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docx
- 文档编号:6698851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2.66KB
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docx
《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绍基《楷隶册》行书书札
何绍基《楷隶册》、行书书札
中国书法第一互动媒体——书艺公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何绍基(1799-1873),清书法家。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
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
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去,故流传者少。
有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
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
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
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
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
8岁随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
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
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
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
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
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
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
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
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
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
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
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
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
他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
但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他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而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
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沪上杂书》感慨外国侵略者盘踞之类很少。
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
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
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
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
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
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
有《东洲草堂集》。
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他自己说:
“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
”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
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
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
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绍基为官,因言事降调,于是远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作自娱,晚年倦游,在长沙生活,与黄道让、王先谦、王闿运等人相唱和,成为长沙诗坛雅韵之一章。
《隶书七言联》何绍基曾曰:
“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
安得不韵?
安得不雄浑?
安得不淡远?
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
当真圆,大难,大难!
”,由此可见其对中锋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光绪四年(1873),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楷隶册》论近代诗人何绍基何绍基是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的四朝元老;近代杰出的书法家、诗人;是道光、咸丰以来声势浩大的“宋诗运动”和同治、光绪年间“同光体”的中坚人物,由于时代轮回、社会转换太快,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内,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接踵而至。
近代像一个蒙面的人,来不及被我们看清就急速地离我们而去,因此,和近代许多被埋没的优秀诗人一样,何绍基也不被人们所认识;或者说,被理解的地方少,被误解的地方多。
其实何绍基优秀的诗歌,不是考证诗、题画诗和金石诗,而是关注民生,描写老百姓救灾的“灾害诗”,尤其是写黄河决堤,千里泽国,人为鱼虾的救灾诗,成为近代的“新乐府”和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篇章。
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东洲草堂诗钞》进行读解,揭示何绍基的诗风特征及其在诗学史上的认识意义。
一、近代像一个蒙面人,来不及被我们看清就急速地离我们而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惟近百年发展变化最快。
