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大题加强版.docx
- 文档编号:6673503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91.95KB
外国文学史大题加强版.docx
《外国文学史大题加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大题加强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大题加强版
论述题
1.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定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化
其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也就是要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它至少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的正确地反映的脉搏,时代的本质;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五更有节不仅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有效融合。
这些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最本质的内涵,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其文学创作中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的正确地反映的脉搏,时代的本质;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情节不仅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有效融合。
对于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莎士比亚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是:
避免忽视人物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和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要通过情节的进程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现他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他怎样做;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和刻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采取对比的手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艺创作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然而脱离生活,胡编乱造,高谈阔论,抽象说教等创作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而要从美学的角度大力提倡“莎士比亚化”。
强调作家更好地深入生活,写出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型人物,仍是医治“席勒式”顽症的根本之点,文学创作坚持“莎士比亚化”在今天正可以成为一付在艺术上最有效地对付不正确倾向的解毒剂。
31.试论哈姆莱特的矛盾性。
答: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①他在剧中的身份是一个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但同时同时又是一个人主义者形象。
他离开宫廷,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
哈姆雷特具有有崇高的理想,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
“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想。
②忧郁的哈姆雷特形象给我们第一个突出的印象。
但忧郁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雷特的思考是深刻而有力的,但是父亲交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是行动。
在这个问题上哈姆雷特却时时迟疑,一再拖延,极度忧郁。
正是由此,造成了他行动上大延宕。
③总之,哈姆雷特尽管是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但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32.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答: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①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由于时代和艺术发展本身的条件所决定,他的现实主义又带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的剧作的题材绝大部分取之于现成的材料或现成的剧本,并不是取之于现实。
他在旧故事的框架中填补了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了时代精神的灵魂。
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浪漫主义的因素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哈姆莱特关于演剧问题的一番谈话,可以代表莎士比亚本人的艺术见解。
②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哈姆莱特》的剧本本来是一个宫廷复仇的故事,但莎士比亚的剧本中所写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墙的限制。
③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哈姆莱特》情节曲折动人,冲突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其间的起伏变化就是由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性格冲突来决定的。
④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他对欧洲戏剧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
《哈姆莱特》第一幕以哈姆莱特与鬼魂相会的阴森恐怖的场面结束。
第二幕以波洛涅斯派人打探儿子品行的戏剧开场。
⑤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
·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哈姆莱特具有崇高的理想,斗争的决心,但他理想脱离实际,行动脱离群众,致使他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最终在强大的恶势力前倒下。
·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人物处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
哈姆莱特性格的发展史正是这一特征的很好实例。
·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对比之中,显示出哈姆莱特的远大志向和坚定意志。
·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哈姆莱特的独白有六次之多,这些独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从而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了解他的思想性格发展的脉络。
⑥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以上。
他的语言又是高度形象化的语言,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
他的剧本主要用诗体写成,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哈姆莱特丰富的语言处处都符合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王子身份。
33.试论19世纪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答:
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上和政治立场上并不相同,风格各异,但是在艺术上具有共同的特征。
①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法则,对作家的想像和感情是一种束缚,而浪漫主义强调作家创作的绝对自由,并把情感和想像提到重要地位,从作家的主观出发来认识现实、反映现实。
②浪漫主义文学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文明对立,着力于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作家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和泛神论的影响,厌恶城市文明,把大自然看作是一种神秘力量,或者看成是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用自然的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③浪漫主义作家重视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束缚,想像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浪漫主义作家喜用民间文学的题材、手法和语言。
民间文学是各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反映出作家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的增强,适应了当时社会活动的需要。
④浪漫主义作家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作家喜欢写中世纪和异国的题材,曲折离奇的情节,塑造非凡的传奇性的人物形象,描绘,描绘奇幻神秘的景象和绚丽多姿、激动人心的场面,用以对抗平庸丑恶的现实。
⑤浪漫主义是反对古典主义的。
浪漫主义作家主张创作自由,对古典主义的按“规范”进行创作、束缚创作自由的做法坚决反对,并在理论上同古典主义展开斗争。
⑥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有纲领、有理论、有大量创作实践的文学思潮,首先于18世纪末在德、英、法等国兴起,很快便传播到欧洲其它国家,形成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在许多国家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34.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如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格的?
