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高一段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668025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5.44KB
静安区高一段考语文试题.docx
《静安区高一段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安区高一段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安区高一段考语文试题
静安区高一2020年11月段考
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4分
1.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2),丘峦崩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4)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将女子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了“江山如画”的景象。
2.老师布置同学们摘抄与“月”有关的诗词,下列不在选择范围内的一项是( )。
(2分)
A.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出自《红楼梦》香菱咏月诗,“嫦娥”代指月)
B.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出自李商隐《对雪二首》,“桂魄”指月)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婵娟”指月)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出自李清照《渔家傲》,描写船上所见星河之景)
3.下列诗词中与“重阳节”习俗无关的一项是( )。
(2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王安石《元日》)
C.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出自李清照《醉花阴》)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2分)
礼仪与国性
①当前,我们国内存在两种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西方礼仪。
毋庸讳言,前者历经磨难,势单力薄;后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阵容强大。
推行全民的礼仪教育,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②毋庸置疑,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礼仪都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礼仪是民族成员的相处之道,是民族文化个性的突出表现,是展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窗口。
礼仪并非新的就好,老的就坏。
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在外交活动中,都以炫耀本国的传统礼仪为豪。
如英国女皇用18世纪的皇家马车迎接国宾,属于最高级别的外交礼仪;乐手身穿苏格兰格子裙,吹奏14世纪发明的苏格兰风笛。
再如,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取火种到人间的古希腊神话,现代奥运会沿袭传统仪式,在希腊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举行,11位女修女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再由女祭司高举火炬,然后放在赫拉神庙遗迹前的粘土坛内。
这些古老的仪式,欧洲人并没有抛弃,或者改头换面,使之“与时俱进”;相反,它们被作为宝贵的历史记忆,光大于世,从而引起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
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礼仪尤其是如此。
③如今,中国境内的西方礼仪压倒中华传统礼仪,属于不正常的现象。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用过激的态度抹黑传统文化,礼,被视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被反复扫荡,在社会上几乎不复存在。
直到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后,举国上下都希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此时大家才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普遍失范,随地吐痰、不肯排队、大声嚷嚷、说话粗俗等等,人们方才意识到礼仪的不可或缺。
④1980年,韩国获得1988年在汉城举办24届夏季奥运会的资格,韩政府将此作为向世界展示其“和平统一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借此提高文化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当时韩国刚完成经济起飞,创造了“汉江奇迹”,国民富有,但文化素质一时跟不上,喜欢炫富,不排队,大声喊叫,爱贪小便宜等,国际观感很差,被时人讥为“韩国病”。
此时,韩国政府决心抓住筹备奥运之机,切实改变国民形象,具体措施之一,便是要求每人每天礼让十次!
经过八年的精心运作、反复要求,国民形象焕然一新,人人彬彬有礼,它随着奥运会的转播,成功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就此而言,汉城奥运会无论投入多少经费,都是非常值得、非常成功的。
⑤如今一个错误的现象是,有人用“礼仪小姐”、“形象大使”替代十三亿民众的礼仪教育。
西方礼仪经过反复炒作,备受推崇,成为许多人心中“高雅”、“现代化”的典范,西方婚庆公司、西方礼仪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地而起,成为一大产业。
从政府到民间的庆典,大多采用西方礼仪。
前些年,甚至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这一切,推动了民众的文化认同转而向西,加大了民众对中华礼仪之邦的疏离感与离心力,真是触目惊心!
⑥有人认为,要有包容心,不必强分东西方文化,只要能培养中国人良好的礼仪习惯,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
此说似是而非。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进口。
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
1913年,著名学者严复先生应邀在中央教育会发表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讲,精辟论述民族文化与国民性养成的关系。
他说:
“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
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
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
”国性是立国的根基,它来源于本国文化的教育与浸润。
国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千百万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
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的无私担当与真心实干,而不是成天坐而论道。
德国洪堡大学一座大楼墙上镌刻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感慨无似!
