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课例.docx
- 文档编号:6714749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1.20KB
怎样写课例.docx
《怎样写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写课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写课例
怎样写课例?
新课程资源质量标准及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综合研究组 编写
一、课例的基本涵义
涵义:
“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个课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一)课例与教学实践相关
(二)课例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
(三)课例蕴涵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
二、课例的价值
(一) 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三) 教学理论的故乡
三、课例的类型
(一)按课例的内容或主题分类
1、意外式课例
1)界定:
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
2)特点 :
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案例1:
敏事慎言,和谐处理突发事件
1.引言
工作快三个年头了,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
如何有技巧地应对课堂上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那些通常被老师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劣势,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
他们有时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课堂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时而想表现一下的地方。
对于这些事件,是置之不理,还是大声斥责?
其实这两种方法可能都会有损老师的形象,使课堂限于抑或散漫抑或紧张的氛围。
所以敏事慎言,和谐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显得尤其重要。
2.背景
这是仿佛每位老师都深感头疼的一个学生。
他——陆某,问题接踵而来,一个个暴露。
学习上各科常挂“红灯”,常规执行上班级扣分总少不了他的份。
他总是上课了才翻学习用品,下课了在教室里你追我赶的肯定有他。
至于作业,不做、少做、乱做或抄袭是他的家常便饭。
他成了老师们眼中的“差生”代表。
和很多后进生一样,陆某还是个很倔强的孩子。
老师对他的批评训斥,很容易让他产生强烈叛逆对抗的情绪。
3.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一次英语课上,一个同学在讲台前做free-talk时,陆某很是亢奋,交头接耳,不断和后座位的同学讲话,我很是生气,就把他喊了起来,我正准备训斥他,不料他先开口狡辩:
“老师,我没讲话!
”我突然意识到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合下,如果当众批评他,可能他会狡辩得更厉害,敌对情绪会很严重,而且这样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
于是,冷静地思考之后,我决定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于是对他说:
“你怎么知道老师喊你站起来是因为你随便讲话呢?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我接着对他说:
“老师喊你起来的目的是让你就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讲讲你自己的看法。
”很显然,他回答不上来了。
最后我对他说:
“陆某,如果你暂时想不出来的话,下课再告诉我,好不好?
”下课后,我还没走出教室,陆某就拦住我说:
“老师,我错了,我上课随便讲话,影响丁同学们的学习,影响了您的工作。
但是,因为我听不懂那位同学的free-talk的内容,所以其实我是在问我后面的同学free-talk的内容。
”我说:
“知道错就行了。
其实听不懂还是要努力地去听,等别人讲完了再问。
要不然,你问的过程中又会遗漏新的内容,你说对吗?
”他口服心服地重重地点了点头。
4.后记
此后,陆某上课很少随便讲话了。
我常尽可能地表扬他的一些进步性的变化。
我渐渐明显感到,他的态度在悄悄发生变化:
听讲比较认真了,课后作业也及时认真多了,并且养成主动问问题的好习惯,学习成绩进步了许多。
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5.反思
上面这个例子,事情虽小,但及时抓住了,予以引导,激发了学生进取向上的热 情。
也正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老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学生平等相处。
试想,上面这个突发的小事,如果我以老师的“权力”去训斥,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学生,后果我想肯定比较糟糕,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伤害,整个课堂秩序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而我的谨慎地冷处理方式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事情的发生。
第二类,主题式课例
内涵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
这一类课例的特点是:
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案例2:
语文课如何组织探究式学习——三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背景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破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作为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提出。
探究式学习由此而成为语文数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广大教师参考的资料十分缺乏。
从国外各国教学研究的现状看,探究(inquiry)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最早是在科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然而在理科各科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人文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与实践很少,因此,一些理念较先进的语文教师在课中让学生尝试探究式学习时,碰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疑问
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授受式学习(tell-listen)而提出的,有专家说:
它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那么,探究式学习将是唯一的语文学习方式吗?
或者是最佳的语文学习方式吗?
在理科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常常采取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论、发表结果等结构程序进行;可是,在语文学习中,又该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呢?
这样的模式是否也一样适用浯文教学呢?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充分自主、独立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当何种角色呢?
教师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义素养又以言语能力为核心,它决定了语文教育既要正视文章的内容,又须关注文章的形式。
那么,在语文课上又该让学生探究些什么呢?
是文本内容,还是语言形式?
探究式学习必然会占据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的时间,那么该如何进行必须的、规范性的言语实践呢?
探究与训练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充分自主的语文探究式学习必然会造成探究结论的多元化,这样的话,该怎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案例一:
“鱼”字怎么写漂亮?