答: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有一个基本特征是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在总结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提出“除细节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标准。
现实主义作家在唯物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
他们自觉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创作中把人物性格和时代,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描写,时代和环境造就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风貌,对环境的描写,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场景,巴尔扎克谈他的创作时说过:
“不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种种式式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
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众多的典型形象中,最突出的是个人反抗社会,个人奋斗的典型。
高尔基认为:
“十九世纪全部文学差不多都建筑在这个典型上面”由于当时各个阶级对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为不满,形成个人反抗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于是个人反抗、个人奋斗的典型就成为这时期文学的主要形象。
如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等等,都属于这种典型,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个人反抗,个人奋斗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5.试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答:
《红与黑》写查理十世统治时期,平民青年于连个人奋斗的故事,于连是法国外省一个木匠的小儿子,从小就崇拜拿破仑,不满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一心想飞黄腾达,而最终出人头地的希望没能实现却走上了断头台的悲剧人生。
从整部作品来看,于连的反抗虽然受自由思想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
他反对等级压制,谋求个人出路,有时也不免有正义感,但他从不是革命者,他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不要求推翻封建王朝,所以玛特儿说:
“他不是一只狼,只不过是狼的影子罢了”他憎恶贵族和教士的虚伪和卑鄙,但是双羡慕他们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他要飞黄腾达,但生不逢时,不得不屈从封建势力,这样形成他又反抗又妥协,又热情又虚伪的矛盾性格,而他的反抗和妥协都出于个人动机。
当他受压时他的反抗性就占上风,当他认为对自己向上爬有利,或统治阶级肯抬举他时,他就妥协投降了。
于连的形象反映了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妥协的动摇态度。
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正如司汤达指出的,当时“法国有二十万个于连”,司汤达通过于连的悲剧命运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风尚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表现也反封建的主题。
36.试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
答:
司汤达认为写人物不仅要描写他的肖像和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描写心理。
他的小说善于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并通过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这是司汤达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之一。
这特点在《红与黑》中表现得很突出,对刻画于连矛盾而复杂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
小说写于连反对当家庭教师,他对父亲说:
“我不愿当奴仆”“人我和奴仆同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他想逃去当兵,但又一想,如果跑了做神父的好职位也就没有了,于是忍辱答应了。
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反抗和妥协的矛盾性格和向上爬的决心。
再如,描写于连对玛特儿的爱情关系,他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既有平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也有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小说写他赴约之前,先是高兴,然后是疑虑重重,最后想到要维护自己的荣誉,在这过程中,有感情的激动,也有冷静的思考的安排,心理描写非常细致,表现出于连经过神学院的磨砺,已不是鲁莽的青年了,他的性格发展了,司汤达以他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使人物形象丰满,具有真实感,这对后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37.试论《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答:
①小说具有精细而富于特征的环境描写。
注重物质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反映时代风貌,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紧密联系。
围绕拉斯蒂涅来往于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院子这两个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人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拉斯蒂涅在两个引路人的唆使之下,完成了他野心家的性格发展。
②塑造了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用个人的个性来体现典型性,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纵横两方面来塑造任务形象。
纵的方面,写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横的方面,写不同人物性格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关系中多方面的表现,使人物形象丰满、有立体感。
同时通过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去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的特征。
③具有严谨而富有戏剧性的结构。
小说两条主要情节线索:
拉斯蒂涅从贵族子弟堕落为野心家、高老头被儿女抛弃,两条次要情节线索:
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的被捕,主次分明、写法不一。
拉斯蒂涅的性格形成历史是主线,贯穿全书,其他人物都组织到这条线索中,对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的形成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
小说同时利用戏剧结构的手法组织矛盾冲突,惊心动魄,富有戏剧性效果。
38.试论《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答:
①提出了迫切的重大社会问题,严格地遵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易卜生坚决拒绝使用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方法,从生活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人物是观众所熟悉的,矛盾也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迫切问题,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②使用“追溯法”,戏剧矛盾集中突出。
将复杂的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把剧情的开场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时刻。
③把“讨论”带进了戏剧。
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剧中的夫妻关系对不对?
