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docx
- 文档编号:6665883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05.36KB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docx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总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政治上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上
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思想上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政治:
(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商鞅变法*。
2.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
(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注:
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2)政治特点: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2.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4)影响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5)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考点二 商鞅变法(选修1)
1.时代背景:
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
2.措施
(1)经济
(2)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政治
(4)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5)社会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评价
(1)积极性
(2)局限性
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
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③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
5.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
井田制
①内容
②实质: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确立
③问题:
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
1.经营形态及特点
(2)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
(2)陶瓷业
(3)纺织业
(三)商业
1.商业活动
(1)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
2.商业城市: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
(1)商周:
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巧学妙思]
[图画证史]《周公辅佐成王图》
★说明周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构图解史]分封制的演变及影响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质
[易错易误]“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漫画解史]宗法制的特点
★宗法制下,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
[构图解史]西周政治制度及其联系
[图画解史]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社会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为此,商鞅与守旧的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为其变法革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漫画证史]牛耕的出现
[图解历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演进的互动关系
1.历史概念——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
2.史论观点——早期政治制度中“家国同构”的特点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3.历史概念——“相地而衰征”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时实行的一种新的土地租税制度。
其内容包括:
“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
它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4.历史现象——小农经济与“安土重迁”思想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导致了小农的狭隘、自私和保守的不足,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盛行“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自殷周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其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名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史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史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1.史料一从历史评论角度分析说明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影响,主要从相对于以前制度的变化、分封主体、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等角度评述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史料二从历史评论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
史料“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存在很大弊端。
3.史料三为后世历史评论,主要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宗法制在周代后期逐渐消失,但是宗法观念及宗法结构却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1.依据史料一,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答案 变化: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与功臣。
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确定君臣名分)。
影响: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知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3)井田制逐渐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4)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如商鞅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答案
(1)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2)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3)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
4.综合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
答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史论归纳]
1.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遗存的影响
(1)对当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
①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动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豕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三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史料一属于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史料三为后世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认为当时手工业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4.史料四属于后人史学评论的材料,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
2.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 特点:
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
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破坏及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确立;农业经济的发达。
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答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3)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史论归纳]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2.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真题研析]
考法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
【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D项错误。
答案 A
【素养解读】高考命题注重运用“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考查全面、客观认识历史的能力。
本题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时空观念,考查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对各地文化认同的影响。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由“周灭商之后”“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等可以得出西周取代商朝统治后推行分封制,封诸侯于各地
唯物史观
由“分封”与备选项中的史论可知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观点认识分封制的影响
考法2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文明的传承
【考题2】(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根据题干西周铭文字数越来越多,语句愈加格式化,主要“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等,可判断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B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由“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等可以得出西周取代商朝统治后铭文记载历史的变化
历史解释
由“周代”“(西周)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推知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考法3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现象
【考题3】(2017·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观察题干图文,据题干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D项错误。
答案 A
【素养解读】本题运用“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商业发展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春秋之际局部示意图和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体现出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由题干“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可知,题干运用地图实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特点
[连线命题人]
【命题素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利弊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
具体而言,就是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
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上的一大成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在政治制度上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对不断滋生的新贵。
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杨宁一教授: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全国卷历史命题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张考试测量的命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
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解读观点】本段评论性材料,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进步与弊端。
材料认为西周的宗法制的进步之处是王权有所强化,为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提供了依据;其最大弊端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解决新兴阶层的等级问题。
【命题预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家庭方面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宗法制是如何保障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实施的?
点拨 第
(1)问,依据材料从宗族等级隶属、政治上大小宗的表述加以概括。
第
(2)问,从材料中宗法制与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的关系表述加以说明。
答案
(1)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
(2)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等级秩序,保障贵族政治的有效实施。
[高考题组]
1.(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
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选C项;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2.(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答案 C
3.(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答案 A
[模拟题组]
1.(2018·四川绵阳诊断性测试)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这表明( )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解析 根据材料“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故A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时期 政治 经济 讲义