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史期末复习详细提纲.docx
- 文档编号:6722765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13.48KB
政治史期末复习详细提纲.docx
《政治史期末复习详细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史期末复习详细提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史期末复习详细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
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收兵权、财政权,又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
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4.元:
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
察举制,举孝廉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
二、内阁的创立
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三、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君主制度达到顶峰——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皇权(受限制)
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2)康熙:
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皇帝(集权)
(3)雍正:
军机处的设置(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希腊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使得希腊的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2.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城邦的基本特征。
3、公民的定义:
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还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的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其内容有: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②改革公民大会③改革五百人会议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⑦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作用:
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
希腊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
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根源)②内部混乱,城邦间长期混战③BC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
四、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①罗马法的内容:
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②核心内容: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实质(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④作用:
(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对欧美)是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对东方)对日本和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局限: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历史条件: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
2.1688年,英国议会中的“托利党”人和“辉格党”人联合起来,他们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作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代议制:
议会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适应工业革命需要,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沃尔波尔是英国第一位首相。
内阁的权力:
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首相的权力:
首相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
内阁与首相的关系:
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
国王的地位:
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
(或表述为:
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
【君主立宪制含义:
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
①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
②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力
③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
2.美国1787年宪法的目的:
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3.1787年,北美各州代表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一部联邦宪法,习惯上称为美国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
4.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5.国会的权力:
①立法权、②征税权、③宣战权、④审批权,
⑤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每州两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美国总统(行政)
总统权力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③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④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联邦法院权力①美国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②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③联邦法院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6.美国是一个以“分权与制衡”为原则的、以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为主要机构的、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的、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的资产阶级国家。
7.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
A、积极意义:
(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2)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B、局限性:
(1)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才补充了人民权利进宪法。
(2)它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8.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前期,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以后,一般以“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
1.由于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又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到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制度。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3.1875年宪法的颁布的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③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2.《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
①皇帝:
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
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
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3.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积极意义:
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
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局限性:
①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鸦片前夕的中国和英国(背景)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朝政日益腐败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
自然经济为主导;财政入不敷出
商品经济发达;开展工业革命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必然性)
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高潮:
虎门销烟——偶然性)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
清王朝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
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
是一种倒退。
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
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比较:
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4)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
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发动者
英国
英法发动,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开放区域
东南沿海五口
沿海沿江十一口且深入长江中下游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结果及影响
领土完整、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丧失更多领土、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
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
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前期:
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
2、后期:
天京变乱—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
1、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
②产品分配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
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
(3)评价:
①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③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
《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六、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时代背景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起义原因新:
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
3、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起义理论新:
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
5、治国方案新:
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
6、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对外资本输出。
列强默许和纵容日本侵略(国际背景)
(2)日本的以侵华征韩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3)清政府的腐败
(4)朝鲜农民起义(契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及影响
《马关条约》
危害及影响
割地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赔款
二亿两白银;
三千万两赎辽费
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日本侵略实力进一步增强
开口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其他特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便利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同点: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
①商品输出:
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②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贷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评价:
爱国性,落后性)
2、经过:
3、结果及影响: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
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辛亥革命的酝酿(基础)
经济基础: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人民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
2、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的原则: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公民权利、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及意义
1、结局: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对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统治,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软弱妥协
3、辛亥革命的功绩
(1)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主要斗争形式
结果
第一阶段
1919.5.4-6.5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
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
第二阶段
6.5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3、历史意义
(1)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斗争精神)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
(3)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
(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
(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
(4)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
(1)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②制定党的纲领: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2)补充说明:
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
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期末 复习 详细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