(北师大实验版 《小鱼的梦》)
投影生字“鱼、巴、把”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三个生字。
现在我们来研究研究怎样才能把这三个字写得漂亮。
我建议大家先在小组里跟同学讨论讨论,然后写一遍试试。
(学生小组讨论三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后各写一遍。
)
师:
老师也想写一写“小鱼”的—“鱼”字,怎样把它写漂亮呢?
哪组同学来帮帮老师?
生1:
老师, 写这个“鱼”字重点要注意两笔,一是第一笔撇要从上半格的竖中线上起笔,二是“田”的中间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
你们研究得真仔细!
我照你说的写
(老师写“鱼”字,最后一横写得稍短 )
生2:
老师,我们这组再提醒你一下:
最后一横要写得长一些。
师:
(重新把横写长一些):
噢。
果然漂亮多了!
师:
“巴”和“把’又该怎么写呢?
哪位同学把自己写的字拿上来交流交流?
案例二:
我军的战斗力不强吗?
(浙教版 第八册 《黄继光》)
师:
刚才我们读了第二自然段。
知道这一段讲战士们在抢占597.9高地主峰的战斗中受阻了,我军“屡次”突击都攻不上去.还有“越采越多’的战士负伤。
读了这一段,我有一个感觉:
我军的战斗力并不强!
大家怎么看?
(学生或窃窃私语,或交头接耳。
)
师:
看来大家的感受跟我不太一样, 要不, 咱们再研究研究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
生1:
老师,我们的看法正好与你的相反。
这一段的第一句话说“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朝故人的阵地扑去,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 ……像“猛虎”可见战士们十分勇猛,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那个“扑”字更能看出战士们的勇敢和无畏,而且,如果我军的战斗力不强,能占领“一个又一个山头“吗?
生2:
我补充一点。
这句话中说“在大炮的轰鸣声中……”,“轰鸣”是说轰隆轰隆的声音很大,说明我军的火力很猛,很有战斗力!
师:
(频频点头)你们的体会很好!
我提议有同样体会的同学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
生3:
我觉得战斗是双方的事。
我军攻不上去,还与敌人的疯狂反击有关。
你们看,敌人“凶猛地射击”。
“他们的几十挺机枪喷射出无数火舌”,交织出“严密的火网”。
“火舌”、“火网”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火力很猛,我军自然难以一下子攻上去。
师:
有道理!
生4:
我们这一组还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从老师课前提供给我们的学习资料中知道了“高地”是指战场上高高突起的阵地。
这么看来,敌人是在上面守,我军在下面往上攻,自然十分困难!
师:
你们是说地理位置的不利也是我军突击失败的原因,很有道理!
而且你们还能联系课本外的资料来理解课文,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案例三:
两块银元该不该赔?
浙教版 第十二册 《两块银元》
师:
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巳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对这个故事,大家认为还需要深入研究哪些问题?
生1:
我有一个问题:
既然茶壶确实是孙老汉自己打破的,为什么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一定要赔给他两块银元呢?
我看可以不赔。
生2:
可是他是为两位首长倒茶才打破的呀,我认为该赔。
(学生一阵争论)
生3:
老师.我看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两块银元到底该不该赔。
师:
(点头)你们看怎么研究?
生4:
我们可以分两组辩论。
师:
好,为了各自的意见更有说服力,我建议大家先自己认真去读读书,找找论据。
然后与同一种意见的同学讨论讨论,好吗?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词句、书写批注;后找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有关语句,并随机指导感情朗读、想象说话 )
师: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
辩论到此,大家对课文的理解已很深入,谁来作一个最后的总结?
(学生再次思考、讨论)
生5:
我觉得,该不该赔两块银元,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答案。
我们这组是从孙老汉和他老伴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不该赔。
而你们是站在刘、邓两位首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自然觉得该赔。
其实,无论是陪还是不陪,都有反映了一点:
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学生齐鼓掌)
启 示
一、探究的前提:
创设问题情境
二、探究的过程:
强调自主合作
三、探究的结果:
倡导个性多元
四、探究的模式:
追求形式多样
反思
一、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处理探究学习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处理探究式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类,综合式课例
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
综合式课例有三个突出特点 :
(1)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
(2)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3)强化教学的精彩场面。
功能。
其一,有助于大家探讨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其二,便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和教改。
案例3:
激活课堂:
给“学”一片放飞的天空——《古诗两首》案例与评析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
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给师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的“学”一片放飞的天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
现以近期参加校“新蕾杯”青秀比武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两首》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案例片段]
(生提问题,师对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
又?
