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DOC.docx
- 文档编号:670322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35
- 大小:206.25KB
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DOC.docx
《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DOC.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DOC
骨伤科疾病
一、颈椎病
(一)、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
1、颈型颈椎病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
2、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痛和颈部发僵,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3、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可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位时迅速好转。
少数病例可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等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5、交感型颈椎病
头部症状:
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眼耳鼻喉部症状: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及咽部异物感等。
心血管症状:
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二)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药物:
葛根20g,白芍30~60g,威灵仙15g,川芎12g,当归12g,延胡索12g,羌活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加减:
上肢麻木严重者,威灵仙、羌活均增至20g,加独活12g,木瓜12g,地龙10g;伴头痛头晕、欲呕或呕吐者,加天麻12g,半夏12g,藁本12g;下肢无力、步履困难者,加山茱萸12g,鹿角胶(烊化)12g,黄芪15g。
用法:
每日1剂,文火煎汁,两次相兑,分2次服。
10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河南中医》
2、毫针疗法
主穴:
百会、风池。
配穴:
C4~6夹脊穴,天柱、大杼、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合谷。
操作:
病人取俯伏坐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用直径0.38mm,长度40~65mm毫针刺入穴位。
针百会时,沿头皮平刺30~40mm。
颈、肩部疼痛明显者迎经脉循行方向刺入,施行快速捻转,强刺激使针感沿经脉放散到颈部;颈、肩部麻木明显者随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风池穴可深刺3O~45mm,针尖向鼻尖斜刺,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前额扩散。
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中国民间疗法》
3、温针灸
主穴:
风池、颈1、颈2夹脊穴或局部结节或压痛处。
操作:
用3寸毫针,刺入1~1.5寸深,针柄处加艾条,灸3壮。
1次/d,10次为1个疗程。
《中医药导报》
4、实按灸
主穴:
以阿是穴为主,若无明显压痛,取颈夹脊穴。
操作:
用普通药物艾卷,将艾卷的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在穴位上覆盖5~7层白棉布并用左手固定,右手持艾卷并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按在白棉布上,当患者感觉到灼热时立即将艾卷提起,稍待片刻,再重新按下,若艾火熄灭,重新点燃,或用2~3支艾卷点燃轮流交替使用。
每穴按灸5~10次,灸至局部皮肤呈现红晕,并使患者感觉到灸火的热力透达组织深部为度。
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
《实用中医药杂志》
5、雷火灸
主穴:
风池、大椎。
操作:
点燃2支药,固定在灸具上,选取风池、大椎穴,距离皮肤2~3cm,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灸的时间不能少于10min,每个穴位来回灸为一次,灸9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下被灸处,灸3~4壮,每天1次。
疗程为10d。
《临床医学》
6、热敏灸
主穴:
在头颈肩部及上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初始多在易出现热敏现象的颈夹脊穴、百会、大椎、至阳、手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附近或皮下有硬结、条索状物等反应物部位。
操作:
按下述4步骤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和温和灸,先行回旋灸2min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当某穴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等(如酸、胀、压、重等)感传时,此即是热敏化穴,探查出所有的热敏穴后,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
完成1次治疗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
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7、温和灸
主穴:
天柱穴(后发际正中直上五分旁开1.3寸处)。
操作:
用1.2cm×20cm青艾条,灸双侧天柱穴,每次30~50分钟,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
注意施灸穴位处应除去毛发,并防止局部烧伤皮肤。
《中国中医药》
8、耳穴贴压
主穴:
颈椎、神门、枕、肾。
配穴:
眼花者配屏间,头痛头晕者配缘中、心、肝;耳鸣者配耳中、内耳、内分泌;恶心呕吐者加交感、肾。