从道光二十年(1840)以来,至1949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一系列的转型过程。
世界上,包括中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急剧、如此巨大、如此动荡的社会变革。
动荡的转型,急剧的变革,带来一系列的精彩,也带来一系列的无奈。
转型就是转弯,转弯多的路车子容易翻。
即使不翻,也七上八下,颠簸得很。
很多社会事件,发生了,来不及发展,新的事件又发生了;许多伤口,来不及愈合,新的伤口又产生了;许多人和事,快得使我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纪念,甚至来不及回头再看一眼,即已逝去;一百年的食物,竟然被我们一天吞下去,因为吞得太多、吞得太快、吞得太猛,我们的胃不免痉挛,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造成便秘,拉稀,肚子疼,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不感叹,我们的整整一个世纪,就是在肚子疼痛的呻吟中捱过的。
大学课堂上,讲古典诗词,往往讲到龚自珍就是古典的终结;而现当代诗歌又从郭沫若讲起。
近代诗歌同样被夹裹在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当中,是脸一直被遮住或半遮半掩、地位尴尬的“蒙面人”。
何绍基就是这样的“蒙面人”,他的《东州草堂诗集》,是尚未被我们认识和消化的东西。
处在社会巨变,生活、思想、传统,旧的不如古人,新的不如来者的诗学困难时期,何绍基等人继承清初吴之振、吕留良编《宋诗钞》,翁方纲等人倡导宋诗的传统,转变了明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宗唐诗风,掀起了清道光、咸丰以来声势浩大的“宋诗运动”,形成颇具特色的“宋诗派”。
至同治、光绪年间又出现“同光体”,使中国诗学,一波一波地发展出最后的辉煌。
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何绍基的《东洲草堂诗钞》进行读解;分析何绍基的诗歌和“灾害诗”,并说明这些诗歌风格和认识上的意义。
二、何绍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形式主义诗人何绍基(1799一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猨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第二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以及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四川学政等职。
因陈时务十二事,被斥为“肄意妄言”而受降职处分。
遂放弃仕进,主讲山东、湖南长沙城南等书院、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何绍基的诗歌受到来自意识形态的误解。
很多人都以为何绍基是一个大写题画诗、考证诗、以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的诗人。
即使在观念改变的现在,在对近代文学关注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对何绍基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仍然了解不多,一些模糊的观点亟待澄清。
在诗学传承上,何绍基出程恩泽(春海)门下,学诗从《诗经》、汉乐府、唐人,一直学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
主张读书、考据,但更强调性灵,《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说:
“作诗文必须胸中有积轴,气味始能深厚,然亦须读书。
看书时从性情上体会……故诗文中不可无考据,却要从源头上悟会。
”关于诗与性灵,《祭诗辞》自谓“心者诗神,笔者其役,从天外归,自肺腑出。
是诗是我,为二为一。
”根据“愿剔凡英,更刊奇语,摘奥反真,探微出腐”(同上)的原则,“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
”(《东洲草堂集自序》)。
虽然,受乾嘉以来时代风气的影响,何绍基确实写过许多题画诗、拓本诗和考证诗,写过一些看起来属于“形式主义”的东西。
但是,正如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在以降低诗歌凝练度、削弱诗歌意境为代价的同时,取得了诗歌中的机锋、理趣和禅意未尝不是对唐诗的发展一样,作为一个对书法、绘画、金石多种爱好的知识分子,你不能取消他题画、题拓本和写金石诗的权利。
其实,假如我们耐心地仔细读一读,就会发觉,许多题画诗和金石诗、考证诗还是写得很好的,诗里同样有许多人情的东西、感慨的东西甚至感伤的东西,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不能一概否认,至少,这是对传统题材的一种拓展。
而且,题画、题拓本和考证诗并不是他诗歌的全部,只是他诗歌的一部分。
何绍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形式主义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真挚的人,一个不会保护自己的赤子。
譬如,三十七岁时,取得乡试第一名的何绍基,因为“后场精博”得到主考官潘世恩、副考官王鼎、吴杰、王植以及长文襄、阮文达两相国的赏识,被内定为第一名状元,就在主考官准备进呈道光皇帝审批时,作为阅卷大臣之一的卓秉恬发现他卷子上有所谓的“疵语”,在应该留空的地方写了犯忌的字,故被抽出前十,落到“二甲第八名”⑵。
后来,咸丰皇帝上台,派他去四川察访,他干得很成功,甚至很精彩,但也是因为他太重性情,太有诗人气质,得罪的地方势力太多,自以为很精彩的“缕陈时务十二事”上书咸丰皇帝后,得到的,竟然是“肆意妄言”的朱批,一个跟头从悬崖上跌下来,从此专做诗歌、书法、金石和书院教授生徒的工作。
细读《东州草堂诗集》,你会觉得,除了强调读书、长知识、长学问以外,何绍基主要倡导的,是性灵和师法自然,重视社会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作用。
《爱山》诗说:
“诗人腹底本无诗,日把青山当书读。
”其中除歌咏山川,赠答友人外,何绍基主要的诗歌,都是感事伤时和抒发个人牢愁的作品,大多数作品随境触发,于郁勃中见真挚,在横恣中见自然,其抒写的方式和惬意的程度,有点类似苏东坡。
三、何绍基是一个喜欢做梦,喜欢游历和交友的诗人何绍基今存诗歌2000多首,最有特色的,是写一生的事迹,一生的梦境和梦境中心情的诗。
何绍基的诗歌,从卷一开始到卷三十结束,“梦”始终缠绕在他的《东州草堂诗抄》之中。
何绍基“梦”多,他生活在“梦”中,因为本质上他是一个在多梦时代里多梦的诗人,特别在他离开家山和遭受打击以后。
一生的行迹,一生的追求,何绍基都用一个“梦”字来概括。
少年的“残月有魂随梦落,灯花如病捧心开。
”(《忆梦》)晚年的“无端野性随春发,万叠奇山入梦多”(《野性》),可以说,少年有少年的“梦”,中年有中年的“梦”,晚年有晚年的“梦”。
少年的“梦”和中年、晚年梦境不同,内涵也不同。
少年的“梦”是“憧憬”,是对未来的怅惘;梦里思家、忆母,不知身在何处?
