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6708198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2.85KB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公示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对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989年经广东省批准实施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05)》,在十五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已经基本完成,规划也已达到实施年限。
目前,国家发展政策背景、区域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城市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国家政策层面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全面启动,区域工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使惠州成为广东省五个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沿海发展战略等,使惠州跨入区域经济的主航道,同时全面提升了惠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惠州市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带来重大影响;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后的惠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使惠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城市也从沿江城市转变为沿海城市。
2003年6月,惠州市政府根据惠州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完成了《惠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和《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2004年,为深化和落实这些研究成果,惠州市政府决定开展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上报广东省主管部门获得批准。
第2条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第十三条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编制《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提请审查的成果。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4、《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惠州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和《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法规
第4条城市规划区即惠州市区范围,包括惠城区和惠阳区行政辖区范围,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范围,总面积为2672.3平方公里。
根据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惠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惠州市的市区范围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
鉴于规划区范围(市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城镇分布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空间要素分割所形成的“多中心”聚集发展的空间形态,在规划区范围内,用“市区”概念难以解释清晰规划区内的城市(镇)的发展特征。
为明晰概念,从市域角度识别,本次总体规划将整个规划区范围界定为“都市区”;将都市区范围内集中成片的三个规划建成区(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称为“中心城区”。
基于现状已经形成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个集中发展的城市地区特征,本次总体规划以三个集中发展的城市地区为核心,划分为四个次区域,分别是惠城次区域、陈江-仲恺次区域、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和北部山区次区域。
第5条规划期限为:
2006年—2020年
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2021年以后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城市性质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主的制造业基地,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第7条城市职能
(1)中心城市职能:
惠州市是珠三角东部的次中心城市,随着规划区经济实力的提高,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
由于扼守珠江三角洲东部交通门户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高端位置,惠州市对博罗、龙门、惠东、河源、汕尾等地将会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教育、就业、居住、旅游等方面。
(2)产业职能:
惠州为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石油及化学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形成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发展优势(如服装、毛织、运动器材、灯饰等)。
建立起旅游业产业集群。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一阶段:
到2010年,积极推进拥有惠州产业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质量和规模,梳理和整合空间资源、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投入,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为城市的全面腾飞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
