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 文档编号:667196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4KB
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排水管网质量通病
防治措施
工程名称:
第二师35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排水改扩建工程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新疆环宇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勘察单位:
编制:
审核:
时间:
排水管道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管道位置偏移或给水
二、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三、检查井变形、下沉。
构配件不合格
四、回填土沉陷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
针对管道排水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简要地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排水系统是其服务区内其他工程设施得以正常使用的重要设施之一,确保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1、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
产生原因:
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
预防措施:
(1)防止测量和施工造成的病害措施主要有:
①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接桩复测与保护。
②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置深度和设计要求以及有关规定放样,且必须进行复测检验其误差符合要求后才能交付施工。
③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
(2)施工过程中如意外遇到构筑物须避让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井转角应大于135°。
2、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产生原因:
基础不均匀下沉,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防治措施: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
预防措施是:
①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
②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砂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
③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
措施做好抗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必要时可在槽坑底预留
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封闭。
(2)管材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砼松散,抗渗能力差,容量产生漏水。
要求:
①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
②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平整无松散露骨和蜂窝麻面形象,硬物轻敲管壁其响声清脆悦耳。
③安装前再次逐节检查,对已发现或有质量疑问的应弃之不用或经有效处理后方可使用。
(3)管接口填料及施工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
防
治措施:
①选用质量良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②接口缝内要洁净,对水泥类填料接口还要预先湿润,而对油性的则预先干燥后刷冷底子油,再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
(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
预防措施:
①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
表面,抹面时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及
时完成,不可在回填以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
②与检查井连接的管外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并座浆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5)闭水段封口不密实,又因其在井内而常被忽视,如果采用砌砖墙封堵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①砌堵前应把管口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
②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且具良好的稠度。
③勾缝和抹面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较小时只做外单
面勾缝或抹面。
抹面应按防水的5层施工法施工。
④条件允许时可在检查井砌筑之前进行封砌,以利保证质量。
⑤预设排水孔应在管内底处以便排干和试验时检查。
(6)闭水试验是对管道施工和材料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其间难免出现三两次不合格现象。
这时应先在渗漏处一一做好记号,在排干管内水后进行认真处理。
对细小的缝隙或麻面渗漏可采用水泥浆涂刷或防水涂料涂刷,较严重的应返工处理。
油膏接口可采用喷灯进行表面处理,一般可凑效,否则挖开重填。
严重的渗漏除了更换管材、重新填塞接口外,还可请专业技术人员处理。
处理后再做试验,如此重复进行直至闭水合格为止。
3、检查井变形、下沉,构配件质量差产生原因:
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破管做流槽的做法,防止井体下沉。
(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
(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安装时座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爬安装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4回填土沉陷
产生原因压实机具不合适;填料质量欠佳、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原因影响压实效果,给工后造成过大的沉降。
预防与处治措施
预防措施①管槽回填时必须根据回填的部位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压(夯)实机具。
如本地区主干道下的排水等设施的坑槽回填用中粗砂。
管槽从胸腔部位填至管顶30cm再灌水振捣至相对密度》,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②管槽较窄时可采用微型压路机填压或人工和蛙式打夯机夯填。
不同的填料,不同的填筑厚度应选用不同的夯压器具,以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
③填料中的淤泥、树根、草皮及其腐植物既影响压实效果,又会在土中干缩、腐烂形成孔洞,这些材料均不可做为填料,以免引起沉陷。
④控制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干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杜绝带水回填或水夯法施工。
处治措施根据沉降破坏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不影响其它构筑物的少量沉降可不做处理或只做表面处理,如沥青路面上可采取局部填补以免积水。
②如造成其它构筑物基础脱空破坏的,可采用泵压水泥浆填充。
③如造成结构破坏的应挖除不良填料,换填稳定性能好的材料,经压实后再恢复损坏的构筑物。
(一)土建部分
1.土方开挖主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回填土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3.基坑(槽)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砖砌体工程质量通病措施
5.加气砼砌体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6.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7.钢筋工程质量通病措施
8.钢筋连接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9.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0.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1.一般抹灰主要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2.装饰抹灰主要治理通病治理措施
13.塑料门窗主要工程治理通病治理措施
14.屋面工程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5.散水裂缝原因及处理措施
(二)安装部分
1.开关、插座安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2.接地装置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土建部分