夹杂初出远门的恐惧感,以及得家书后的喜悦,真的身在梦里:
“别里又逢节,沉吟念物华。
家书千里雁,客夜一灯花。
得慰梦偏扰,奏怀诗更赊。
望云天北极,竟欲泛河槎。
”(《得家书》)在七夕的晚上,望月怀远:
“还家远梦知难卜,十幅湘帘尽上钩。
”(《七夕》)中年的梦,梦的不是母亲,而是朋友,梦的是事业和人生的坎坷,人生就是一场大梦,简放学政获罪以后的何绍基尤其这样想。
理想与憧憬,希望与失望,朋友的别离,诗酒的酬唱,异乡的寂寞,少年时建功立业的心情,都出现在“梦”里,涌现在笔端。
晚年的“梦”是世间的幻景,过眼的烟云,病榻上的痛苦,人生的“总结”;由“梦”表达诗人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感叹,像苏东坡《念奴娇》词说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洲草堂诗钞》各卷按年代排列,一年之中,按时间排列,前有“自序”,附录诗人、朋友的序跋,解析他的写作动机,内容特色,风格美学,诗学理想等等。
因为按时间顺序排列,这使他的诗集像一叠用韵语写成的日记,比他自己写的《种竹日记》和《何蝯叟乙未归湘日记》更丰富、更具体、更带感情色彩。
像李白一样,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何绍基喜欢山水,喜欢交朋友。
早期的官宦、出差,使他游历了许多地方;在四川任上受降职处分后,乘在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书院讲学的机会,何绍基足迹遍及五湖四海,遍游各地的名山大川。
且每游必诗,每诗必记。
所以,《东洲草堂诗钞》中的山水旅游诗歌很多,其中部分是访碑寻帖的诗;山水旅游与诗歌创作,伴随了何绍基的一生。
戴絅孙在《使黔草序》中说:
“子贞官翰林有年……性复善游,凡厥舟车所莅,巨泽名山,崇岩邃谷,他人所不欲至,不能至者,皆必穷其源,跻其巅而后止。
”在这些游览诗中,何绍基以“江行”为题的诗令人印象深刻。
江行乘船,一夜苦于风浪,自然产生旅愁。
在船上无事可干,便写诗,或体会诗的意境,打腹稿,到了会馆再记录下来。
江行写诗,写了无人欣赏,无人唱,就请篙师唱;篙师不会唱,篙师只会唱自己的民歌小调。
此外,把与朋友交往视为生命的何绍基,友朋赠答的诗也很多。
何绍基年轻时喜欢交朋友,少年、中年,老年都有许多朋友,近代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甚至军事家许多都是何绍基的朋友。
何绍基曾经组织诗社,朋友间赠答唱和诗占了《东洲草堂诗钞》相当的篇幅。
这些,都是抒发他人生感情世界的作品。
四、何绍基是站在杜甫、张藉、白居易“新乐府”延长线上的诗人假如说,歌咏山川和人物交游的诗歌,是何绍基同时抒写了人生和心灵的话;那么,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便是何绍基诗歌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
何绍基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和近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诗人正直的良心,使他目睹现实惨状,并以诗歌呼号。
这类诗歌,在何绍基的集子里也有相当数量,如卷十的《三班夫》、《布铺地》、《禾根叹》等等。
看《三班诗》的题目,你根本不知道诗人在写什么,也很难想象。
“三班夫”写的是“三次轮班的轿夫”。
因为伤病,无钱治疗脚伤腿伤,加上豪雨、酷暑、冬月、祁寒,山路崎岖难行,更因缺少管理,缺医少药,致使三个班的轿夫,一路走一路开溜,越跑人越少:
“一班折价两班在……中间兔脱又逸去,五里换班仍缺数。
”由是想到京城,在皇帝身边,连马都是有编号的;所有的马,都有一个非常雅非常好听的名称,而在偏僻的山区,作为惟一交通工具的肩舆轿夫,却没人管理,处于瘫痪状态:
“马有九匹夫无名”,真是人不如马。
《布铺地》写何绍基在贫困的黔南地区的见闻。
这里行馆的地上,竟然全用布匹铺设,说是当地的风俗。
生民的辛苦,织女的痛苦,吏治的腐败,贫穷与浪费,引发何绍基的感叹,心里久久不能不平,写了《布铺地》:
“黔南郡县风尚异,行馆多将布铺地……此布铺残有谁惜?