到2020年左右,推进现代化建设质量,建设魅力独特、经济强盛、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协调、文化及旅游产业发达、社会文明、适宜人居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战略地位。
远景发展:
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580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倡导循环经济策略,走集约、循环发展之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物流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惠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10条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1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推进区域生态网络建设。
以建立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网络体系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的综合治理,确保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安全。
(2)强化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
以积极的规划理念和财政政策,关注地区生态要素构成,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域,保护河湖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廊道、区域绿地、环城绿地、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提升发展环节的生态保护行动。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发展,坚持建设、预防和治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12条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惠州与相邻城市经济发展走廊的建设,积极促进区域城市功能、产业互动,基础设施连接与共享,构筑开放、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面向区域、整体提升的城市空间结构。
(2)提高运行效率。
打破行政区划门槛,强化空间整合,优化功能配置,构建高效发展环境。
(3)有序推进沿海战略。
构建多中心空间格局,加强沿海地区及过度地区的发展指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构筑分工明确、有序推进的空间结构。
(4)构建城市特色。
积极关注惠州山水生态城市要素构成特色,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确定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的内容、范围和管制要求,建立持续的山水城市形象。
第三章城市发展规模与策略
第13条人口规模
规划区2010年、2020年配套人口规模分别按230万人和370万人计算。
第14条城镇人口分布
第15条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区2010年、2020年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53平方公里、427平方公里。
不包括大亚湾石化工业基地占地2440公顷,惠州(荃湾)港区占地1450公顷,合计为3890公顷。
由于石化工业基地和惠州(荃湾)港区是区域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其用地不纳入本次规划用地平衡。
第二部分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四章区域统筹与协调发展
第16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界定惠州市产业构成及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资源构成优势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定位,积极推进与相邻城市地区的产业互动、互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高效的发展环境。
第17条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与共享
(1)突出惠州港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定位,建立与产业功能区域高效的服务系统链接;
(2)惠州港的疏港系统与深圳市干道网系统、东部工业区对外交通系统,实现一体化的无缝链接,提高整个地区经济运行效率。
(3)预留轨道交通廊道。
与深圳相邻的惠阳-大亚湾地区,预留两条轨道交通线位走廊,一是城际快线轨道交通,该线预计起点为广州,经东莞沿海(珠江)、深圳机场,横向贯穿深圳从东部工业区延伸到大亚湾开发区规划的中心商务区,在深圳与惠阳交接的白云坑附近,预留两条轨道交通之间及其它公共交通的接驳站场;二是深圳3号线延伸至惠州核心城区新火车客运站(新桥片区——惠阳商务、商业中心区),与惠州南北向轨道交通接驳。
(4)沿海快速客运铁路站场的选址,考虑与东莞方向的快速交通系统的连接,扩大沿海快速客运铁路服务区域,推进东莞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5)惠州的沥林镇与东莞的谢岗镇同为边缘镇区和水源性缺水地区,两镇共享供水水源。
第18条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1)惠阳西南部地区,依托深圳龙岗东部工业区和大亚湾西区第二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利用空间资源存量优势,积极地推动现代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支持第二产业发展的商务及生活环境,以地区整体发展需求为目标取向,形成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功能布局。
(2)深圳葵涌坝光地区被深圳市政府区定为精细化工片区,源于大亚湾作为广东石化基地之一的存在,两城市应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大项目带动下的产业链延伸长空间和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深圳拥有工业发展成熟、投资能力、市场号召能力强等优势,惠州与深圳的优势正好形成互补。
两地连片的工业发展用地规模超过二百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利用双方的优势,建立合作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聚集和规模放大。
第19条跨地区流域治理与保护
惠州与深圳应建立跨区域的河流整治与保护机制,改善淡水河(深圳境内叫龙岗河、坪山河)水质,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起源于深圳梧桐山,流经深圳龙岗区的龙岗河、坪山河汇入惠阳区境内的淡水河,由于受上游深圳方面污水影响,水质严重恶化,长期处于超Ⅴ类状态,而且逐渐影响了西枝江下游河段水质。
