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检测石家庄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 文档编号:6708979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93KB
教学检测石家庄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教学检测石家庄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检测石家庄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检测石家庄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教学检测:
石家庄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6题。
(满分12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凸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2分)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组成的。
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
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
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
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
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
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实际上这并不容易。
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
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极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
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
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
DNA构成基因组合。
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
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
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
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是干什么的呢?
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
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
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
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
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
这种说法现在看不太好。
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病毒。
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
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
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
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4.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病毒呆在细胞外时,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
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6.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观点的三项是(2分)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修复癌细胞的DNA。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6题。
(满分20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
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
上以胡寇为意。
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
‘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委任而责成功。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
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
其母娼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
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
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
毂(g):
车。
阃(kn):
国门。
彀(gu)骑:
善射的骑兵。
尺籍五符:
指军法条令。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召唐让曰
让:
责怪
B.唐谢曰
谢:
道歉、谢罪
C.文吏以法绳之
绳:
衡量
D.
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
椎:
大铁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吾独不得廉颇、李牧而为吾将
独无间处乎
B.兵破士北,为秦所灭
所杀甚众
C.归而奏之
委任而责成功
D.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
阃以内者,寡人制之
9.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臣的父亲原是代国的丞相,很看好赵国的将军李齐。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人少独处的时候吗?
C.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因此军队被打败,兵士都逃走了。
赵王被秦兵擒获,国家也被灭了。
D.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士兵们都是农家子弟。
从农田里走出从军,哪里知道官府公文、军队的符印。
10.以下句子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冯唐敢于犯颜直谏性格的一项是(2分)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鄙人不知忌讳。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文帝仰慕廉颇、李牧的威名,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冯唐则针锋相对,指出即使廉颇、李牧能再生于当世,汉文帝也未必能举贤任能,因而一时激怒了汉文帝。
B.汉文帝心悬边事,因而再次向冯唐咨询。
冯唐抓住机会,说明君王任用边关大将,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而不从中干扰掣肘,将军才能建功立业,担当大任。
C.为了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冯唐又先后列举了李牧、魏尚二人的事例。
他们二人都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和治军本领,但因为中央干涉太多,因而都打了败仗。
D.冯唐对汉文帝的批评虽然言辞犀利,但因为理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
最终不仅使魏尚得到赦免,他本人也得以升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范增论
苏轼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为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
不公开的交情
B.独恨其不蚤耳
恨:
遗憾
C.增曷为以此去哉
曷:
什么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矫:
掩饰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而擢以为上将
自以为得之矣。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诸侯以此服从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4.下列句子全都属于认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的理由的一项是(2分)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A.
B.
C.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
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
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16.对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蚤耳!
——如果不前去,项羽必定杀了他,只是怀恨他不早一点去。
B.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
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D.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不在这时明白离去与留下的(利害)分别,却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7-20题。
(满分16分,每题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17.从思想内容角度对这首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写景抒情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田园诗D.思乡怀古诗
18.对这首诗的诗句解说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台城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雨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漫,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的状貌,又点明季节。
B.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
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C.三、四句写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D.韦庄从六朝如梦的感受联想到唐王朝的繁荣景象,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用无情二字反衬其不解世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9-20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9.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4分)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
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
意兴阑珊。
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的。
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
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
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0.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
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四、名篇名句默写。
(满分30分,每空1分)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30分)
(1)
,知者之可追。
(2)引壶觞以自酌,
。
(3)俨骖騑于上路,
。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
(7)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10)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11)绿云扰扰,
;
,弃脂水也。
(12)
,宫车过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13)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
(1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1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1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
(17)
,飞羽觞而醉月。
(18)忧劳可以兴国,
。
(1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2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21)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满分12分,每题3分)
千秋庭院(节选)
余秋雨
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以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把它描绘成天下英材最辉煌的荟萃之地,口气甚大,但低头一想,也不能不服气。
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
我一直在想,历史上一切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会重视教育,他们办起教育既有行政权力又有经济实力,当然会像模像样,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天长地久呢?
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
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落实得不是地方的原因。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化品格较高的官员企图从根本上另辟蹊径,但他们官职再大也摆脱不了体制性的重重制约,阻挡不了官场和社会对于教育的直接索讨,最终只能徒呼奈何。
那么,干脆办一点不受官府严格控制的私学吧,但私学毕竟太琐小、太分散,汇聚不了多少海内名师,招集不了多少天下英材,而离开了这两方面的足够人数,教育就会失去一种至关重要的庄严氛围,就像宗教失去了仪式,比赛失去了场面,做不出多少事情。
正是面对这种两难,一杰出的教育家先后找到了两难之间的一块空间。
有没有可能让几位名家牵头,避开闹市,在一些名山之上创办一些民办官助的书院呢?
书院办在山上,包含着学术文化的传递和研究所必需的某种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但又必须是名山,使这些书院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与风水相接,与名师相称,在超逸之中追求着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立足于民办,使书院的主体意志不是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而是根据文人学士的文化逻辑建立,教育与学术能够保持足够的自由度;但又必须获得官府援助,因为没有官府援助麻烦事甚多,要长久而大规模地办成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获得官府的援助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也要接受某种控制,这就需要两相周旋了,最佳的情景是以书院的文化品格把各级官员身上存在的文化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检测 石家庄 一中 年级 上学 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