机女辛勤铢寸积。
黔中布价今几何?
四十青铜钱一尺。
”此时的何绍基,心里有与白居易写新乐府《缭绫》时同样酸楚。
白居易《缭绫》: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
”一个是织缭绫进贡,在宫中被那些歌舞的宫女践踏;一个是织布,铺在行馆的地上,由人践踏。
谁都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诗中叹息。
这些自命新题,自创新意,即事名篇,关心民间疾苦的乐府诗,使何绍基站在杜甫——元结——张籍——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延长线上,成了“三吏三别”、“新乐府”、“系乐府”、“秦中吟”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人。
何绍基以诗人的良心,坚持了为劳苦大众说话的精神。
如《南村耦耕图为湘皋丈人作》“世上有谁知种田?
”问得非常好。
何绍基的《途中苦旱闻雷》可与前贤同类的诗歌媲美。
尤其第二首把天比作皇帝,把久旱不雨比作皇帝受近臣蒙蔽,把风、云比作不能尽职的官吏,因此天神震怒,雷声呼唤,拯民救灾,暴雨如注,一时痛快,表达上到了极点。
除了关心民生疾苦以外,近代社会,西方列强入侵,激起了诗人的愤怒,爱国诗人发出怒吼,他们纷纷以自己的诗笔,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统一,抨击侵略者,为近代诗歌增添了爱国主义浓重的一笔,具有鲜明的近代特色;身逢其时的何绍基,同样以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卷九的《祖逖故里》:
“一代清谈不习戎,居然击楫大江中。
荒鸡早激英雄气,骏马能收战将功。
酒置河南诸老泣,锋摧冀北壮图空。
谯梁祠墓知何处?
故里萧萧野树风。
”用老杜《蜀相》的感慨,虚中有实地表达时代呼唤祖逖的声音。
康有为到香港去了,黄遵宪到香港去了⑶;何绍基也到香港去了。
何绍基去得很早,去了香港、澳门,写了诗,在对英夷的鄙视和无可奈何的憎恨中,有一种四海烽烟,国势倾危,太平天国军席卷东南的忧虑和恐惧。
代表作是卷八写陈化成将军血战上海吴淞口炮台英勇就义的《题忠愍公化成遗像练栗人属作》,这是何绍基的一篇力作:
我到金陵春二月,耳悉将军忠壮节。
枕菅饭粝不自贵,万卒一心心热血。
夷来乍浦遭焚残,连樯旬日规宝山。
忽传五月八日事,江水不鸣白日寒。
手燃巨炮从空落,四舸摧烧如败蘀。
天日下照海水飞,鱼羊谁信夷氛恶。
连*竞进洪涛起,战鼓声瘖脆如纸。
功败垂成百铅子,大星昼落将军死。
将军虽死国恩厚,建祠予谥重卹后。
建祠祠於死事区,予谥愍其忠不负。
计从夷锋侵海邦,大将先后多授首。
孰如忠愍陈将军,毅魄英声长不朽。
后世知有陈将军,谁其传之练立人。
芦中得尸榇敛亲,手拭面血为写真。
昨来报政觐九闉,将军死状亲垂询。
俛伏奏达不踆巡,天颜泪堕悲贞臣。
遗貌觥觥面铁色,惨澹风霆绕烟墨。
忠魂到处若留影,阴气满天来杀贼。
息肩暂见时事解,蹙额何时祸源塞?