监测结果表明,西枝江紫溪口至东江出口河段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90年代初期的Ⅰ-Ⅱ类降至现状Ⅲ-Ⅳ类,出现有水不能用的局面,导致惠州和深圳在西枝江的水源点被迫搬迁。
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20条市域城乡统筹战略
(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加速城乡要素的互动通道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投入,改善城乡区位关系、经济关系,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2)加大城市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生活要素的投入,提高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与标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地域差别和生活差别,推进农村现代文明进程。
第21条市域自然环境保护目标与策略
目标:
保护惠州市山、林、河、湖、海共具的生态格局,不断增强和完善生态功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东江提供充足洁净的淡水资源为基本目标,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越价值,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发展休闲、度假、疗养及旅游产业,营造宜于创业的生产空间和适于居住的生活空间,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策略:
惠州市划分为三个生态经济区:
北东部山地丘陵农林牧生态经济区、中南部农、工、商综合发展生态经济区和南部海洋水产资源保护生态经济区。
(1)以山川大势和地貌形态组合为基础,构筑惠州市区域大背景的生态环境格局。
(2)以茂密广布的山地森林构筑惠州市域天然生态屏障。
(3)以10个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东江、西枝江及白盆珠等三大水库为中心建立市域生态系统。
(4)规划两江四岸(城镇内)、京九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和县道两侧各设置防护林带,滨海沿岸设置200—500米防护林带,构建绿色生态走廊。
第22条市域空间管制原则
(1)强化规划引导,高效、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
(2)严格控制禁建区的建设行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文化留存;(3)引导区域性设施建设,减少重复投资;(4)建立区域管治社会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23条市域空间管制策略
惠州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级,城镇集中发展区、独立建设区、限建区、禁建区。
(1)城镇集中建设区:
依据规划分区实施,由规划建设单位负责协调,国土、环保、水利、电力、电信等单位协同建设。
(2)独立建设区:
适度建设,由所在地方政府进行建设审批,报上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限建区:
规划区内不宜开发建设,成立市级区域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协调。
对进入本区的产业采取准入性政策,严格限制国家或广东省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产品;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损害健康和社会公利的项目;占地大、用水多、耗能大、技术落后以及会对附近生态保护地区环境产生危害的建设项目。
(4)禁建区:
禁止建设,由各级林业、环保、文物、旅游、水利、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划定,以行业为主,协调管理。
第24条市域总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惠州总人口:
2005年达350-410万;2010年达400-490万;2020年达510-650万。
市域城市化水平:
2005年达到63%左右,2010年达到74%左右,2020年达到83%左右。
第25条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与人口分布
2020年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分为五个级别:
人口规模大于50万:
惠城区(市区,包括桥东、桥西、江南、江北、龙丰、河南岸、小金口、水口、惠环、陈江)(153)和惠阳区(包括淡水、秋长、沙田、大亚湾)(81)。
人口规模20-50万:
惠东县城(40)和博罗县城(30)。
人口规模10-20万:
新墟(11.3)、镇隆(10)、沥林(10.5)、龙门县城(17.1)、圆洲(10.4)、石湾(10.4)、马安(10.5)、三栋(15.3)。
人口规模3-10万:
稔山(6.3)、黄埠(3.8)、吉隆(3.9)、龙溪(3.7)、平潭(4.2)、横沥(5.5)、潼湖(5.4)、潼侨(7.6)、多祝(3.0)、良井(3.9)、永湖(4.4)、汝湖(7.1)。
人口规模小于3万:
港口、永汉、长宁、泰美、麻陂、杨村、柏塘、平陵、龙江、铁涌、公庄、增光、梁化、矮陂、龙华(博罗)、横河、九潭、石坝(蓝田)、麻榨、沙迳、安墩(石塘)、平海、福田、湖镇、巽寮镇、盐州、新庵、白盆珠、南昆山、观音阁、路溪、平安、左潭、芦洲(芦岚)、天堂山、地派、铁岗、大岚、龙华、响水、高潭(马山、宝口)
第26条城镇职能
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五个等级:
(1)惠城区(市区)、惠阳区(市区)为广东省及珠三角次区域中心城市。
(2)惠城区(市区)、惠阳区(市区)和惠东县城为惠州市域中心城市。
(3)博罗县城、龙门县城、石湾、杨村和稔山为地区性中心城市。
(4)吉隆、新圩、沥林、圆洲、平陵、永汉、泰美、潼湖、湖镇、黄埠、巽寮、长宁、南昆山、矮陂、多祝、公庄和永湖为中心镇。
(5)规划其它城镇为一般城镇。
第27条市域空间布局
规划市域空间格局为“一区四核五轴七节点”的“核心—网络—放射”状。
一区:
惠城—惠阳(市区)为全市的城镇核心区,核心区向北延伸至龙门形成城镇发展副轴。
四核:
惠城(城区及博罗县城)、惠阳城区(含大亚湾)、惠东县城为市一级主核心,龙门县城为山区发展核心,促进核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轴:
惠城—数码工业园—联想工业园—三和开发区—惠阳城镇轴;深圳(香港)—新圩—陈江—惠州市区—杨村—河源发展轴;广州—博罗县城—惠城区—惠东县城—稔平半岛发展轴;深圳(香港)—惠阳—惠东县城—汕头发展轴;惠城—龙门城镇发展次轴。
七节点:
规划稔山、吉隆、新圩、多祝、杨村、圆洲、石湾为辐射轴上的中心城镇。
第28条发展指引
全市按五条产业轴线组织产业空间:
国道G324产业轴线、惠深高速——惠河高速——省道S244产业轴线、省道S356产业轴线、惠澳产业轴线和沿海及沿江产业轴线。
国道G324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