绿?
何时还?
)
师:
同学们可以研读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找你组内的小伙伴亲密地合作吧!
(当教师把研读问题“还”给他们时,班上像开了锅一样,有的找好朋友一起学习,勾勾画画,读读写写,你言我语;有的按小组查找资料学习;有的边读边画换词比较,有的因和同学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
各小组满是兴奋的脸孔,研究气氛活跃.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见)
师: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这个“绿”,想想能换成其它什么字?
生:
吹、回、至、入、来、临、染、拂、碧、到、满……
师:
为什么用“绿”字?
谁能结合资料、诗人时代背景来汇报.
生:
如果用“过”字虽然能写出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是不能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用了“绿”字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
“绿”写出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勃勃生机与活力,并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生:
我想春色绿得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更让人陶醉,因此诗人选用了“绿”字。
生:
我查阅了资料《偶得一字,满目生辉》。
知道当时王安石眺望江南,春风颈吹,青草碧绿,麦浪起伏,满目绿色,景色如画,他想到了王维的《送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一个“绿”很巧妙地把他的眼前景、心中情串连起来。
生:
我还知道,一个“绿”字,把“满”等字的色彩补充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色:
景色如画思归切,明月何时照我还?
偶得一个“绿”字,“还”字因此有了归宿。
师:
是啊,一个“绿”字表达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一个“绿”字更使王安石改字成为千古佳话。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自由、独立的探索的心态呢?
是像这样开放的人文环境。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中的“一个声音”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已失去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
本节课的“研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三个自主”,首先对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试想如果每位学生仅仅满足于现成答案,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因为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
其次,研究性学习打破了课内外、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强调学生在这种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充实、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探究的快乐。
其三,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不断实现自我建构,把—个个问号拉成了一个个感叹号,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
在与他人共同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以彰显和发展,使其鉴赏能力、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案例片段)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
学生以串诗意、表演、赏析、诵读等形式,并结合音像材料、资料学习《游子吟》。
学生在熟读《游子吟》感悟内容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我放手让他们当一当“导演”、“演员”。
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展开想像的翅膀,喷涌着情智,无拘无束地邀游于想像的空间,兴趣盎然地享受表演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风清云淡的夜晚,一位慈母在青油灯下为远行的孩子连夜缝制衣服的情境中,那一针一线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牵挂,深沉的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此情此境怎么能不深深感动在座每一位学生?
“郊儿到了京城,记得写封信报平安!
”“母亲,请回屋去吧!
屋外寒风呼啸,小心着凉,寒暑易节,您老人家更要记得添衣珍重……”“郊儿,记得人生变幻无常,官场沉浮在所难免,莫忘了您的壮志凌云!
”“送儿千里终须一别,请受孩儿一拜,孩儿告辞了……”学生如欢腾的鸟儿雀跃起来,边演边议,单手投足之间形神兼备,入木三分的表演中传送和递增的岂止是求知的渴望和收获的 喜悦!
整个课堂充溢着无穷的魅力,课堂上可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评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这种氛围、这份感悟中所享受到的欢愉,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质”的超越、飞跃,是弥足珍贵的。
感悟后上台“我能行”、“露一手”绘声绘色的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又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到广阔的“演一演”的领域,此时学习就不再是单调、枯燥、被动的……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习总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这课堂表演环节之后的“观场采访”、“评委评点”、“建议补充”,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都使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趣中悟理的可喜局面。
“演一演”让学生以心灵诠释文本,创造文本,给课堂生动的面孔,让教学高潮此起彼伏,让课堂真正地鲜活、有趣、新颖起来。
教师作为学生的协作者、信息调控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教学尽显人性美。
三、以“说”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个性
[案例片段]
(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缔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空间”,打造一种“零距离”的双向交流局面。
)
师: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句话还可以换一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既会作诗也会吟”。
同学们能深情地吟诵自己仿写的“古体诗”一两句诗句吗?
生:
我仿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悠悠慈母情,谁言报得了。
”
生:
请听我吟诵自己创作的诗:
任天涯海角,任沧海桑田,游子难忘慈母情,寸草永沐三春晖。
(此时,教室自发地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自己今天又从学生那里长了见识而鼓红了手。
)
生:
有这么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古为今用吧,可以改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最贵是真情”。
生:
(略显激动)我想即兴赋诗一首:
“行遍那千山万水,难忘临行密密缝,寸草心永沐春光,一生一世难相忘。
”
师:
同学们精彩的诗句把老师带到诗的暇堂,谁继续汇报?
