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备课的几点思考.docx
- 文档编号:6698828
- 上传时间:2023-01-0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70KB
关于品德备课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品德备课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品德备课的几点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品德备课的几点思考
于《品德与社会》学科备课的几个话题
作者:
语儿乡2009-12-2521:
41星期五晴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
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自身在《品德与社会》学科备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话题一:
与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
因此,要进行富有实效和个性的教学设计,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与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背离了课标精神的教材不是好教材,未达到课标规定目标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与课标展开认真而又深入的对话。
一、全面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
(一)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三——六年级的学生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目标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比较理解
原《品德》学科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教学评价等问题控制的很严,限制的比较死,教学大纲也因此成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最高上限。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制定的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水平,反映的是教育教学内容和水平的最低限度,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等起到的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和弹性的作用。
(三)明确课程标准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如“我在成长”部分第8条“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其中,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是“知识”目标;自护自救是“能力”目标;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突破学科中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体现了课程服务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如“我的家乡”教学活动建议部分第6条:
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知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
开展模拟活动,学习为到达指定目的地,选择安全合理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
3.改善学习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如“我是中国人”教学活动建议第12条:
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的通信联系,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使用这种通信方式的经验与体会。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有很强的操作性,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评价:
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
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
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二、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作定性描述,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确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确定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或许会忽视与该部分的对话而直接转入与
目标内容标准的对话,因为这部分看似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对具体的教学设计不起直接的作用。
其实前言部分是课标的纲领和灵魂。
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基本理念的规定是灵魂部分。
如品德教学设计如果没有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是不可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再多样化、综合性的设计也是不合格的。
与课标的设计思路对话,实则是把握整个课标的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然能站在更高更远处审视每一次的设计。
2.课程目标部分:
这一部分明确了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
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划分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目标领域的要求。
教师在与课程目标对话时,不仅要听到结果性目标的声音,还要听到体验性目标的声音。
在教学设计时,把这两种声音融合起来,使其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
3.内容标准部分:
这部分按6个主题分别阐述学生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还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
教师在与这部分对话时,应充分领会其基本精神:
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此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可以采用的。
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4.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这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等;如教学建议就有“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五)拓展教学空间;”这样五条。
各项建议旨在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
教师在与这些建议对话中,可结合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建议。
在对话过程中,老师会发现某种教学方法建议并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那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不能唯建议是瞻。
话题二:
与教材对话
要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与课程标准对话,还必须回过头来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
教材内容虽然几经推敲和研究,却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地区和学生,它只是提供一种资源和参考。
因此,在与教材对话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的理念:
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为,与教材进行对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通览全局,整体把握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编写者的思路,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教材。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总的框架结构:
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分6个单元,各大单元下均含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
教材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
每册教材基本上包含由个人至世界有关的6大单元:
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
如五上包括“亲情树下我成长”、“成长的摇篮”、交往是堂必修课”、“安全伴我行”四个单元。
教师通览教材后,会整体把握,设计学期教学进度时,自然会把第二单元课文“园丁赞歌”排到9月初教师节前夕实施教学,把“红绿灯”排到第三周“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周”进行。
二、酢取紧要,以小见大
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既要有把教材变厚的本领,也要有把教材变薄的本领。
要能把简练的课时内容、单元内容、全书内容变厚,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时的安排、目标的设定、学生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把厚书再变薄,把长文再变短。
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我们不在于教材取材的多少、大小,而在于独特的设计,使学生在其引领之下,见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
如《品德与社会》每个单元课文之前,都有提示内容,点明主题。
为增进学习兴趣,教材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的形式,或儿童歌曲、诗歌,或漫画故事、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感染或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之中。
三、融合综合,荟萃精华
教师在与教材对话时,除了与自己手中的教材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
话;除与任教科目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科目对话。
吸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
如《品德与社会》课程出台后,就有教科版、苏教版和浙教版等多个版本。
每个版本都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科综合,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和运用。
同时,各个版本在内容选择、材料组织、编排体系、呈现方式上各有特色。
教师进行比较研究,以取各家之长,完善教学。
话题三:
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教学设计就是设计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与学生对话。
在对话中了解和把握学生所需要的现代课堂,从而积极推进教学设计研究。
我们曾经组织了一次关于课堂的调查,通过调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要求,反思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使老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你的学,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
这份问卷不记名,不计分,希望你认真填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感谢你的真诚合作。
1.上课时,你紧张吗?
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2.上课时,你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
3.你对老师课堂上提出哪类问题感兴趣?
4.在你印象中,最感兴趣的是哪几节课?
为什么让你这么难忘?
5.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A老师讲,我听;B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C与同伴合作学习)
6.课堂上你向老师提出过问题吗?
对于课堂提问,你属于以下哪种情形?
(A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B有欲望,但不敢提问;C想提问,但没有机会;D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提问;E不愿意)
7.你愿意对未知的问题开展探究吗?
课堂上你进行过探究活动吗?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8.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一般采用的方式是(A向老师请教;B回去问家长;C求助于同学;D等待老师讲解)
9.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主讲的时间适宜吗?
如果不适宜,你认为怎样才适宜?
10.课堂上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学习方式?
其中你比较喜欢的是哪些?
11.你对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感兴趣吗?
为什么?
12.课堂上你发言吗?
如果有,一节课上一般发言几次?
13.请你设计一种你喜欢的未来课堂。
调查的结果让我们感到欣喜,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了解到:
(一)品德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激活和提升,众主体之间才能实现意义的相互建构,学生的生命里才会融入新的价值。
(二)品德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拓展教学时空,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自主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对未来品德课堂的向往——在线学习;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打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
网络信息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这份问卷,抽样的只有一个班,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课堂心理,使教师了解学生需要的现代课堂。
面对具有鲜活生命和灵动个性的学生,教师的设计和活动应更多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
只有学生精彩了,课堂才会真的精彩。
话题四:
对话基础上的超越;
在与别人对话时,我们不是“收音机”,仅仅把别人的谈话信息录入自己脑中,事实上我们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经验来理解别人的谈话内容的。
教师在理解了课标精神,把握了教材内容,了解了学生需求后,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把自己放在与课标平等的位置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同时也尊重自己,备好充分体现教师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品德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
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
“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确实,从某种角度看,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课堂上的教学以外,其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视作“备课”。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尤其需要教师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品德 备课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