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
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
诸多问题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促进人们的思考,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④女主公娜拉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种描写决不是单靠人物的独白或旁白取得,而是利用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如信箱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所起的巨大作用。
娜拉从幸福平静转为忧虑、烦乱、从幻想到幻灭,最后完成觉醒的转变,就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增加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39.试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形象。
答:
奥涅金是书时的中心人物,他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多余人”是介于十二月党人和庸俗的社会青年之间的一批人,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想有所作为却又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没有必要的毅力和能力,结果一事无成。
奥涅金对上流社会不满,却离不开上流社会;想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却又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他的性格是19世纪20年代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的产物。
奥涅金的爱情悲剧是他人生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多余人“的性格是由那个时代造成的。
40.试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答:
①划时代的独创性。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性的长篇小说。
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作品之一。
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占有统治地位的时代,普希金着力描绘现实生活,具有极大的独创性。
②重大严肃的主题。
以奥涅金的形象,生动准确地概括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青年脱离人民的基本特征。
这个特征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影响着那个时代。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以后的“多余人”即有他身上的这种特征,又各具时代特色。
③描绘的画面广阔,形式自由。
作品由十四行诗构成,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自由形式使诗人将形形色色的内容纳入其中,即包括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有对俄罗斯现实的描绘。
41.试论《静静的顿河》艺术成就:
答:
①作品具有史诗性。
肖洛霍夫率先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哥萨克及整个俄国命运的伟大转折。
再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时期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浩瀚的内容、众多的人物,丰富多彩的插曲,磅礴的气势和诗史的规模,堪称苏联史诗的高峰。
②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相结合。
作家在叙述历史时间和描写历史人物时,将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写进小说之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使其具有编年史的特点。
在塑造虚构形象葛利高里时,作者融入自己参与历史的亲身经历和个人心里,将历史人物和人物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③哥萨克民间民族语言大量运用和饱含抒情的风景描写。
它们不是脱离作品的思想内容孤立存在,而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说开头引用的哥萨克古歌,既使人们忆起数百年前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又预示着英雄的后代在浑浊的顿河边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
小说中大量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暴风雨之中诅咒葛利高里以及葛利高里被打死后的心理描写,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④这部小说也有一些缺点:
对哥萨克三次战争描写的片面性,对共产党人的描写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42.试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特点与技巧。
答:
意识流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西方现当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要求作家退出作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全部意识战线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作品晦涩、难懂,经常出现清晰与蒙胧的仪式混杂、意识流动大幅度跳跃、时空颠倒。
意识流小说主要有一下特点:
①以内心独白为主干,通过自由联想贯穿人物的全部意识。
内心独白包括了人物的全部意识,而自由联想往往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或以某事物为中心向各个方向辐射,没有固定的方向,不受时空的局限。