请你说
生:
(激情写在脸上)引用《梅花三弄》小半句歌词,可以这么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难忘慈母情!
”
生:
(深情地说)思念入梦来,游子泪满襟。
借问为何故,只为慈母情。
生:
(眼含热泪地吟诵)悠悠慈母情,拳拳赤子心。
心有千千结,梦中常紫绕。
师:
同学们吟诵的诗句各有千秋,各有精妙之笔,可圈可点之处,或文质兼美,真情感人;或遣词造句,一语惊人,徜徉在这文学语言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真让人心驰神往。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要在价值追求上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让课堂的“说”诠释着一种“动态生成”的美;让语文课堂成为“梦”的故园,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 得以生长,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不拘形式大胆地说,不再同唱“同一首歌”,结合切身体验和内心感受使表达的空间得以舒展,在参与学习的群体中获取了异彩纷呈的新信息。
他们毫无顾忌地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由表达、自由评析,拥有欢乐、兴趣、自信、动力、成 功。
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得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充分提高。
四、以“练”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案例片段]
(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韵律之美,寻觅心灵的相通点,牵扯情感的连接线.捕捉审美的共振带.使“练”这一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在弘扬其个性的过程中,实现熏陶感染和个性体验的生命整合)
师:
这节课很多同学以“古体诗”形式赞颂母爱,还可以联系自己平时情感体验,写一两句赞颂母爱的“名人名言”,并自信地署上自己的名字。
生:
母爱如同巨大的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着孩子的心房。
生:
母爱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让泊岸的船儿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满堂喝彩)
生:
母爱——一盏灯,照亮了孩子的人生必由之路
生:
用汪洋大海来形容纯洁、无私的母爱再确切不过,它能宽容我们的过错
师:
母爱的魅力真是非同凡响,让课堂激起一泓活水,让在座的“小名人”激情飞扬,谁还想动情地描述?
生:
母亲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更似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生:
(自信地站起来)母爱是春天里的一线曙光,在我们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安慰;母爱更像一只罗盘,使我们不至于偏离方向(教师亲切地抚摸了这位小男生的头)
师:
交流到这儿,我看到同学们的脸上都漾起了幸福的笑容,每一句话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歌,谁愿意继续展示?
生:
母爱终究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功课
生:
母爱是我心灵的依傍,安抚着幼小的心灵;母爱是我生命的源泉,滋润着稚嫩的心灵。
生:
(激情飞扬)孩子是海上一只小船,母爱就像扬起的帆,失去了帆的关爱,船儿不能乘风破浪,只能搁浅或者倾覆。
(学生情绪激动,灵性迸射,课堂出现了“举手如林”,自告奋勇的局面,连平时一向沉默寡言,作壁上观的“局外人”也跃跃欲试)
生:
(声情并茂地说)每当我像一把内心脆弱的竖琴时,是母爱给我鼓励,让我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
(福清市城关小学 陈 玮 执教 ;福州市普教室 张学平 评析)
第四类,课题研究式课例
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
这种课例基本上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开发的。
主要特点有三:
(1)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主。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最新信息,取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学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个人的自主探究与小组的合作研究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通过参观调查,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社会人士。
这种课堂大、教师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类课例的开发,对于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规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4: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研究性学习
确立课题
阅读活动中,厚书薄读,反映的是一种筛选、概括能力;薄书厚读,则体现为一种联缀、延伸、拓.展能力,两种能力不可偏废。
现行语文教学,对于筛选、概括能力强调得多,而在培养学生由点及面、内引外联、拓展延伸能力方面,却有着不同程度的忽视。
其实离开了对学生由点及面、内引外联、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上两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有了较强的筛选、概括能力固然有助于规约制导拓展延伸的准确性和方向性,而积极有效的拓展延伸则是形成较高筛选、概括能力的必由之路。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
”只有拥有丰厚扎实的文化储备,才能孕育敏慧灵动的语文感悟能力,而语文的筛选、概括能力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色意识。
我主张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人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学生家庭、学生个人的藏书及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滚雪球”式的拓展阅读方法,对于课文,人乎其里,拔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
在潜心阅读、切身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的无涯,书山的奥妙,去感受语文世界的无尽妙趣。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基于以上认识而展开的。
目标和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短小精悍,活泼多趣,在带领学生完成文言文教学常规的字词研究、记诵之功后,我给学生亮出了几个与课文有关的研究课题:
1.研读课文,以多个“三”字梳理全文思路,体会文章行文妙趣;
2.查阅资料,讲述“自读提示”中提及的“邹忌鼓琴见齐威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怎样 写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