.简述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
2.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都有哪些类型?
3.简述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答:
(1)海洋鱼类(低渗):
低渗:
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
通过食物、代谢水与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问题:
a环境水势低,体内水分渗出体外b饮水补充,带入盐分导致体内盐分增高。
解决办法:
a饮水b离子泵泵出离子c排尿排出离子)
(2)淡水鱼类(高渗):
高渗:
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
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与组织摄入。
(问题:
a环境水分渗入体内b排出水分带出盐分导致体内盐分丧失。
解决办法:
a不饮水b盐腺吸收盐分c排清尿)
(3)等渗:
体内与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与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
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4)变渗(洄游鱼类):
洄游性鱼类来往于海、淡水之间,其参透调节兼具高渗与低渗两种特征:
依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排尿量少,在淡水中大量吞水,以补充水;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排出盐,淡水中摄取盐。
4.盐碱土植物生理上适应的三种类型?
思考题
名词解释
1.腐质殖非腐质殖2.土壤质地
问答题
1.简述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
2.陆生动物的水分适应途径?
3.盐碱土与沙生植物的生态适应特点。
1、水生植物有三类:
(沉水植物)植物、(浮水植物)植物与(挺水植物)植物。
2、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
3、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与(旱生植物)。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
5、水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主要是鱼类),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6、溯河洄游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最主要表现是(B)。
A.要适应温度的变化B.渗透压由低向高调节
C.要使渗透压由高向低调节D.渗透压的调节机制因环境而异
7、在淡水生活的鱼类,其渗透压一般属于(高渗)型。
(填高渗、低渗或等渗)
8、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
9、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
10、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
11、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
A.植物B.原生动物C.节肢动物D.微生物
12、组成土壤的各种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与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13、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D)。
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
14、以鱼类为例,论述水生动物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第五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本章重点
1、名词
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K因子分析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阿利(氏)规律集合种群
建筑学结构:
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
动态生命表:
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与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2、问答题
(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
(2)种群粗密度与生态密度有何不同?
(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
(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7)试论Logistic(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五个时期增长点。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
(9)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
答:
Ⅰ增长型种群:
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例:
孟加拉国、非洲等。
Ⅱ稳定型种群:
年龄锥体形状与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例:
西班牙等。
钟型。
Ⅲ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例:
俄罗斯
思考题
1、名词
生理出生率与生态出生率
同生群分析种群平衡种群调节
2、简答题
(1)存活曲线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2)种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基础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