(节选自彭林《传统礼仪和当代文明》,有删改)
4.从文章中找一个能解释第①段加点词“经营”的词语是□□□□。
(2分)
5.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②段用“英女皇迎接国宾”和“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B.第④段用韩国经过八年时间来推行“全民礼让”从而改善国民形象的成功案例,论证了礼仪对于国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C.第⑤段用当下“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D.第⑦段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论证当代的中国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以无私担当和真心实干,才能推动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6.第⑥段论证思路很有特点,请对此进行分析。
(4分)
7.有人说,本文的论题“礼仪”指的是礼节和仪式,而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不是同一个概念。
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
请结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2分)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①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
“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
“晨诵算什么?
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
“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②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③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
“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
”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
“走了。
先生躲走了。
”
④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
“我找张总督。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
”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
“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
”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
“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
“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
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
”朱先生说:
“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
“我真怕你不来哩!
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
“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
⑤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
“这个呆子,书呆子!
”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⑥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
“总督大人息怒!
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
”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
“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
”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
“这十二个人不够。
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
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
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
”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
“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
”朱先生不耐烦了:
“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
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
“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
”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⑧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⑨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
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⑩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
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
“先生这不寒碜我吗?
”朱先生不以为然。
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
“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①
⑪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
“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
”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
朱先生说:
“不宜车马喧哗。
”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注]①兜要浅,指不要过度搜刮百姓。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B.小说中写朱先生反复强调自己“闻不惯汽油味儿”,这种描写符合朱先生不畏权贵、低调淡泊,而又落后于时代的特征。
C.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D.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9.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3分)
10.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
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11.小说题为《朱先生退兵》,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又只字不提。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6分)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定风波”是这篇作品的 。
(1分)
13.下列对词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意思是三月七日那天,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由于没有带伞被雨水打湿,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诗人带了伞,因此没有这样的同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14.“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意蕴,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16分)
①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
师事郑玄。
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
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
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
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
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太祖问其故,渊曰:
“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②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
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
“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
”又密喻旨。
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
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
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迁太仆。
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既还旧土( )
(2)使渊典其事( )
(3)百姓竞劝乐业( )
(4)迁魏郡太守( )
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
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2分)
夫 征 讨 外 寇 多 其 斩 获 之 数 者 欲 以 大 武 功 且 示 民 听 也
18.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2分)
①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9第②段一再提到《二京赋》,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三、 写作 40分
20.请以《心中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静安区高一2020年11月段考
语文试卷解答
一、积累应用 14分
1.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沁园春·长沙》)
(4)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将女子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了“江山如画”的景象。
2.老师布置同学们摘抄与“月”有关的诗词,下列不在选择范围内的一项是( D )。
(2分)
A.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出自《红楼梦》香菱咏月诗,“嫦娥”代指月)
B.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出自李商隐《对雪二首》,“桂魄”指月)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婵娟”指月)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出自李清照《渔家傲》,描写船上所见星河之景)
3.下列诗词中与“重阳节”习俗无关的一项是( B )。
(2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王安石《元日》)
C.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出自李清照《醉花阴》)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2分)
礼仪与国性
①当前,我们国内存在两种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西方礼仪。
毋庸讳言,前者历经磨难,势单力薄;后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阵容强大。
推行全民的礼仪教育,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②毋庸置疑,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礼仪都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礼仪是民族成员的相处之道,是民族文化个性的突出表现,是展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窗口。
礼仪并非新的就好,老的就坏。
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在外交活动中,都以炫耀本国的传统礼仪为豪。
如英国女皇用18世纪的皇家马车迎接国宾,属于最高级别的外交礼仪;乐手身穿苏格兰格子裙,吹奏14世纪发明的苏格兰风笛。
再如,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取火种到人间的古希腊神话,现代奥运会沿袭传统仪式,在希腊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举行,11位女修女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再由女祭司高举火炬,然后放在赫拉神庙遗迹前的粘土坛内。
这些古老的仪式,欧洲人并没有抛弃,或者改头换面,使之“与时俱进”;相反,它们被作为宝贵的历史记忆,光大于世,从而引起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
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礼仪尤其是如此。
③如今,中国境内的西方礼仪压倒中华传统礼仪,属于不正常的现象。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用过激的态度抹黑传统文化,礼,被视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被反复扫荡,在社会上几乎不复存在。
直到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后,举国上下都希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此时大家才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普遍失范,随地吐痰、不肯排队、大声嚷嚷、说话粗俗等等,人们方才意识到礼仪的不可或缺。
④1980年,韩国获得1988年在汉城举办24届夏季奥运会的资格,韩政府将此作为向世界展示其“和平统一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借此提高文化形象,提升国际地位。
当时韩国刚完成经济起飞,创造了“汉江奇迹”,国民富有,但文化素质一时跟不上,喜欢炫富,不排队,大声喊叫,爱贪小便宜等,国际观感很差,被时人讥为“韩国病”。
此时,韩国政府决心抓住筹备奥运之机,切实改变国民形象,具体措施之一,便是要求每人每天礼让十次!