(一)土方开挖主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场地积水(场地范围内局部积水)产生原因
(1)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2)测量偏差,使场地标高不一。
防治措施:
(1)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2)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2.挖土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1)基坑(槽)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土层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
处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推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措施。
3.超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
产生原因: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防治措施:
机械开挖,预留0.3m厚采用人工修坡;加强测量复测,进行严格定位。
4.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产生原因: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防治措施: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
土应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1.0m。
5.基底产生扰动土
产生原因:
(1)基槽开挖时排水措施差,尤其是在基底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土很容易被扰动。
(2)土方开挖时超挖,后又用虚土回填,该虚土经施工操作后亦改变了原状土的物理性能,变成了扰动土。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工作。
降水工作应待基础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
(2)土方开挖应连续进行,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雨季施工或基槽(坑)开挖后不能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15~30cm的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开工前再挖除。
采用机械挖土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留一定厚度的土用人工清除。
冬季施工时,还应注意基底土不要受冻,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认真检查。
禁止受冻土被隐蔽覆盖。
为防止基底土冻结,可预留松土层或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措施,待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再清除松土层或去掉保温材料覆盖层。
(3)严格控制基底标高。
如个别地方发生超挖,严禁用虚土回填。
处理方法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二)回填土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填方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1)边坡坡度偏陡。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设施。
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防治措施:
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做阶梯形接槎;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在边坡上下部做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2.填土出现橡皮土产生原因:
在含水量较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施工后有轮式车辆碾压。
防治措施:
(1)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2)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下0.5m。
(3)施工后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产生原因: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土颗粒过大,含石块等硬质填料;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量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防治措施: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土料过筛;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时,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如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4.房心回填土沉陷产生原因:
(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冻土。
(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
防治措施:
选用合格回填土料,控制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将有机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
(三)基坑(槽)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产生原因: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
回填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
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产生原因:
回填的土料(粉质黏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
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防治措施:
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四)砖砌体工程质量通病治理
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
防治措施:
1.控制砂的含泥量。
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不小于M5的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砂浆做到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2h和3h内使用完毕。
灰槽内的砂浆使用过程中应经常翻动、清底。
如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在砌筑前进行二次拌合。
2.要重视砂浆试块的制作,强度等级评定要符合现行标准规定。
3.配齐计量工具,严格过磅,计量准确,根据砂子含水率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用水量。
水平或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
防治措施:
1.改善砂浆和易性,如果砂浆出现泌水现象,应及时调整砂浆的稠度,确保灰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砌体的粘结强度。
2.砌筑用烧结普通砖必须提前1~2d浇水湿润,含水率宜在10%~15%严防干砖上墙使砌筑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
3.砌筑时要采用“三一”砌砖法,严禁铺长灰而使底灰产生空穴和摆砖砌筑,造成砂浆不饱满。
砌砖不按规定留槎,组砌方法不正确
防治措施:
1.控制好摆砖撂底,在保证砌砖灰缝8~12mnt勺前提下考虑到砖垛处、窗间墙、柱边缘处用砖的合理模数。
2.确定标高,立好皮树杆,双面挂线。
3.构造柱部位必须留置马牙槎,要求先退后进,进退均为五皮砖。
临时间断处留槎必须顺直,不得偏轴线。
框架柱拉接筋漏设,位置不当
防治措施:
框架柱拉接筋应按砌块模数后焊设置,杜绝边砌边焊,检验合格后方可砌筑。
或采取环氧树脂植筋法,但必须保证材料合格和经三方现场拉拔试验确定。
砌体结构裂缝(砖砌体隔断墙和填充墙与混凝土框架梁柱接触处、错层砖砌体、顶层墙体裂缝)
防治措施:
1.强化图纸会审力度,在图纸会审时对砌体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从设计上采取技术措施。
2.对有不同材料组成的墙体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混凝土框架柱与砖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片连接加固,墙柱结合部位必须按设计规范要求设置拉接筋且砌筑砂浆要饱满。
3.住宅纵向长度超过规范规定时,必须设伸缩缝(缝宽不小于6cm并
应防止杂物散落其内)。
4.屋顶宜优先采用女儿墙形式,且应将墙体构造柱延长到女儿墙内。
5.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顶层墙体开裂。
