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
- 文档编号:6698915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76.41KB
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
《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种群和群落原卷版
专题15种群和群落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1.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 )
A.第三年 捕捞量为(K/2-0)
B.第四年 捕捞量为(n-K/2)
C.第五年 捕捞量为(m-n)
D.第六年 捕捞量为(K-m)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B.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1011J/(hm2·a)
C.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80只
D.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6.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7.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种群的特征
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名师点睛】
1.种群特征
(1)种群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如一块棉田中的所有棉蚜。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内容。
2.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时,种群数量增加:
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种群必须具备“三同”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2.标志(记)重捕法的要求
(1)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
(2)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
(3)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
(4)调查期中没有新个体的出生和死亡;
(5)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种群的特征在生产中的应用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性比率)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性比率)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易错起源2、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2.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名师点睛】
1.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
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λ
保持不变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种群
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图像
模型
种群
增长
速率
K值
无K值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联系
“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
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捕鱼
K/2(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若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无环境阻力。
(2)公式:
Nt=N0·λt(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若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下降型)种群;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易错起源3、群落的结构
例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名师点睛】
1.群落的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
坐标图
物质、能量
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真菌与藻类、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
对寄主B有害,对寄生生物A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农作物与杂草、牛与羊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呈现出“先为食,数量上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狼与兔、羊和草、青蛙与昆虫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①影响因素:
阳光。
②意义:
充分利用光能、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种间关系的判断
(1)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应叫种内斗争,因为捕食必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
(2)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易错起源4、群落的演替
例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名师点睛】
1.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内容
初(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速度
缓慢
较快
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2.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灾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人类活动的干扰。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区分演替类型的两种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原)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原)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
【易错练兵,虎口脱险】
.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6.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每月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图,图二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一 图二
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使CO2消耗少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所示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能量数值是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8.研究发现,汞污染中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
在湿地生态系统等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A类细菌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B类细菌属于分解者
C.该系统可通过群落演替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D.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9.滨州市北部沿海有广阔的湿地。
近几年来,工业污染使得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此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
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
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主要植物类型
昆虫种类数
昆虫密度实验前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区
海蓬子
互花米草
47
20
14只/m2
2.3只/m2
对照区
海蓬子
海蓬子
47
40
13只/m2
11只/m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
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3)
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有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
(传递效率按20%计算)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的作用。
(4)你认为此项生态工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____________。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为103kJ·m-2·a-1)。
图2为甲、乙两个水池中的各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图1
图2
(1)图1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贮存;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m-2·a-1,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约为________。
(2)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3)为增加图2中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水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
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
乙水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水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水体发臭。
导致水体发臭的外界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功能除图中所示外,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前者的特点是具有________性;后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除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
已知水中X的质量浓度为0.003mg/L。
请分析说明: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kJ)
1.6×109
1.2×109
1.3×108
9.1×107
9.5×106
X浓度(mg/L)
0.037
0.036
0.35
0.39
4.1
①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是________________。
②若每种生物都被相邻下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绘出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15 种群和群落原卷版 高考 生物 黄金 易错点 专题 15 种群 群落 原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