经过八年的精心运作、反复要求,国民形象焕然一新,人人彬彬有礼,它随着奥运会的转播,成功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就此而言,汉城奥运会无论投入多少经费,都是非常值得、非常成功的。
⑤如今一个错误的现象是,有人用“礼仪小姐”、“形象大使”替代十三亿民众的礼仪教育。
西方礼仪经过反复炒作,备受推崇,成为许多人心中“高雅”、“现代化”的典范,西方婚庆公司、西方礼仪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地而起,成为一大产业。
从政府到民间的庆典,大多采用西方礼仪。
前些年,甚至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这一切,推动了民众的文化认同转而向西,加大了民众对中华礼仪之邦的疏离感与离心力,真是触目惊心!
⑥有人认为,要有包容心,不必强分东西方文化,只要能培养中国人良好的礼仪习惯,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
此说似是而非。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进口。
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
1913年,著名学者严复先生应邀在中央教育会发表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讲,精辟论述民族文化与国民性养成的关系。
他说:
“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
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
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
”国性是立国的根基,它来源于本国文化的教育与浸润。
国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千百万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
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的无私担当与真心实干,而不是成天坐而论道。
德国洪堡大学一座大楼墙上镌刻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感慨无似!
(节选自彭林《传统礼仪和当代文明》,有删改)
4.从文章中找一个能解释第①段加点词“经营”的词语是□□□□。
(2分)反 复 炒 作
5.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
A.第②段用“英女皇迎接国宾”和“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B.第④段用韩国经过八年时间来推行“全民礼让”从而改善国民形象的成功案例,论证了礼仪对于国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C.第⑤段用当下“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D.第⑦段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论证当代的中国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以无私担当和真心实干,才能推动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6.第⑥段论证思路很有特点,请对此进行分析。
(4分)
答案示例:
先摆出错误的观点“有人认为……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1分);接着进行驳斥,并亮出自己的观点“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1分);并引严复的话进行论证,强调了民族文化对养成国民性的重要作用(1分);最后针对现实得出结论: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不仅升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1分)。
(评分说明:
只要四层意思大致清晰,概括大致准确即可得分。
)
7.有人说,本文的论题“礼仪”指的是礼节和仪式,而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不是同一个概念。
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
请结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参考:
第③段划线句中被认为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的“礼”,指的是民间传统所积累的经验和尊从的习俗,进而上升为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即为礼治(2分);《乡土中国》认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残忍,并不只是现代意义上的礼节和仪式;因此,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的外延和内涵都不一致,因此不是同一个概念(2分)。
(评分说明:
如果学生认为是同一个概念,即使自圆其说,最多也只能得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2分)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①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
“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
“晨诵算什么?
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
”张秀才再来传话:
“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②朱先生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静安区 一段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