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docx
- 文档编号:6730546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91.28KB
医学三字经.docx
《医学三字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三字经.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全本)
百岁高龄的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告诫中医学子:
“首先必读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全本)!
”这本好书,朗朗上口,经久难忘,方便传承。
1804年,陈修园所着《医学三字经》问世,内容包括基础与临证,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和运用,故在社会上流传极快、极广,可谓遍及城乡,至今仍有百万之众,买过、读过此书。
此书问世并流传多年以后,在中医入门书籍中,才有所谓“四小经典”的说法,并一直口耳相传至今,诚为爱好和有志于学医的开启了升堂入室的方便之门。
是的,熟读“四小经典”,就能跟师临证,然后就能做一个会看病的......
我们的先贤整理压缩出来的材料—一四小经典,委实承袭了中医学术上立法严谨的仲景经方和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创的时方,折射出了中医学术的繁荣,特别在对祖国医药学的普及这方面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具有无可争议的代表性。
方药中先生着有《医学三字经浅说》、李斯炽先生着有《医学三字经浅释》、邓铁涛先生教过《医学三字经》、朱良春先生着有《汤头歌诀详解》、秦伯未先生重校《汤头歌诀正续集》、任应秋先生着有《濒湖脉学白话解》、颜正华先生着有《药性赋白话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老中医,他们都不鄙薄貌似浅易的四小经典和中医学普及工作。
两百多年来,由于口碑相传,在我国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中医书是四小经典,影响委实不小。
医学三字经
清陈修园着
小引
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
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
前曾托名叶天士,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
然书中之奥旨,悉本圣经,经明而专家之伎可废。
谢退谷于注韩书室得缮本,惠书千余言,属归本名,幸有同志。
今付梓而从其说,而仍名经而不以为谮者,采集经文,还之先圣,海内诸君子,可因此一字而共知所遵,且可因此一字而不病余之作。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人日陈念祖自题于南雅堂
医学源流第一
医之始本岐黄
黄,黄帝也。
岐,岐伯也。
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邭庵詾獒t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难经出更洋洋
洋洋,盛大也。
《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越汉季有南阳
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
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着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
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之意也。
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
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圣人也。
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李唐后有千金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
着《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
今本分爲九十三卷。
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外台继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后作者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足观也已。
红紫色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迨东垣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
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
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温燥行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虽未醇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
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若河间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
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
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遵之经断自我
《原病式》十九条,俱本《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
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虚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一二方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丹溪出罕与俦
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
其立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阴宜补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爲主,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杂病法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
一切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
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
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若子和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
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病中良勿太过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四大家声名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
必读书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
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明以后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广见识,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详而备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
着《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薛氏按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
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六君子、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士材说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
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
虽曰溌剩瑓s是守常,初学者所不废也。
景岳出着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
着《类经质疑录》。
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八阵,其实不足以名方。
古圣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
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
石顽续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人。
着《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爲主。
献可论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
着《医贯》。
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悦}法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
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
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数子者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揆诸古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矱。
长沙室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
惟韵伯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
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徐尤着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
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
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
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
遂专务于医,着《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大作者推钱塘
张志聪,号隐庵;高世栻,号士宗。
俱浙江钱塘人也。
国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著书,以爲传道之计。
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
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取法上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切不可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迥摇贰毒霸廊珪贰堆κ厢t按》等书,为捷径也。
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
中风第二
人百病首中风
《内经》云:
风为百病之长也。
昔医云:
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
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闭与脱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
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
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
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
依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
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固气脱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耆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
先固其气,次治其风。
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
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顾其名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
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火气痰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
大法:
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
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
大法:
补中益气汤加减。
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
大法:
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
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小家伎
虞天民云:
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
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
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喑斜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
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
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
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方宗金匮
《内经》云:
邪害空窍。
《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
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
喻嘉言曰:
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
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
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
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
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虚痨第三
虚痨病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上损是
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
其说本于《内经》: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
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
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下损由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
其说本于《内经》:
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
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亏肾水
肾气,即元阳也。
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
肾水,即元阴也。
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
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
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
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
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
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伎止此
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
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回生理
扁鹊云:
