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况分析.docx
- 文档编号:6727321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30.19KB
教学情况分析.docx
《教学情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情况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情况分析
教学情况分析
教学情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
通过培训,我们的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较明确的熟悉,能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来,教师的教学思想也逐步得到更新,能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学习教学等多种教学途径,形成性评价已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整个课程改革试验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反“以人为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会发现很多违反“以人为本”的现象:
现象之一:
以教材为本。
有些教师过于重视教材,总认为教材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于是以难以完成任务为由,在课堂上减少学生活动的时间,影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种教材观显然是不对的。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学的材料,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把握教材的要旨,对教学内容要敢舍敢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现象之二:
以教案为本。
有些教师上课时过分依靠教案,严格按照教案的程序组织教学,极力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道,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课堂教学尽管满堂轰轰烈烈,我认为也不是一堂好课。
因为教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这些教师所考虑和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是以自己的“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而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现象之三:
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些教师过于相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再进步”这一规律。
他们在课堂评估和测试中喜欢难为学生,唯恐其过关,唯恐其骄傲自满。
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使课堂布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
但是,突出学生主体并不仅仅是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
学生参与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心相通,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
而产生这一合力的要害在于敢打破唯书、唯师和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潜意识中的师道尊严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活力的大敌。
在课堂中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及合作学习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这样的课堂教学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活动场面,但学习者能够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补救,能够在教学的个性化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采用多种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来设定各级目标要求的。
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淘汰。
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就有使用的理由。
我们尝试任务型教学也没必要完全按照任务型教学的操作模式去作,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假如照抄照搬势必会走入误区。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性才有活力。
无论是活动式还是体验式教学,它的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应避免过于依靠观摩所看到的步骤。
观摩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感悟更为重要。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
然而我国的课程评价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很多。
我们的教师虽不能左右中考,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尽量缩小文本课标与课堂实践之间的偏差。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查找与课标要求之间的差距。
我们可以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用一定比例的时间对中考体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与巩固,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学习习惯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被动、依靠性学习转向自主、独立的学习。
我们假如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学生的学习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有些教师经常担心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考试的分数。
实际上,假如通过活动和体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强化校本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质量
课程改革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引导教师积极研究课改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教师教后反思的习惯,引导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比如说:
有的校教案后面虽然有教后感一栏,但大多为空白;
公开课、评课、说课等活动时,有些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对一些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使这些活动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起不到教研活动应起到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留意教研活动的质量问题。
2008年6月
上村中学教学情况分析
一、教学现状及分析
1、老师对教学工作在态度上总体是认真负责的,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到位。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注意布置并指导学生预习新课,但缺乏必要检查和严格的管理,学生预习就很难取得实效。
说明老师是重视预习指导工作的。
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还只是仅仅将新课看一遍就算是完成了预习任务了呢?
这显然和老师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不力有关。
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
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认真的检查和严格的管理是必要的。
不然,上课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学生预习不充分,没有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率之低下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课堂教学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按照常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注意及时鼓励学有进步的学生,注意让学生动手实践。
但是课堂教学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没有目标,因为在备课时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
但是,可能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较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备了教材,忽略了学生,从而使教学方向不明。
也有可能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有明确地示标,学生上了一堂课,不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对中学生来说,大多数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信息还缺乏筛选和归纳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将有效和重要的信息明确化,学生就有可能把握不准学习的重点。
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第一步就是“定向”,定向即明确学习的目标,而且他通常和学生商量,共同确定目标,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了。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我们经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就没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老师讲解的东西不经学生的思考,又怎么能够被学生纳入他的知识结构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思想的问题,也有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从教学思想方面说,就是我们部分老师仍然固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思想,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所以,多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教学经验方面看,可能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科学,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导致时间紧张,于是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好如此。
感觉上是,老师的任务完成了,学生能不能接受,那是他们的事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是看老师讲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
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收获甚微,任你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又有何益?
第三、作业批改认真及时,但学生作业中存在不少问题,老师有时缺乏必要的敏感。
作业的量也把握得不够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在布置作业方面尽量因人而异,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过多超出学生能力的作业,有时不妨让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作业,这样,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在作业方面各得其所,不至于让作业成为扭曲学生人格的潜在因素,而是充分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方面的作用。
3、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够学好功课有信心,但是不排除有人对自己的情况不甚了解,有点盲目自信。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认识方面。
有的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努力学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就这一项而言,依然有的同学不能表示赞同,这一点不容忽视。
当他们不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时,就有可能在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厌学几乎成为必然。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管教书,还必须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让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班主任和其他所有任课老师在这方面都应当负起责任。
第二、学法方面。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变革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是学生将来适应和接受社会各项挑战的基本素质。
一个真正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就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是学校应尽的责任。
目前,我校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具体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应该说,已经有部分同学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其二,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当然不能全部由老师承担责任,但是,老师义不容辞地负有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责任。
五、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我校的教学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如上所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的教学管理首先要注意保持业已形成的好的做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查等方面要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并全力加以贯彻执行,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全校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只要措施正确,贯彻有力,上村中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2009年1月
上村中学教学情况分析
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全新的课堂教学。
为了结合实际,找出问题,确定今后的课堂教学方向,特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很重要的指标。
就象上述分析的那种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和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必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兴趣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抓住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度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
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另外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
整个过程就象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就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练”、“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
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了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
但是我们的教师却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
相反,所谓的板书设计却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可悲而又失败的课。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的传递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⑴是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的确定。
⑵是学习者在“做”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先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的习题,其潜在的做法是:
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而我们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的,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
这样,学习者可以获取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再加上教师进行提练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构建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课堂教学应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
同时,师生之间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
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四)、课堂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⑴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⑵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⑶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⑷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⑸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理解。
(五)、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
“我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么想?
”,“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的?
”,“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
”,“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联系?
”等等,通过这样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六)、课堂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应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2009年6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情况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