福田、长宁经济板块——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罗阳经济板块——以综合服务制造业为主;惠城区经济板块——以信息、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商业、服务业为主;惠东县城经济板块——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稔平半岛经济板块——以旅游、海洋、制鞋业为主。
惠深高速——惠河高速——省道S244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
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杨村经济板块——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品为主;新圩经济板块——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龙门县城经济板块——以建材及山区生态产业为主。
S356省道产业轴线由四个经济板块组成:
惠阳区板块——以电子、商贸、金融、房地产业为主;惠东县城板块——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白盆珠板块——以旅游、生态经济产业为主。
惠澳产业轴线由三个经济板块组成:
惠城区经济板块;惠阳区经济板块;大亚湾石化产业经济板块——以发展石化及其下游产业为主。
沿海及沿江产业轴线:
沿海产业轴线贯穿大亚湾西区制造加工业板块、大亚湾石化工业板块、稔平半岛旅游与海洋养殖业及临海产业(备用)板块、黄埠吉隆制鞋业板块;沿江产业轴线经过沿东江中游的惠城区北部五镇生态农业经济板块、惠城区经济板块、博罗县城经济板块、潼湖生态农业经济板块、园洲-石湾制造业经济板块。
第29条市域交通发展规划
高速公路网:
(1)延伸广惠高速公路至稔平半岛;
(2)建设沿海高速公路,贯穿深圳-大亚湾-霞涌-稔山-吉隆-汕头;(3)建设莞惠高速公路,贯穿东莞-镇隆-永湖-大岭-多祝-白盆珠-新庵;(4)建设广河高速公路,贯穿广州-南昆山-铁岗-左潭-平陵-河源;(5)建设盐地高速公路,贯穿盐田港-义和-湖镇-左潭-地派;(6)建设惠韶高速公路,贯穿惠阳大亚湾-永湖-马鞍-汝湖-泰美-平陵-龙门-韶关;(7)建设惠澳高速公路,贯穿大亚湾-新桥-永湖-数码园-马安-水口-汝湖。
市域主干道:
(1)五横:
①广州-福田-龙华-柏塘-杨村-麻陂-河源;②广州-龙溪-罗阳-汝湖-仍图-横沥;③石湾-潼湖-陈江-惠城-平潭-平山-高潭;④新圩-秋长-淡水-沙田-白花-平山;⑤深圳-大亚湾-稔山-吉隆。
(2)五纵:
①地派-左潭-沙迳-横河-湖镇-龙溪;②蓝田-龙门-公庄-惠城-陈江-镇隆-新圩;③麻陂-仍图-水口-永湖-惠阳-大亚湾;④石坝-观音阁-横沥-平潭-白花-霞涌;⑤大岚-梁化-平山-稔山-港口。
铁路规划:
近期沿海铁路客运专线;中期建设惠花铁路、杨平铁路;远期规划建设澳头—汕尾、澳头—碧甲、澳头—平湖(接广深线)等铁路。
港口规划:
(1)沿海港口:
以枢纽港的要求对惠州港进行规划建设,至2010年,拥有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1—5万吨级泊位18个,5000—1万吨级泊位11个,沿海港总吞吐能力达到8690万吨;到2020年,拥有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4个,1—5万吨级泊位25个,5000—1万吨级泊位16个,总吞吐能力达到15490万吨。
(2)内河港口:
改造现有码头,提高靠泊能力;东江内河港区设石湾、园洲、龙溪、潼湖、博罗、惠城、汝湖、水口、仍图、泰美、观音阁11个作业区。
至2010年,拥有39个300吨级泊位和19个500吨级泊位,吞吐量达到400万吨;至2020年,拥有42个300吨级泊位和24个500吨级泊位,吞吐量达到800万吨。
机场规划:
近期利用原有平潭军用机场,开通民航航线,可重点发展货运业务;远期视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另择新址建设机场。
第30条岸线利用规划
(1)南海石化基地东边界以西、以南至坝光与深圳交界处岸线,除保留淡澳河出海口生态旅游保护岸线、澳头衙前片区城市生活岸线、南海石化隔离岸线外,规划为工业、港口岸线。
(2)南海石化基地东边界以东至稔平半岛西岸港口镇岸线,除建设碧甲港口、工业岸线、范和港区、亚婆角装卸点、港口镇海关监管二类码头等工业、港口岸线外,规划为生活旅游岸线和水产盐业岸线。
(3)港口镇以东至汕尾交界处,规划为水产养殖岸线、生态保护岸线和备用岸线。
(4)大亚湾内除芝麻洲、麻洲、狗虱洲、黄鸡洲、马鞭洲、纯洲、喜洲、锅盖洲、桑洲等岛屿,其它岛屿均规划为旅游开发。
第31条海岛利用
大亚湾内有大小岛屿和岩礁近百个,芝麻洲、麻洲、狗虱洲、黄鸡洲等岛屿开发利用形成荃湾港区和临海工业基地,马鞭洲建设南海石化、广石化15万吨级原油码头,其它岛屿均可作为旅游开发,重点开发的有大辣甲岛、小辣甲岛、坪峙岛、三角洲、小星山岛、大三门岛等10多个岛屿。
第三部分都市区空间规划
第六章空间发展策略
第32条规划区划
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分为四个次区域:
(1)惠城次区域:
中心城包括桥东街道办、桥西街道办、龙丰街道办、江南街道办、江北街道办、河南岸街道办、水口街道办、小金口镇、汝湖镇、马安镇、三栋镇;独立镇包括永湖镇、平潭镇、良井镇。
(2)惠阳-大亚湾次区域:
中心城包括淡水街道办、秋长街道办、沙田镇、澳头街道办、霞涌街道办;独立镇为新圩镇。
(3)陈江-仲恺次区域:
中心城包括惠环街道办、陈江街道办、潼侨镇、镇隆镇;独立镇包括潼湖镇、沥林镇。
(4)北部山区次区域:
中心镇为横沥镇;独立镇,包括矮陂镇、大岚镇、芦洲镇。
第33条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期内:
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都市区“一城三点、双心结构”为核心,以三横三纵城镇发展轴为重点,依托城镇群体,轴线拓展、梯度推进。
以白云嶂、红花嶂自然山体为绿心的“梭形”空间结构,梭形的两个顶点分别为惠城中心城和惠阳-大亚湾中心城,梭形的两个腰分别为陈江-仲恺中心城和淡水湖(数码园)片区。
其中,淡水湖(数码园)片区是惠城中心城的组成部分,以高新技术、教育和体育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城市地区,片区东部延伸到惠东县城的大片区域,规划期内界定为城市远景发展的战略性地区,重点强调控制发展。
远景:
融合、提升都市区西线发展轴,从“一城三点、双心结构”过渡到“一城三点、三心结构”,在逐步拓展、营造中线发展轴,提升东部惠东战略要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城乡一体为特征的“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第34条次区域职能
惠城次区域——地区性主中心(广州、深圳是区域主中心,珠海主城区是区域性副中心),惠州主城区,是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长级,也是珠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
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地区性副中心,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务功能,与地区性主中心共同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惠州市 城市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