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
仲景因之。
喻嘉言曰:
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
《内经》云: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金匮轨
小建中汤及加黄芪、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
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薯蓣丸风气弭
《金匮》薯蓣丸。
自注云:
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蟅虫丸干血已
《金匮》大黄蟅虫丸。
自注:
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二神方能起死
尤在泾云:
风气不去,则足以僬龤舛L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
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蟅虫丸为上剂。
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咳嗽第四
气上呛咳嗽生
《内经》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
然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
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肺最重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
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
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肺如锺撞则鸣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
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
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肺体属金,譬若锺然,一外一内,皆所以撞之使鸣也。
风寒入外撞鸣
经云:
微寒微咳。
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
风从皮毛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
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以爲之帅也。
痨损积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
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谁治外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平稳。
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
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以致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
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
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
《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
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
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解之势,唯《千金》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后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
谁治内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
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挟水气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溕睿呛裕阌眯∏帻垳嘈А7街序岋L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
盖以肺家沈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兼郁火小柴清
寒热往来咳嗽者,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治之。
姜细味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
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
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
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长沙法细而精《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疟疾第五
疟为病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
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寒与热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亦无伤
邪渼t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势猖狂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治之法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爲主。
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热偏盛加清凉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邪气盛去参良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
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常山入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
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
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
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大虚者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
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单寒牝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
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
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
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法外法辨微茫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
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消阴翳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太仆注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
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痢症第六
湿热伤赤白痢
壬损庵论痢,专主湿热。
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热胜湿赤痢渍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
热,阳邪也。
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湿胜热白痢坠
湿,阴邪也。
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
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调行箴须切记
行血,则脓血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
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切记之。
芍药汤热盛饵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平胃加寒湿试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
久而不愈,送下香连丸。
热不休死不治
方书云:
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痢门方皆所忌
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即经络不和,温散而调营卫,外邪一解,痢亦松去。
若概以为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陷入变剧者。
桂葛投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
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外疏通内畅遂
此二句是解所以发汗之故也。
张飞畴云:
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
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嘉言书独得秘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议论甚见透彻。
寓意存补金匮
喻嘉言《寓意草》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金匮》所未及。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有九种
真心痛不治,今所云心痛者,皆心胞络及胃脘痛也。
共有九种,宜细辨之
辨虚实明轻重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无力。
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
二症各有轻重。
痛不通气血壅
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
通不痛调和奉
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
高士宗云:
通之之法,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一虫痛乌梅圆
虫痛,时痛时止,唇舌上有白花点,得食愈痛。
虫为厥阴风木之化,宜乌梅丸。
二注痛苏合研
入山林古庙及见非常之物,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苏合丸,研而灌之。
三气痛香苏专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
又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四血痛失笑先
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失笑散。
五悸痛妙香诠
悸痛,即虚痛也。
痛有作止,喜按,得食稍止,脉虚弱,宜妙香散或理中汤,加肉桂、木香主之。
六食痛平胃煎
食积而痛,嗳腐吞酸,其痛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山楂、谷芽主之,伤酒,再加葛根三钱、砂仁一钱。
然新伤吐之、久伤下之为正法。
七饮痛二陈咽
停饮作痛,时吐清水,或胁下有水声,宜二陈汤,加白术、泽泻主之。
甚者,十枣汤之类,亦可暂服。
八冷痛理中全
冷痛:
身凉、脉细、口中和,宜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
兼呕者,吴茱萸汤主之。
九热痛金铃痊
热痛:
身热、脉数、口中热,宜金铃子、元胡索各二两,研末,黄酒送下二钱。
名金铃子散,甚效。
如热甚者,用黄连、栀子之类,入生姜汁治之。
腹中痛照诸篇
脐上属太阴,中脐属少阴,脐下属厥阴,两胁属少阳、厥阴之交界地面,宜分治之。
然其大意,与上相同。
金匮法可回天《金匮要略》中诸议论,皆死症求生之法。
诸方论要拳拳
《中庸》云: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腹满痛而下利者,虚也。
吐泻而痛,太阴证也,宜理中汤;雷鸣、切痛、呕吐者,寒气也,宜附子粳米汤。
此以下利而知其虚也。
胸满痛而大便闭者,实也。
闭痛而不发热者,宜厚朴三物汤专攻其里;闭痛而兼发热者,宜厚朴七物汤兼通表里;闭痛、发热、痛连胁下、脉紧弦者,宜大黄附子汤温下并行,此以便闭而知其实也。
若绕脐疼痛,名寒疝,乌头煎之峻,不敢遽用,而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妙,更不可不讲也。
又胸痹非偶然
胸膺之上,人身之太空也。
宗气积于此,非偶然也。
薤白酒妙转旋
栝蒌薤白白酒汤或加半夏或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之类,皆转旋妙用。
虚寒者建中填
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寒气上冲,有头足,不可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
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啓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又加椒性之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补药主方。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津液干
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
又名隔者,以食物不下为阻隔也。
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胃脘闭谷食难
胃脘干枯闭小,水饮可行,食物难下。
时贤法左归餐
赵养葵用大剂六味汤主之。
高鼓峰仿赵养葵之法以六味加生地、当归主之。
杨乘六用左归饮去茯苓,加当归、生地。
以左归饮中有甘草引入阳明,开展胃阴。
去茯苓者,恐其旁流入坎,不如专顾阳明之速效也。
胃阴展贲门宽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
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
高鼓峰云:
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
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物入;在下之幽门、阑门滋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啓膈饮理一般
啓膈饮亦是和胃养阴之意。
但此方泄肺气之郁,彼方救肾水之枯,一阴一阳,宜择用之。
推至理冲脉干
张石顽云:
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
大半夏加蜜安
冲脉不治,取之阳明。
仲景以半夏降冲脉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
古圣之经方,惟仲景知用之。
金匮秘仔细看
《金匮》明明用半夏,后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
毁圣之说,倡自何人?
君子恶之!
若反胃实可叹
食得入而良久反出,名为反胃。
朝暮吐分别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分别而药之。
乏火化属虚寒
王太仆云:
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此症属中焦、下焦火衰无疑。
吴萸饮独附丸
妙在吴萸镇厥阴逆气,配入甘温,令震坤合德,土木不害。
生附子以百沸汤俟温,浸去盐,日换汤三次。
三日外去皮,放地上,四面以砖围,外以炭火烧一时,则附子尽裂,乘热投以姜汁,又如法制之。
大抵一斤附子配一斤姜汁,以姜汁干为度,研末蜜丸。
以粟米稀粥,送下二钱。
六君类俱神丹
六君子汤加姜附及附子理中汤之类。
气喘第九
喘促症治分门
气急而上奔,宜分别而治之
卤莽辈只贞元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
方中熟地、当归之润,所以济之。
甘草之甘,所以缓之。
常服调养之剂,非急救之剂也。
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浩叹!
阴霾盛龙雷奔
喘症多属饮病。
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
若地黄之类,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
实喘者痰饮援
喘症之实者,风寒不解,有痰饮而为之援,则咳嗽甚而喘症作矣。
葶苈饮十枣汤
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咳嗽气喘,心下停饮,两胁满痛者,以十枣汤主之。
青龙辈撤其藩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内外合邪,以两撤之。
虚喘者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接续,脉虚细无力,温补二字宜串看。
有以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