②大量使用象征是意识流文学的一个主要手法。
③电影化与音乐化四语言和标点符号的创新。
意识流小说借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空间固定而时间流动的时间蒙太奇和时间不动空间迅速变化的空间蒙太奇。
意识流作家还使用特写、慢镜头、化入、化出、穿插闪会等电影手段,同时也常借用音乐中的奏鸣、协奏、交响等各种结构。
综合论述题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
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
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两部史诗中所发生的故事,分别跨度10年,但它不采取全面铺叙的模式,不是从头到尾的描写战争和漂泊过程,而是截取其最后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和情节,使史诗精炼、集中,很有凝聚力。
《伊利昂纪》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部情节,只写10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田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由于阿喀琉斯的退出与杀回,一败一胜,全;结束,这样的布局构思有利于突出阿喀琉斯冠盖群雄的英雄形象,有利于突出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将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家中斗争凝缩在最后的40天之内,其余的情节皆由回忆来表现,这就使很散漫的两条线索变得线条清晰而集中。
5.论述《俄底浦斯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这部剧作取材于希腊神话有关忒拜王室的传说,主人公俄底浦斯由于从小被神示将犯“杀父娶母”之罪,先是被忒拜父母扔到荒野,后又逃出收养他的克任托斯宫廷,最终落人命运的圈套:
途中失手杀死的老人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忒拜城的老国王,因为民除害当上新国王娶的王后又恰是他的母亲。
悲剧从16年后忒拜城遭受瘟疫写起,神示说杀死老国王的凶手还在,因此天降灾祸。
俄底浦斯决心找出凶手,解除国难。
但他追查到最后,却发现凶手正是自己,便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这是一出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一方面,俄底浦斯作为国王,诚实正直,智勇双全,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个人,为了遵循高尚的道德伦理准则,竭力反抗命运的诅咒;另一方面,命运却以其不可理喻、不可逃脱的巨大力量,死死笼罩住俄底浦斯,最终毁灭了他。
在这种冲突中,表现了悲剧主人公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德,表达了人类面对厄运不懈抗争的崇高精神。
《俄底浦斯王》结构精巧,布局严密巧妙,一环扣一环。
剧作家从追查凶手开始,展现出一个个重要事件,前国王被人杀死的地点,报信人证明他与科任托斯国王无血缘关系,仆人说出当年婴儿的来历,等等,每一个事件都在“事与愿违”中走向真相。
俄底浦斯本想为民除害,却除到自己头上;本想追查出凶手以证实自己对神谕的解脱,却偏偏证明了自己已经一步步实践了神谕。
这种严密、紧凑、自然的结构,很好地展现了尖锐的冲突,使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因此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6.论述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但丁生于中世纪后期,新时代的萌芽已在崇尚古代文学的时尚中长出。
一方面是10个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浸透和培育,使但丁在总体上不可能全部超出旧时代的框架;另一方面则是古希腊罗马的知识和智慧,在人性层面形成启蒙。
但丁在《神曲》中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其世界观的两重性。
从两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看,维吉尔是异教徒,代表着新时代古代文化复兴的方向,但丁一方面按照基督教的价值观,将他放在地狱第一圈,等候判决,另一方面,却又让他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游历地狱与炼狱,走出迷津;贝亚特丽齐本是人间女子,是但丁的世俗之爱,而且由于这种爱的不可得而使但丁痛苦万分,《神曲》中她却被但丁变成圣母,通体发光,导引着他们的感情由人间走向天堂,变为圣爱,使他的灵魂得以到达至善完美的境界。
因此,维吉尔和贝亚特丽齐成为但丁思想中新旧两个方面融合的最好载体。
具体到三界中居住者的选择与安排,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但丁的矛盾心理,如他一方面同情一对恋人的不幸,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受罚等。
而在整体上,但丁本是作为一个人借助理性的力量反思、清理自己的灵魂,以期到达光明之境,却又将这种过程嵌在基督教的框架中,本身即表示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情境。
因此恩格斯评价但厂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7.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
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而他,则自认为是一个著名骑士,要扫尽天下不平,便一路冲杀过去,结果伤痕累累。
这种荒唐行为使他成了一个滑稽的喜剧性人物。
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又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一套见解,广泛地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下层民众等等。
也正是具备这种高尚的理想,才可能将消除天下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才可能不顾性命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文学史 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