呜呼画工亦何为?
重惜将军因爱国。
陈化成将军血染炮台的壮举,引起诗人的敬仰,何绍基这首歌颂陈将军的诗,可与张维屏、朱琦等人著名的爱国主义名篇并读。
五、何绍基别具一格的“题画诗”:
从画里的世界到画外的世界何绍基和其他“宋诗派”的诗人一样,共同把宋人确定下来的“题画诗”,拓展出一个新的空间,成之为诗歌题材中“当然”的成员。
何绍基最推崇的苏东坡评唐代王维的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题蓝田烟雨图》)那是一种诱人的诗画交融的境界,诗人兼画家、书法家的何绍基决心身体力行,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尤其是卷五、卷六、卷七、卷八以后,许多“题画诗”,不是题在画上,而是看图写诗,图画只是自然生活的缩影,给诗人以启发或灵感,诗和画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形式上的结合。
何绍基有很多这样“诗”、“画”结合的题画诗,既是尝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匹配,也是描写士大夫的实际生活。
何绍基“题画诗”的本质,是把图画中的“虚拟山水”与自然界中的“真实山水”接通,让真实的山水赋予图画的意义,也让图画赋予真实山水的意义。
在何绍基看来,真山真景,可以与画兑换。
卷十一《新野韩春卿大令兄许示新得画卷,酒后忘却》说:
“好山都是画,读画即看山。
”卷十三《张石州次韵见赠复答》说:
“暂宜读画比看山”、“乞画何殊借山隐”。
把“读画”、“看山”、“乞画”和找一个“隐居”的地方联系在一起。
“借山隐”,也许不是真的隐居,而是在紧张负重的官宦生活,在案牍和城市的喧嚣中,以看图画的方式放松一下,休息一下,这也许是何绍基喜欢写题画诗的一个原因。
其实,何绍基是懂的,画中的景色虽然很美,但不是生活中的“真美”,他自己也说:
“岂不奇崛肖天巧,但少空外真云烟⑷。
”之所以还要对画做诗,一是画家、诗人的秉性使之然,此外还他想做打通“画里画外”的尝试。
有一次,画家王蓬心以何绍基家乡山水为题材,画了装裱成册,何绍基就从画里联想到画外,对着画册抒情,好像真的回到了家乡一样。
《题王蓬心先生永州画册》说:
“半生乡梦厚如雾,一旦得画全融销。
”读画也一样可以回到故乡的慰藉之中。
如卷六的《题喜雨酣春图为友石丈作》,在大旱的情况下看到一幅春雨图,便浮想联翩,想到干旱的田地和盼雨的农人而闻雨欢呼:
“凤阳城畔苦晴时,为乞天膏尺泽垂。
快雨泻春珠万斛,奇葩照夜锦千枝。
鸠呼急处催茶鼓,蝶舞狂时落酒卮。
欲识禾心看花气,惟应消息使君知。
”何绍基“从画里到画外”的试验,还有二则很典型的例子:
一是卷十九,连年的灾害,政府在灾区救援,用大锅烧粥,拯救民众。
“拯粥”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一个叫沈小如的朋友,把这个场景画成图画,请何绍基题诗。
何绍基看了图画,像到了“拯粥”现场一般,粥的炊烟弥漫着画面,灾民高举着碗,人头涌动的是褴褛的衣衫和枯草的头发;悲伤、欢乐、焦虑的背景音乐比勺子敲铁锅更响,何绍基的题画诗写得十分感人。
二是作为何绍基爱国主义诗歌的《题忠愍公化成遗像练栗人属作》,也是一首“题画诗”。
陈化成将军为国捐躯以后,嘉定县令练廷璜收其尸于芦苇中。