①顶层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M5②顶层圈梁下0.3m和每隔0.5m增设砖砌体水平灰缝钢筋(共3道),370mm增加3巾4,240mmk增加2巾4,位置在顶层端部从山墙起两间范围内的内外纵墙及承重横墙;变形缝两端两间范围内的上述墙体;顶层的内横墙靠外墙一
边2m范围内(伸入外纵墙每侧500mm。
③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及山墙与内纵墙交叉处均应设构造柱;内纵墙与内横承重墙交叉处增设抗裂柱,抗裂柱仅在顶层设置,其上下端锚固于相应上下圈梁内。
(五)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安装
1.梁、板模板现象梁、板底不平、下垂、下挠;梁侧模板不平直;梁上下口胀模。
原因:
模板龙骨、支柱刚度、强度不够,支柱基础下沉。
防治措施:
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
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
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长模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下挠,,梁、板模板应按设计或按标准要求起拱。
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以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
2.柱模板
(1)胀模、断面尺寸不准,混凝土保护层过大。
原因:
柱模板强度、刚度不够。
防治措施:
根据柱高和断面尺寸设计核算柱箍自身的截面尺寸和间距,以及对大断面柱使用穿柱螺栓和竖向钢楞,以保证柱模的强度、刚度足以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施工应认真按设计要求作业。
(2)柱身扭向。
原因:
校正时未双面校正。
防治措施:
支模前先校正柱筋,使其首先不扭向。
安装斜撑(或拉锚),吊线找垂直时,相临两片柱模从上端每面吊两点,使线坠到地面,线坠所示两点到柱位置线距离均相等,以使柱模不扭向。
(3)轴线位移。
原因:
柱支模时未拉通线。
防治措施:
成排的柱子,支模前要在地面上弹出柱轴线及柱边通线,然后分别弹出每柱的另一方向轴线,再确定柱的另两条边线,支模时,先立两端柱模,校正垂直与位置无误后,柱模顶拉通线,再支中间各柱模板。
柱距不大时,通排支设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每柱分别四面支撑,保证每柱垂直和位置正确。
4.模板缝隙跑浆原因:
模板拼装时缝隙过大,连接固定措施不牢靠。
防治措施:
模板拼装时缝隙垫海绵条挤紧,并用胶带封住。
加强检查,及时处理。
5.标高偏差超标
原因:
(1)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5)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
防治措施:
(1)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作找平。
(2)标高由首层±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累计误差。
当建筑物咼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咼控制线,每层标咼控制点不少于2个,
以便复核。
(3)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
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与模板。
模板拆除
1.混凝土表面粘连原因:
由于模板清理不好,涂刷隔离剂不匀,拆模过早所造成。
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隔离剂涂刷均匀,拆模时间按《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执行。
2.混凝土楞角破损、脱落
原因:
(1)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
(2)操作人员不认真,用大锤、撬棍硬砸猛撬,造成混凝土楞角破损、脱落。
防治措施:
(1)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质量验收标准中的要求方可拆模。
(2)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严禁用大捶、撬棍硬砸猛撬。
(七)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箍筋不方正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呈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钢筋弯钩平直长度不够,箍筋弯钩角度不符合要求。
原因:
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防治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2.成型尺寸不准确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
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
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防治措施:
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
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
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原因:
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防治措施:
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箍筋弯钩形式不对箍筋末端未按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原因: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使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
防治措施:
熟悉各种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注意图纸上的标注和说明。
(九)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扣筋被踩向下位移原因:
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防治措施:
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2.柱、墙钢筋位移原因:
固定钢筋的措施不可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碰撞,偏离固定位置。
防治措施:
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下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
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后应有专人检查修整。
3.受力筋保护层不符规定,露筋
原因: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间距太大或脱落。
(2)钢筋绑扎骨架尺寸偏差大,局部接触模板。
(3)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受碰撞位移。
防治措施: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要适量可靠。
(2)钢筋绑扎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
(3)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钢筋受碰撞位移。
混凝土浇筑前、后应设专人检查修整。
4.绑扎接头松脱原因:
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防治措施:
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牢。
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3处。
搬运已扎好的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板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
5.柱箍筋接头未错开布置原因:
绑扎柱箍筋骨架时疏忽所致。
防治措施:
做好钢筋绑扎技术交底工作。
6.弯起钢筋方向错误
原因:
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
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或在钢筋上挂牌标识。
7.钢筋接头位置错误,受力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不够,在连接区段内接头数量超规范
原因:
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
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8.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够,箍筋数量不足;绑扎不牢
原因:
未认真执行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箍筋绑扎不牢。
防治措施:
认真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箍筋绑扎要牢固。
9.浇灌混凝土不搭马道,乱踩钢筋野蛮施工;竖向插筋无扶正措施造成钢筋位移
原因:
操作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排水工程 质量 通病 防治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