操作: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双侧耳穴。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3~4天换贴1次。
《河南中医》
9、耳穴按摩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双手掌擦患者耳廓数下,以大拇指指腹沿皮质下-脑垂体-对耳轮内侧缘-耳屏前;沿耳轮4-耳轮3-耳尖循环按摩,以打通任督二脉,再用两手拇指、食指提捏对耳屏,由前下方向外上方来回按摩。
每日1次。
《中华中医药学刊》
10、灵龟八法
主穴:
根据灵龟八法逐日按时开穴法,按照谢氏的《灵龟八法开穴简表》,采用按时取穴法,分别选取列缺-照海、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4组中的1组进行针刺。
操作:
常规消毒后,先针刺开穴,得气后针刺配穴(如列缺为开穴,则照海为配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
每天1次,每周6次,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
《新中医》
11、刺血拔罐
操作:
患者取坐位,低头,充分暴露颈部,碘伏常规皮肤消毒,取七星针由上而下叩刺:
(1)督脉经从哑门叩刺到大椎穴;
(2)足太阳膀胱经从天柱穴叩刺到风门穴;(3)足少阳胆经从风池穴叩刺到肩井穴。
医者充分运用腕力均匀叩刺,忌粗暴用力,令局部出血为度,如有明显压痛部位须重点叩刺,叩刺后加拔罐数只,可吸出大量瘀血。
隔日叩刺1次,每次选用2条经脉,交替叩刺,10天为1个疗程。
《上海针灸杂志》
12、水针刀
操作:
以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等注射液配制松解液,选择肌结节、肌条索或韧带、肌腱粘连处进行左右上下疏松剥离治疗。
确定治疗点,严格无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无菌孔巾覆盖,刀口线与肌纤维、韧带或肌腱方向一致,快速进刀至皮下,抽无回血,注射0.5~1ml,先行浅筋膜松解,然后进刀至肌纤维、韧带或肌腱中,再次抽无回血注射松解液3ml,行左右上下疏松剥离治疗。
若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放射样疼痛,应该调整进刀方向。
治疗完毕即出针,以干棉签压迫针孔,术毕创可贴贴伤口,每次3个点,每7天一次,连续3次观察疗效。
《光明中医》
13、推拿手法
操作:
第一步,肌群放松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用拇指指腹或掌根进行推揉、点按颈项部双侧的肌群,然后用滚法或揉法放松颈肩部及上背部紧张痉挛、僵硬的肌肉,手法渗透有力,至肌肉深层温热,大约10min。
第二步,反应点松解法。
该步重点对颈后部两侧及肩上部、上臂僵硬的肌肉、结节点及按痛点进行施术,用一指禅推法、拿法和弹拨法,手法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10分钟,使患者肌群放松。
第三步,穴位点按法。
点按风池、缺盆、天宗、极泉、肩井、肘髎、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神门等穴位,灵活运用,对症选穴,疏通经络,松弛颈肩臂部肌肉,约6分钟。
第四步,牵引旋扳法。
医者立于患者后方,双肘支于患者双肩,双手掌托于患者头两侧的乳突处,四指扶患者双下巴,拇指扶头后发际,向上牵拉,约1~2分钟,然后左右侧各进行一次旋转扳法。
第五步,臂丛牵抖法。
医者双手握患者手掌,于手掌向上及向下的旋前旋后位分别牵抖患肢3~5次。
以上治疗每日1次,连续7次,休息3天后再治疗2次为1个疗程。
《福建中医药》
14、小针刀
治疗点:
取颈背压痛点或颈椎病变部位1~4点为治疗点。
操作:
选用汉章牌小针刀Ⅰ-3型,Ⅰ-4型。
患者取坐位,将头支撑稳妥,或健侧卧位,头部适当垫枕,保持脊柱水平位,颈部尽量前屈。
常规消毒,以1%利多卡因液治疗点局麻,接着按针刀进针四步规程:
即定点,定向,加压分离,操作进针,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方向一致。
垂直刺入皮下直至病变部位。
此时患者多有酸胀、麻痛感,术者则感到刀下沉紧,沉滞及坚韧感,遇有骨质则为坚硬感。
在该处进行纵行疏通剥离二、三刀,再横行剥离二、三刀。
有骨刺感时在其上铲削二、三刀。
拨出针刀后向病变部位每点注入混合药液2ml(内含利多卡因20mg,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12100μg,强的松龙5mg)局部轻度按摩,左右旋转及提拉头部数次,4天施术1次,3次为1个疗程。
《中国误诊学杂志》
15、穴位埋线
主穴:
颈穴1与颈穴2(分别位于C5和C7棘突旁开1.5寸处,均为双侧);配穴:
颈型加大椎、大杼;神经根型加大杼、肩井;椎动脉型加完骨。
操作:
先令患者俯伏坐位,用2%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
当针尖到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创口贴敷固定。
每20天埋线1次,每次为一个疗程,共5次。
《光明中医》
16、穴位注射
主穴:
颈夹脊穴(指相应病变椎体处棘突下旁开5分取之)。
操作:
药物选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mL(含5mg)、骨肽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1mL。
患者取坐位,头前倾10°或30°。
采用一次性5mL空针(加长型针头)。
选准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针尖与颈椎成70°角进针,深入1.2~1.5寸,待针感传导至枕、肩、臂、肘、指等处时,将上述3种药物混合液缓慢注入穴位。
每次取患处颈夹脊穴4个穴位,每穴分别注入1mL混合药液。
然后用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患处30分钟。
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世界中医药》
17、药石蒸熨
药物:
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附子20g,肉桂15g,桂枝20g,麻黄30g,细辛15g,羌活20g,丁香15g,川椒15g,艾叶20g,红花20g,当归20g,川芎30g,威灵仙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操作:
药袋的制作:
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细末后装入30cm×10cm的薄布袋内备用。
另精选直径1.0~1.5cm的鹅卵石(或光滑无角的砂石)2kg,置锅内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科 疾病 中医 治疗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