据说,陈将军逝世十日,面色如生,因请画工画像,并请何绍基写诗纪念。
此时,何绍基的题画诗,已不是文人士大夫的消闲、把玩,而是有立此存照和图片新闻的意义。
因为当时照相还不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画家习惯以绘取景、以画纪事、以画存史。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近代意识。
这种诗与画的结合,与今天纯粹作为审美的图画和诗歌,有意义上的区别。
六、何绍基最有价值的诗歌是“灾害诗”何绍基最有价值的好诗,不是考证诗或题画诗,而是直接关注民生,描写老百姓受灾的诗歌。
卷九以后,何绍基接触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同时,向内心的开掘也更深,诗也更加成熟,好诗更多。
干旱时盼雨,诗人有和大家一起盼雨的诗;雨水太多,发生洪涝,诗人又投入抗洪救灾的运动中去。
何绍基写过旱灾,写过霜灾,写过雪灾,写过水灾,其中水灾最严重,写得惊心动魄,如《李戟门观察留饮》:
“前年漫堤江入城,今年堤败灾更酷。
城中高处水一丈……我来已值冬气敛,城市萧条水端缩……仰看屋壁悬水纹,尚讶蛟龙此间宿。
自从洲多江水浅,夏潮秋汛无收束。
江北官堤有人问,江南民堰谁计录?
”“官堤”、“民堰”的对比,不仅是水灾的警示,更是官府和百姓的对立。
又如卷十一《镇远朱绶堂太守、蒋星坪明府丈邀游文昌阁,饮太守署,登舟有作》:
郡卫双城夹岸悬,危亭东指楚江天。
倾馀苦酒花撑屋,送尽残秋客上船。
乡梦齐飞千里外,奇灾怆话七年前。
荆扬近事劳神想,水信曾无一雁传。
关心荆扬的水灾,“悬岸”、“危亭”、“怆话”,是诗人倒悬着的心;“苦酒”、“残秋”、“水信”,是诗人怕听坏消息引起的心力衰竭。
这里“悬”、“危”、“撑”、“残”均是诗眼。
何绍基对民瘼的关心,那种“身退颇饶闲境界,时艰少得醉功夫⑸”的感叹,继承了杜甫的传统,都是好诗。
“灾害诗”中的“大水诗”——黄河水灾诗,是何绍基民间疾苦诗中最感人的部分。
那是一次百年不遇的黄河大决堤,洪水之大,全国震惊。
面对天灾,在经历悲伤后冷静下来的诗人,用杜甫当年写《北征》和《咏怀五百字》的心情,一边沿着黄河行走,一边用诗笔记录,悲惨的景象,祸患的缘由,大水的肆虐,在诗人的笔下一一再现。
无论是福是祸,是冷是热,是黄河还是山原,是城廓还是村庄,是官吏还是草民,都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真实的生命。
读了以后,使人如随其行,如见其景,一起忧愁地眺望着黄河沿岸逃亡的老百姓。
如《荆州以南,陆路为水所断,改由水驿》,对黄河决堤,百姓遭殃,官民努力抢险,都作了触目惊心的展开:
岷峨走山水,衡鄂荒风烟。
荆州大都会,自昔威棱专。
我渡黄河来,炎尘搅行鞭。
漾水波浩浩,荆门岭连绵。
心知山水奥,势断有斡旋。
况逢故人聚,益幸胜赏延。
行行至城下,荡荡高不骞。
行馆何逼仄?
僻在城西偏。
城头置长绠,出入缒跟肩。
昼闭西北门,云防大堤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楷隶册 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 行书 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